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S扫墓引热议!离世后的首个清明,子女竟不知母亲葬在哪?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4-03 06:20 2

摘要: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清明将至,大S家人该如何面对第一个没有她的清明节?

2025年的清明节,对S家族来说格外不同。

这是大S离开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台媒曝出具俊晔已经提前去金宝山祭扫,而S家其他人却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处境——要不要通知大S的两个孩子来扫墓?

自从大S离世后,具俊晔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他的每一个举动似乎都在强化“痴情丈夫”的人设

据台媒爆料,具俊晔这三个月一直没离开台北,说他把这里当家了,到处都有和大S的回忆。

他独自前往金宝山为大S扫墓,虽然没有正式的祭扫仪式,但台媒立即用镜头,捕捉到他站在玫瑰墓园中的背影,还会配上煽情标题:“大S永远的守护”。

从曝光的照片看,具俊晔整个人瘦了一圈,金宝山的保安说,他每次来都待很久,有时候就静静坐在那里。

就连自己的挚爱的DJ事业,最近也暂时拒绝商业演出,表现出“难以走出丧妻之痛”的姿态。

有人被他的“长情”感动,比如台媒,习惯性地称赞他的“专一”。

但另一边,也有人提出尖锐质疑:“大S在世时,他不是一直在韩国、台湾两头跑吗?现在人走了,忽然深情了?”
“他为什么急着要给大S建雕像?是不是为了让公众记住他们的‘爱情童话’,不影响自己的商业形象?”

说到底,明星的感情,从来都不是纯粹的个人私事,尤其是在大S名下还有几亿台币的房产要处理的情况下。

相较大S现任的高调,她的前夫汪小菲却显得异常安静。

如果清明节去扫墓,会被骂作秀;但不去扫墓,又会被骂薄情

当大S的骨灰在3月15日被安葬时,她的两个孩子没有出现在现场

即便两个孩子已经能够理解母亲离世的意义,但S家还是“没有通知他们”。

后来爆出的消息是:

S家没有告知汪小菲具体的下葬时间,两个孩子当天甚至毫无察觉,和继母马筱梅一起上了手工课。马筱梅后来在社交媒体上回应质疑,表示他们“没有被邀请”。

这一操作让网友直呼离谱:“孩子的母亲去世,家人却不让他们参加葬礼,这算什么?”

那么汪小菲能去扫墓吗?

外界最初期待的,是至少清明节时,孩子们能够为母亲上一炷香。

然而,问题恰恰在于——没人告诉他们大S葬在哪里。

汪小菲如果主动去扫墓,可能会被媒体解读成:“深情前夫,带着孩子尽孝。”“借机消费逝者,刷存在感。”

如果他选择不去,结果更加致命:“懂得保持距离,体面放手。”“冷血自私,连孩子祭拜亲生母亲都不管。”

据葛思齐的爆料:汪小菲已经学会“不蹚浑水”!

面对这场进退两难的困境,知名娱记葛思齐在直播间给出了关键信息:“这次汪小菲不会去扫墓。”

他的理由是:

大S现在有具俊晔作为法定伴侣,汪小菲作为前夫,去了反而尴尬孩子如果想见母亲,也应由S家引导,而非让汪小菲强行介入。双方过去的恩怨太多,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没必要再掀波澜。S家

比起汪小菲和具俊晔的行动,S家的应对策略更加耐人寻味。

大S的下葬地点对外完全保密,不仅媒体没拍到,就连她生前的好友(如阿雅)都没有被邀请参加葬礼。

而S家给出的理由却是:保护大S隐私。

但他们又在金宝山名人区专门设立雕像,允许粉丝前往祭奠。同时,孩子们却不知道母亲究竟埋在哪里。

这个矛盾的做法让人很难不怀疑:是保护逝者,还是在控制孩子们的祭拜权?

S妈曾对汪小菲说“你还爱她”,是什么意思?

在大S刚去世时,汪小菲曾表达要为前妻买下墓地,但S妈的回应十分耐人寻味:
“我们知道你还爱她,但我们已经决定树葬。”

这句话既带着一丝和解的意味,却也暗示了“我们家的事,已经不需要你插手”的决定。

可以说,S家的每一步操作,似乎都在人为塑造某种“完美的怀念形象”——子女被“保护”在舆论之外,具俊晔负责“深情纪念”,而汪小菲则被彻底排除在外。

大S的两个孩子

在这场围绕清明扫墓的争议中,最令人揪心的不是大人们的明争暗斗,而是那两个孩子——在学校里还要被同学追问“你妈妈去哪儿了?”的处境。

他们失去了母亲,但连参加她的葬礼、知道她葬在哪里的权利都没有。他们夹在生父和母亲家族之间,被当作“谈判筹码”。他们的情感需求被忽视,所谓的“保护”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情感缺失。

“孩子需要的是记忆中的母亲,而不是成为家族博弈的牺牲品。”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忠诚分裂”,意思是当父母关系破裂时,孩子会本能地觉得“爱爸爸等同于背叛妈妈”。

而现在的情况更残酷—— 孩子们连做个选择题的机会都没有。

具俊晔以继父身份公开祭扫,汪小菲作为生父被排除在外,而S家始终掌握着“要不要让孩子知道妈妈葬在哪”的绝对话语权。

《儿童权利公约》第9条明确规定:孩子有权与父母双方保持联系,除非这会损害其利益——但眼下,连最基础的“知情权”都被剥夺了。


S家声称不公开墓地是“避免孩子被媒体打扰”,但台湾资深儿童心理师黄韵如指出:“7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理解死亡,人为阻断哀悼过程反而会导致创伤后遗症。”

对比小S女儿们常在社交平台发文缅怀奶奶,大S两个孩子却连一张给母亲的卡片都没机会写,这种诡异的“保护”,更像是把孩子们当成橱窗里的展示品。

如果现在有人真正站在孩子立场,该做的或许是:

明确告知母亲安葬信息(哪怕只是私下告知汪小菲)让孩子自主选择祭拜方式(可以是简单的画幅画烧掉)停止用“为你好”当情感绑架的借口

毕竟十年后,当小玥儿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母亲名字时,跳出来的不该是“惊天秘闻!生父继父抢扫墓”,而应该是“那年清明,我和弟弟给妈妈带了她最爱的芒果糯米饭”。

结语

特别是像大S这种情况,孩子们都还小,连妈妈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是不是太残忍了?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千寻说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