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韩国的《破墓》狂揽六奖,日本的《敌》拿下最佳导演时,刘青云这座奖杯,到底是希望的火种,还是港片黄金时代最后的倔强呢?
2025年3月,在亚洲电影大奖颁奖礼上,61岁的刘青云,第三次捧起了最佳男主角奖杯。
他高举着奖杯,高喊着“《爸爸》是港产片”,台下掌声如雷,不过却掩盖不住香港电影的集体焦虑!
当韩国的《破墓》狂揽六奖,日本的《敌》拿下最佳导演时,刘青云这座奖杯,到底是希望的火种,还是港片黄金时代最后的倔强呢?
1983年,无线艺员训练班开始正式招收学员。当时19岁的刘青云,因为皮肤比较黑,被别人称作“黑面神”。
从在《新扎师兄》里扮演一个没什么戏份的警察,到在《大时代》中饰演一个疯癫的股神,他一共花了十年时间,才实现了蜕变。
2025年,他凭借电影《爸爸》里那个患失智症的父亲阮永年这个角色,战胜了韩国的影帝崔岷植,以及日本的老戏骨长塚京三,成为第一个三次获得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的中国演员。
在这部依据真实弑母案改编的电影里,刘青云设计了三层,而且逐渐深入的体态变化。
一开始他弯着背,大概有三十度,用以体现生活给他肩头带去的沉重压力;随后他慢慢地挺直了背部,此动作传达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最后他微微向前倾了身子,仿佛在暗示着生命力正在逐渐减弱。
东京电影节的评委不由感叹道,“他的每一个关节都好像在颤动,诉说着这个家庭那些藏于心底、隐隐作痛的故事。”
这几年,《九龙城寨之围城》拿下最佳剪辑和美术指导奖;《破·地狱》斩获最佳原创音乐奖,香港电影工业体系依然在发光。
但是,一部《热辣滚烫》34.17亿票房与《爸爸》3000万的成本形成对比,暴露了港片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撕裂。
刘青云在后台坦言,“香港电影需要更多像《爸爸》这般的现实主义作品。”
数据显示,香港现实题材票房在三年内竟暴涨37%。
这部将焦点置于底层家庭创伤的电影,也引起了观众的争论——有的人会为法庭中摸照片的0.5秒停顿而落泪,也有的人会质疑其在“消费悲剧”。
58岁之时演激情戏,61岁之际挑战失智老人,刘青云的这种突破受到了广泛好评,业内却对他大为赞赏,称其为“香港电影活化石”。
面对AI换脸技术带来的冲击,他依然坚持每天去到深水埗菜市场观察那些摊贩:“人性的那细微之处永远无法被算法所破解。”
妻子郭蔼明,在这27年以来一直默默地陪伴着他;她成为了他在那比较浮躁的娱乐圈中能够稳稳立足的根基。
颁奖礼当晚,他还特地去安抚《爸爸》里那个落选最佳新人的苏文涛,“我根本就没被提名过新人奖,你比我可要厉害多了。”
这样的代际传承,好像就是香港电影未来的一种潜在暗示,终有一天,港片会再度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当跟他同龄的演员,都前往北方发展时,刘青云却始终,坚决地留在港片的领域里。
他指着新作品《谈判专家》的海报愉悦地说道:“这个警察角色,难道不会让人想起,1986年《听不到的说话》里的麦基?”
四十年的时光,缓缓流逝,光影的变迁,从未停止,香港电影,在超级英雄大片流行,且只看重流量的时代缝隙中,艰难地谋求生存,并且巧妙地将时光留下的痕迹,转化为一个个荣耀的奖杯。
在刘青云的奖杯陈列柜中,三座亚洲影帝奖杯与两座金像奖肩并肩地摆放着。
这并非终点——其实当他的皱纹能够当作对抗算法的武器,香港电影依旧在寻觅“比票房更重要的真实”。
来源:浮生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