摘要:这个人叫汤珈铖,1983年出生在香港。说到他的背景,那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典型。爸爸是汤君年,汤臣集团的创始人,被人称为“浦东开发第一人”,在房地产界那是响当当的人物。妈妈是徐枫,台湾有名的演员,拿过两届金马影后,长得漂亮又有才华。汤珈铖是他们的次子,从小就活
这个人叫汤珈铖,1983年出生在香港。说到他的背景,那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典型。爸爸是汤君年,汤臣集团的创始人,被人称为“浦东开发第一人”,在房地产界那是响当当的人物。妈妈是徐枫,台湾有名的演员,拿过两届金马影后,长得漂亮又有才华。汤珈铖是他们的次子,从小就活在商业和艺术交织的世界里,既有爹妈给的资源,也有他们留下的期望。
小时候的汤珈铖,日子过得可不普通。两岁的时候,徐枫就把他带到片场,客串了几个电影角色,小小年纪就成了个“小明星”。不过,他对演戏没啥兴趣,反而更喜欢自己琢磨事儿。十二岁那年,爸妈把他送到美国波士顿读书,想让他接受顶尖的精英教育。可惜,到了那儿他完全不适应,感觉孤零零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结果没过多久,十三岁的时候,他就被医生确诊得了严重抑郁症,实在撑不下去,只能辍学回香港。
回国后,他也没闲着。十五岁那年,正赶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他拿着妈妈给的100万港币,愣是在股市里赚了40万利润。那时候的媒体都炸了,给他起了个“小股神”的称号。十七岁,他开始在汤臣集团帮忙,十八岁就成了香港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这履历搁谁身上都得说一句“牛”,可这些光环背后,他的内心却一点儿也不平静。
抑郁症第一次敲门
汤珈铖的抑郁症,最早是从美国那段日子开始的。想象一下,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突然被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语言不通,文化不同,身边连个熟悉的面孔都没有。那种孤独感,估计很多人一辈子都体会不到。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后来连学校和校服都怕得要命。医生检查后说,这是严重抑郁症,得赶紧治。
徐枫一看儿子这样,心疼得不行,干脆放下手头的事儿,带着他出去散心。她带着汤珈铖跑了四个月,环球旅行,走遍了十几个国家,想让他换换心情。这招还真管用,他的症状慢慢减轻了些,情绪也稳定了不少。可惜,抑郁症这东西,不是说散散心就能彻底根治的。它就像个甩不掉的影子,时不时就冒出来咬你一口。
回到香港后,汤珈铖把精力放到了股票和生意上。他脑子好使,眼光也准,年纪轻轻就在金融圈混出了名堂。可即便外人看着他风光无限,他自己心里那块石头却一直没放下。抑郁症没走远,只是暂时藏起来了,等着下一次发作。
父亲去世,压力翻倍
2004年,对汤珈铖来说是个转折点。那年他21岁,父亲汤君年因为癌症去世了。这事儿对他打击不小。汤君年不仅是他的爸爸,更是汤臣集团的灵魂人物。老爷子一走,偌大的家业就落到了汤珈铖和哥哥汤珈铿肩上。董事会一看,哥哥经验更足,就让他当了主席,可汤珈铖也没闲着,直接被推上了副主席和执行董事的位置。
这时候的汤臣集团,正忙着上海的“汤臣一品”项目。这个楼盘是当时上海滩最顶级的豪宅,号称“东方第一豪宅”,每平方米单价高达十万起步。可市场不给力,房地产低迷,董事会里好多人嚷嚷着要降价回笼资金。汤珈铖却不干,他咬牙坚持不降价,说这楼盘要是降了,就砸了汤臣的招牌。他顶着压力,把价格从十万撑到了三十万,最后真成了上海的传奇。
这事儿听起来挺励志,外人也都夸他有魄力。可没人知道,他那段时间有多难熬。父亲去世的悲痛还没散,集团的担子又压下来,抑郁症趁机卷土重来。他每天得靠大把的抗抑郁药和安眠药才能睡着,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他后来跟人说,抑郁症就像一只黑狗,你看不见它,但它随时可能扑上来,把你拽进深渊。
事业成功,心里的窟窿还在
汤珈铖在生意上的成绩,没得挑。从接手汤臣集团到现在,他把公司市值从十五亿港币干到了三十亿,翻了一倍还多。汤臣一品的名声也传开了,成了富豪圈的标杆。可他自己呢?日子过得一点儿也不张扬。有人见过他坐经济舱,穿的鞋子破了边儿也不换,跟普通人没啥两样。他还喜欢做公益,助养了不少贫困小孩儿,说是想帮帮那些没他这么幸运的人。
这些年,他慢慢开始公开聊自己的抑郁症。2019年,他在一次论坛上说了句让人挺感慨的话:“我有钱有地位,可抑郁症让我觉得自己啥也没有。”这话听着简单,可背后藏了多少挣扎,谁能真正懂呢?他不是想博同情,而是希望更多人能正视心理健康,别觉得有钱就啥都解决了。
现在的汤珈铖,还是汤臣集团的掌舵人。事业上,他没让人失望,可内心的仗,他还在打。抑郁症这东西,不会因为你有钱就放过你。它不在乎你的银行账户有多少,只在乎你能不能扛住它的折磨。
财富和幸福,到底啥关系?
