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乐自降片酬仍遇冷!香港电影寒冬背后藏着多少隐痛?

好看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00:27 2

摘要:“我片酬可以降,只要项目能成。”这话要是换个二线演员说,估计能上热搜被夸敬业。但说这话的是古天乐——手握金像奖影帝、二十年如一日拍戏的香港电影“最后一块招牌”,结果呢?投资方照样不买账。

“我片酬可以降,只要项目能成。”这话要是换个二线演员说,估计能上热搜被夸敬业。但说这话的是古天乐——手握金像奖影帝、二十年如一日拍戏的香港电影“最后一块招牌”,结果呢?投资方照样不买账。

最近古仔在采访里苦笑:“现在找资金比拍戏难十倍。”这话听着心酸,但更魔幻的是现实:一边是他主演的《明日战记》自掏腰包砸4亿港元做特效,另一边却是他自降片酬也拉不到新项目投资。这个曾经演什么火什么的男人,怎么就成了资本眼里的“高风险资产”?

拍戏劳模,资本弃子
古天乐可能是华语圈最忙的演员。翻开他的履历表,2023年他拍了3部电影、2部网大,还监制了1部新人导演作品。但仔细看这些项目,《追龙3》《灭相》《守阙者》清一色中小成本制作,唯一的大制作《明日战记》还是他自己抵押房产砸的钱。

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古天乐目前单片片酬约800万港元,不到内地顶流的五分之一。即便他主动对半砍价,投资方依然摇头:“古仔的戏,回本周期太长。”

对比更扎心:某流量明星主演的古偶剧明明豆瓣3.8分,播放量却轻松破20亿,资方立马追加第二季投资。一位制片人说破真相:“观众骂归骂,数据不会骗人。流量明星自带基本盘,古天乐的粉丝?早过了冲动消费的年纪。”

谁抹杀了“认真拍戏”?
这年头,资本对电影的评判标准早变了。以前看剧本、看导演、看演技,现在打开电脑先拉Excel表:主演微博粉丝多少?有没有CP话题?能剪出多少条短视频梗?

一位院线经理举了个例子:2023年春节档,某流量主演的喜剧片预售票房破亿,影院立刻给足40%排片。而同档期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即便有影帝加持,排片率也没超过8%。“不是观众不想看好电影,是根本没机会看到。”

短视频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当代年轻人刷半小时抖音能看完《奥本海默》的核爆戏、《沙丘》的沙漠美学,却不愿意花两小时沉浸式看一部电影。数据显示,2023年影院观众平均年龄35.6岁,比五年前老了7岁。年轻人去哪儿了?都在手机上看“三分钟带你看完《封神》”。

古天乐们的困兽之斗
面对行业寒冬,古天乐的选择是正面硬刚。拍《明日战记》他抵押房产,做特效熬了五年;为了扶持新人,他接拍小成本网大《倚天屠龙记》,被网友骂“晚节不保”也照拍不误。

但这些努力在资本眼里成了“不懂变通”。《明日战记》内地票房6亿,听着不错,但扣除发行费、院线分成,勉强够回本。投资人私下吐槽:“他要是拿这钱翻拍《寻秦记》电视剧,早赚翻了。”

更残酷的是观众反馈。有人冲着古天乐进影院,出来却骂“剧情老套”;有人一边夸他卖房拍戏有情怀,一边转身点开盗版资源。古仔在路演时说:“我不后悔,但确实累了。”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未来?
当古天乐沦为“性价比不高”的演员,当电影沦为数据游戏,或许该问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想看到什么样的作品?是流水线生产的“数据爆款”,还是愿意等一颗慢火细熬的真心?

韩国电影《寄生虫》横扫奥斯卡时,国内影人羡慕他们的创作环境,却忘了人家有电影振兴委员会提供无息贷款,有观众愿意为15禁电影买单。反观我们,一边抱怨没好片,一边用票房投喂烂片。

下次再看到古天乐的新片排片率只有10%,或许可以买张票。毕竟,今天的每一张电影票,都在决定我们未来还能看到什么。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