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日,唐鹤德在社交平台写下"谁能代替你的地位",配图是张国荣生前笑容灿烂的照片。这条动态迅速引发热议,点赞数突破十万,评论区却呈现两极分化。一位粉丝留言:"每年看到唐先生的文字都会鼻酸",紧随其后的评论写着:"二十二年了,能不能别再消费逝者?"
4月1日,唐鹤德在社交平台写下"谁能代替你的地位",配图是张国荣生前笑容灿烂的照片。这条动态迅速引发热议,点赞数突破十万,评论区却呈现两极分化。一位粉丝留言:"每年看到唐先生的文字都会鼻酸",紧随其后的评论写着:"二十二年了,能不能别再消费逝者?"
张国荣离世那年,唐鹤德44岁。葬礼上他悲痛欲绝的模样通过电视画面传遍华人世界,挽联上"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的誓言感动无数观众。2004年首个忌日,他在报纸刊登悼文《生死契阔》,字里行间的痛楚令人动容。此后每年春秋两度——张国荣的忌日与冥诞,唐鹤德的怀念从未间断。
社交媒体改变了情感表达的公共属性。2010年后,唐鹤德的悼念从私人仪式转为网络行为,2013年他发布两人旧照配文"十年生死两茫茫"时,转发量超过50万。2020年4月1日,他上传的烛光照片下开始出现不同声音:"做戏做全套""又到一年一度蹭热度时间"。今年更有人翻出他与年轻友人的合照,配文"深情人设崩塌现场"。
香港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林志远的研究团队曾跟踪调查300位丧偶者,发现7%的受访者在配偶离世20年后仍保持固定纪念仪式。这些行为与心理健康程度无统计学关联,更多体现个体处理哀伤的特有方式。临床心理学家玛丽·弗朗西斯在《未完成的告别》中指出:"社会总期待哀伤遵循线性发展,实则每个人都需要自建时间坐标系。"
唐代诗人元稹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时,距离妻子韦丛去世已有六年。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词作,诞生于续弦王闰之相伴的时期。文学史从未质疑这些悼亡诗的真挚性,却要求现实中的悼念者必须保持情感状态的纯净。某文化博主发问:"如果唐鹤德是女性,舆论还会苛责她开启新生活却依然怀念亡夫吗?"
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里,程蝶衣对段小楼说:"说好的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这句台词被反复用来论证唐鹤德行为的合理性。有趣的是,反对者同样引用该片——菊仙在自尽前对程蝶衣说:"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啊。"两种截取方式,折射出公众对长期悼念的矛盾态度。
二十二年足够婴儿成长为青年,让中年人步入老年。唐鹤德从银行高管变成隐居人士,张国荣从当红巨星化为文化符号。在短视频平台,00后通过《倩女幽魂》认识这位"上古偶像",他们习惯十五秒的情绪刺激,难以理解持续二十二年的思念。某条获赞过万的评论写道:"我爷爷去世奶奶三年后就改嫁了,这才是正常人的生活。"
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在《生命的层级》中写道:"哀伤像套娃,打开一层还有一层。"唐鹤德的社交账号除了纪念日动态,更多是高尔夫球照片、投资心得和友人聚会。这种生活状态与公众期待的"殉道者"形象产生错位,恰恰证明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无法被简单归类。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曾创作歌曲《他真漂亮》,歌词写道:"有人追问故事的结局/难道白头偕老才算赢"。这首作品在音乐平台获得两万条评论,最高赞回复是:"我们总是怀疑那些超越常规的深情,或许因为自己从未体验过。"当唐鹤德晒出与张国荣的旧照时,镜头里两个年轻人的笑容依然鲜活,而看客们已经换了三代。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