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电影黄金年代总有几个让人过目不忘的“洋面孔”,理查德·诺顿就是那种你看见他出场就知道要出大事的人。
香港电影黄金年代总有几个让人过目不忘的“洋面孔”,理查德·诺顿就是那种你看见他出场就知道要出大事的人。
这个身高一米九、金发碧眼的澳大利亚人,在电梯里和成龙打斗时把西装扣子绷开的画面,成了八十年代录像厅观众的共同记忆。
今年三月他走完七十八年人生,人们突然发现这位“反派专业户”的人生剧本比电影更离奇。
八十年代香港电影圈突然刮起一阵“洋风”,《夏日福星》里需要个能打的外国佬,刚从保镖转行的诺顿被洪金宝相中。
他穿着笔挺西装踹碎电梯镜头的拍摄现场,道具组准备了十二面镜子,结果他第一次出腿就全碎了——这可不是电影特效,是真功夫。
后来统计,他在香港拍的二十多部电影里打烂的家具足够开个二手市场。
这个能把警匪片拍成动作喜剧的圈子,意外契合诺顿的成长经历。
他在悉尼郊区的武馆里泡大,二十岁就成了空手道黑带,给滚石乐队当保镖时练就了在混乱中保持镇定的本事。
有次在东京,五个醉汉试图冲进米克·贾格尔的休息室,诺顿单手拎着领带把人甩出门外的动作,后来被他用在《城市猎人》赌场大战里。
跟那些套招都记不住的洋演员不同,诺顿是真能跟上香港武行的节奏。
《富贵列车》里他要在移动的火车顶上连躲洪金宝七次扫堂腿,实拍时车厢突然加速,他硬是临时改动作扒住车门完成了镜头。
这种玩命精神让他在圈内得了“铁皮人”的外号——不管怎么摔打都能立刻弹起来。
但好莱坞始终看不上这个“香港打手”。
九十年代他回美国试镜,选角导演当着他面说:“我们需要的是尚格·云顿那种浪漫反派,你这种实战派过时了。”
这话刺激他在《一个好人》里设计了唐人街爆炸戏,用三十个炸点配合追车戏证明动作片不需要浪漫,只需要肾上腺素。
王晶说过香港电影是“快餐店模式”,诺顿就是最抢手的进口食材。
《快餐车》原剧本里他有大段台词,最后成片只剩三句英文脏话。
有次收工后他拉着翻译研究了一晚上粤语粗口,第二天在《魔翡翠》拍摄现场突然冒出一句地道脏话,吓得刘德华差点笑场。
2014年他入选澳大利亚武术名人堂时,带去了在香港片场磨出来的独门技巧——用办公椅当武器的近身格斗术。
后来他在墨尔本开的防身术培训班,专门教女性如何用手提包对抗歹徒,这招灵感来自《夏日福星》里用公文包挡刀的场景。
今年北京电影节期间,他最后一次公开批评好莱坞:“现在动作片都靠电脑合成,当年我们拿命换来的镜头成了博物馆里的古董。”
说这话时他刚做完第三次膝盖手术,但现场演示擒拿手的速度依然让年轻武指咋舌。
三月的葬礼上,洪金宝托人送去个特制花圈,造型是《富贵列车》里被打碎的怀表道具。
这个细节比任何悼词都贴切——诺顿那些拳拳到肉的打戏,确实把香港动作片的黄金年代定格在了最耀眼的瞬间。
现在重看那些老片,你会发现他挨打时永远护着对手要害,这种武德比银幕上的反派形象更值得记住。
来源:南柯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