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S去世后第一个清明节,本以为家人会整整齐齐去祭拜,寄托哀思。
大S去世后第一个清明节,本以为家人会整整齐齐去祭拜,寄托哀思。
没想到除了具俊晔愚人节当天去祭拜外,没有任何人祭拜的消息。
包括两个儿女,有网友拍到小霖儿被汪小菲带去公园玩,小玥儿和后妈马筱梅在家做蛋糕。
另外S家还传出这样啼笑皆非的消息:
“大S留给女儿的珠宝纪念品,现身国外拍卖行,黄春梅、小S、具俊晔3人遭质疑”。
从网络的照片来看,珠宝似乎是宝格丽。
4月3日,有媒体采访了S妈,对此,S妈怒称:“一派胡言,我见都没见过。”
S妈还说:“早就料到他会如此,我一生为孩子,如今一毛都轮不到我!我都没想到要分什么,邪恶的人脑袋瓜子,我无法理解。”
她无奈认为:“我女儿与你们(指记者)几乎共同成长!想必你们(指记者)都听过,她赚钱就是要养我,如今,只是没有留在纸上,我只能听法律安排!
小S更是震怒,打破沉默回应道:“不敢相信我姐姐都走了,竟然还有人不断造谣、抹黑!我真的很想问,她已经走了!你们到底还要干嘛?”
毫无疑问,S妈一句“熙媛赚钱就是为了养我”让网友炸了锅,相关话题被迅速推上热搜!
立刻引发两极反应:
支持派认为,大S孝顺,养妈妈天经地义;
反对派则吐槽,妈妈这是“吸血式育儿”,把女儿当提款机。
而另一边,两个孩子一个去公园玩,一个在家做蛋糕,迄今为止似乎都没去给大S扫墓。
又让网友猜测:“是不是两家关系彻底闹僵了?”
这场家庭伦理剧,表面看是明星八卦,实则折射了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原生家庭的依赖、亲子关系的边界,以及“孝顺”到底该怎么定义?
“女儿赚钱就是为了养我。”
这句话看似直白,但细品之下,其实暴露了某些传统家庭的思维模式:“我养你小,你养我老”。
甚至更进一步“我生的孩子,就是我的长期投资。”
这种观念在东亚文化里并不少见:
张韶涵曾被亲妈指控“不孝”,甚至卷走她的积蓄;
蔡少芬年轻时拼命拍戏,只为替母亲还巨额赌债;
梅艳芳去世前仍在为家人铺路,但家人却在她病重时争产……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写道:
“很多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听话,你成功,你回报我,才是好孩子。”
而大S从出道起,就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
16岁出道,赚钱供妹妹小S读书;
成名后买房给妈妈住,承担家庭开销;
甚至离婚后,还要面对妈妈时不时出来“发言”……
她的“孝顺”,是被期待出来的,还是心甘情愿的?
另一边,汪小菲清明带孩子去公园玩,却没去大S家扫墓,也让网友议论纷纷。
有人骂他“无情”,毕竟孩子是两家的血脉;
但也有人认为,离婚后,祭拜对方本就不是义务,带孩子出去玩反而更轻松。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离婚后,家族关系该如何界定?
李靓蕾和王力宏离婚后,孩子跟谁过节、祭祖,都成了争议点;
贾静雯和孙志浩离婚多年后,才慢慢找到共同抚养的平衡。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曾说:
“健康的家庭关系,应该有清晰的边界——我爱你,但我不绑架你。”
或许,汪小菲的选择,不是冷漠,而是“离婚后的新家庭界限”。
大S与S妈的相处模式,让人忍不住思考:
父母养育孩子,到底是爱,还是一场“长期投资”?
启梦觉得这几点值得大家深思:
第一、“孝顺”≠“无限付出”
传统文化提倡“孝道”,但真正的孝顺,不该是牺牲自己的全部去满足父母。
第二、孩子不是父母的“养老保险”
很多父母潜意识里觉得:“我养你,你将来就得养我。”
但孩子的人生,不该被这种期待绑架。
第三、健康的爱,应该有边界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大S和S妈的天然债主关系,汪小菲最后的硬气选择,其实都是千万“家庭关系”的缩影。
父母的爱,可以深沉,但不能沉重;
孩子的孝顺,可以真心,但不能被迫。
或许,最好的亲子关系,就像作家龙应台在《目送》里写的: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母能给的,是支持,而不是依赖;
孩子能给的,是爱,而不是债。
好在,大S这沉重的一生,终于结束了。
来源:村花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