汤珈铖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问一句:有钱真的能买到幸福吗?按理说,他啥都不缺,豪宅、名车、地位,想干啥干啥。可现实是,他连好好睡一觉都得靠药,财富再多,也填不上心里的窟窿。
其实,不光是他,全球范围内,这种事儿也不少见。像美国那位“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虽然没明确说他有抑郁症,但他也聊过压力和焦虑怎么差点儿把他压垮。还有韩国的三星继承人李在镕,掌管那么大的企业,外界看着风光,可他私下里也得面对家族压力和舆论的狂轰滥炸。这些人,钱多得花不完,可心理健康一样是个大问题。
研究说,高净值人群得抑郁症的比例,不比普通人低多少。为啥?因为钱能解决外在的麻烦,却治不了内心的空虚。富二代们从小被寄予厚望,活在父母的光环下,很多人觉得自己得证明点儿啥,不然就对不起这家世。可证明来证明去,压力越攒越多,心里的弦绷得太紧,就容易断。
说到抑郁症,很多人觉得这是“矫情”,有钱还抑郁,不是闲的吗?可事实是,这病不看你兜里有几个零。它是大脑化学物质失衡的结果,跟性格、环境、生活事件都有关系。汤珈铖在美国那会儿,孤独感把他压垮了,后来父亲去世,又给他加了层心理负担。这些事儿搁谁身上,都不好受。
我有个朋友,家里条件一般,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不顺,也得了抑郁症。他跟我说过,那种感觉就像掉进个黑洞,啥也看不见,啥也不想干。汤珈铖虽然有钱,可他经历的孤独和压力,跟我朋友也没啥本质区别。钱能买药,能请心理医生,可治好这病,还得靠自己一点点爬出来。
国内这几年,心理健康的话题总算热起来了。以前大家觉得这是“丢人”的事儿,不愿意说。可像汤珈铖这样的人站出来讲自己的故事,多少能让大家意识到,这不是啥见不得人的病。有钱人会得,没钱人也会得,关键是别憋着,找人聊聊,找个出口。
汤珈铖这人挺有意思。按说他这种背景,活得高高在上也没人会奇怪。可他偏不,走路穿旧鞋,坐飞机挑经济舱,跟普通人没啥两样。我猜,他可能是想让自己离“正常生活”近一点儿,别老被财富绑着。他还喜欢帮贫困小孩儿,也许是觉得,自己的苦日子过够了,不想看别人也受苦。
他公开聊抑郁症,也挺接地气。没啥大道理,就是实实在在说自己的感受。这种态度,比那些光鲜亮丽的励志故事强多了。毕竟,谁没点儿难处呢?他有钱,可一样有烦恼,咱们没他那家底,可烦恼也不少。归根结底,人活一辈子,不就是想图个心安吗?
汤珈铖的故事,还没完。他还在汤臣集团干着,抑郁症也没彻底离开他。可他选择站出来说这些,不光是给自己找个出口,也是给别人点希望。财富这东西,能让人过得舒服点,可幸福这事儿,还得自己去争。
咱们普通人,可能没他那么多钱,可面对心理问题的时候,道理是一样的。别觉得有钱就该没烦恼,也别觉得自己没钱就活该难受。抑郁症这玩意儿,谁都可能碰上,关键是别怕,勇敢面对,总有出路。
来源:佛前献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