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职洗碗都比我钱多",当67岁的TVB老戏骨鲁振顺在内部会议上说出这句话时,整个香港娱乐圈的遮羞布被彻底扯下。这不是个别演员的悲情控诉,而是整个行业生态的集体沦陷。
"全职洗碗都比我钱多",当67岁的TVB老戏骨鲁振顺在内部会议上说出这句话时,整个香港娱乐圈的遮羞布被彻底扯下。这不是个别演员的悲情控诉,而是整个行业生态的集体沦陷。
2025 4月3日,TVB总经理曾志伟的回应如同冷水浇头:"做艺人必定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句看似通透的职场箴言,实则暴露了资本对创意产业的极致剥削。据《2024艺人收入白皮书》披露,TVB签约老戏骨平均月薪仅3287港元,不足洗碗工收入的五分之一。当鲁振顺的1.8万月薪都成为"高收入"样本时,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荒诞的现实: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艺术工作者的尊严正在被按斤称量。
这场薪酬危机绝非偶然。TVB的"前店后厂"模式曾缔造东方好莱坞神话,但移动互联网浪潮下,传统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断崖式下跌。当资本将艺人视为可替代的"道具",当流量成为唯一指挥棒,那些用半生打磨演技的老戏骨,便成了这场产业变革的牺牲品。更令人心寒的是,这种剥削正在形成恶性循环:新生代演员看到前辈窘境,纷纷转向短视频平台;资深艺人困守低薪,导致作品质量下滑,进一步加剧收视危机。
对比好莱坞的"工会-制片方"博弈机制,TVB的艺人保障体系显得原始而残酷。在漫威宇宙,连群众演员都有医疗保险和退休金;而在东方之珠,老戏骨们却在为盒饭钱斤斤计较。这种制度性缺失,让艺术创造沦为赤裸裸的劳动力买卖。
当鲁振顺们用颤抖的声音说出"不如洗碗"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薪资数字的对垒,更是文化价值的崩塌。那些塑造过无数经典角色的戏骨,本应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如今却在生存线上挣扎。这不仅是TVB的困局,更是整个华语影视工业必须直面的灵魂拷问:当资本逻辑彻底吞噬艺术情怀,我们该拿什么滋养下一代的文化记忆?
破局之道或许藏在"内容-平台-艺人"的共生关系重构中。效仿Netflix的分账模式,让创作者共享作品长尾收益;建立行业互助基金,为资深艺人提供转型支持;甚至参考韩国演艺工会制度,用集体谈判争取合理权益。毕竟,没有哪个文明会允许托举时代记忆的手,最终只够得着洗碗池的泡沫。
来源:璐璐聊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