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蓉提议,让老师先教完,她们录成视频,回去之后再慢慢学、慢慢改。
陈德容的讨人嫌,是从节目内,溢到节目外的。
在节目里,她就是一个不讨喜的存在。
组队时。
她没有任何人选,被动轮空。
这可不是被排挤,而是她自作自受。
跳舞?怎一个烂字了得。
排练?跟太皇太后似的,处处摆谱。
她没有舞蹈基础,动作一直学不会。
进度被她一个拖了下来。
王蓉提议,让老师先教完,她们录成视频,回去之后再慢慢学、慢慢改。
但陈德容忽然发飚。
说别人不能谅解她,并说要让王蓉来当队长。
之后各种摆臭脸。
王蓉千方百计哄她,她不领情。
黄英拥抱她,她甩脸不理。
过几天训练,她站位不对,王蓉提醒她。
她翻了个白眼。
排练时,王蓉黄英都在练。
她坐在那里,事不关己的,跟没事人一样。
学舞时,一动不动。
网上曝光说,彩排竟然只有王蓉黄英参加。
备采时,陈德容还在责怪王蓉。
说她“太自我了”。
说自己“火大了”。
甚至说认真的王蓉,“像一个机器”。
最后得出一结论:这个团队没有爱。
没有爱?
是没有所有人“纵容”你吧?
在她的作生作死下,她们的一公舞台,表现如何呢?
她划水划到摄影师无法切近景…
放大一下,咱来看看细节。有没有大开眼界
难怪邓萃雯会露出一言难尽的表情。
舞跳得烂,唱歌更烂。理所当然,她们组成绩垫底。
然后......王蓉被淘汰了!!!
网友都怒了。
舆论山呼海啸,陈德蓉发文回应。
结果几万个网友,都在骂她“人菜脾气大,公主病巨婴”。
台湾艺人嘻小瓜在ins指名道姓地骂:“不会跳舞还不练习,倚老卖老......”
可见,她在圈内也不受欢迎。
这一点,我们从节目的打电话环节,也可见一斑。
其他人都有圈内好友助力。
只有她,打给了自己的角色——“白吟霜”。
是没朋友,还是太自恋?众说纷纭。
当下观众追捧“真实、坚韧、有力量”的女性形象,她仍沉溺于“柔弱不能自理”的旧叙事。
有人认为,她在反复炒作琼瑶剧情怀。
有人毒评,她“活在水晶棺里,不愿醒来”。
陈德蓉可能也没意识到,观众对她,已经失去最后的宽容了。
2而这一切,真不怪任何人。
她的傲慢与低智、唯我独尊与情绪无法自控,是由来已久的。
2015年,她参加综艺《你好菜鸟》。
自我介绍时,因被晚辈插了一句话,她立即黑脸。
求邱心志帮忙,人家没答应。
又立刻黑脸。
主持人问她怎么看,她说:“我怎么看啊?就欠揍啊......”
前两年,她参加《我就是演员》,也是一波癫级操作。
她饰演孝庄。
彩排时,她觉得自己有资历,拒绝和搭档对戏。
最终她将孝庄,演成了另一个女版马景涛。全程咆哮,莫名其妙。
面对质疑,她根本不听,全部回怼。
直到郝蕾搬出史实论证,才没再犟下去。
后来分组,陈德容想参演王自健组的《海边的曼彻斯特》。
王自健拒绝。
这一波,被网友认为是嫌陈德容演技不行。
陈德容竟直接退赛。
给的理由是,档期撞了,要去拍电影。
再后来,陈德容又白着眼,扔出炸裂言论,“死都不演孩子妈,那是奇耻大辱”。
这一波操作,再度令人反感至极。
一个女明星公然说这种话,无异于公然宣扬年龄焦虑。
女性都会老去。
视“演妈妈”为“噩梦”,你是觉得中年女人、中年女艺人,生命都没有价值了么?
更何况,她也老了。
脸垮皮松,再多医美也挽救不了的颓势。
所以她在对抗什么?
女艺人老去之后,大多都能赢得更多尊重。
比如叶童。
成为浪姐中的精神领袖。
比如刘晓庆。
其欣欣向荣之态,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图腾。
为什么只有程德蓉,越老越讨人厌?
因为她只有年龄增长了。
心智却从未成长。
陈德蓉年轻时,是美女。
吃了很多美貌的红利。
她靠着美貌,拍广告,做模特,演女主角。
也凭借一些哭哭啼啼的琼瑶戏红了。
名利双收,春风得意。
这种顺遂的人生,逐渐加深她的一个错误认知:
美貌就是她的特权。
也是她的通行证,全世界会永远为其让路。
之后,她恃靓而娇,为所欲为。
不爽的时候,随时掀桌,想翻脸就翻脸。
她觉得,“我”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你如果忤逆了,让“我”不爽了,那就是你有问题。
年轻一点时,美貌确实能赢得一些纵容。
世界愿意宠着美人,将一些资源和爱,捧到她面前,让她挑选,供美人一笑。
但是这是非常有限的。
首先岁月残酷,美貌速朽。
很早的时候,她的气质里就不再有“娇弱美人感”,只有“公主病”、“难伺候的长辈”即视感。
加上脸僵,人老,医美也救不了的沉堕,令人感慨物是人非。
她最大的杀器,早早失去了。
剩下的,就是一身坏脾气。
据说,昔日捧红她的制作人,也难再容忍她的“犟嘴”与低配合度。
而她仍在用琼瑶式“你无情、你残酷”的逻辑,对抗行业规则,把转型阵痛曲解成“世界针对美人”的阴谋。
这种认知错位形成恶性循环:
越不接受现实,越难蜕变。
越不成长,路人缘越恶化。
而外界的恶言恶语,又反过来加重她的逃避和自困。
当观众开始用“矫情天花板”形容她时,曾经助力她的美貌特权,已然异化成困住她的锈迹斑斑的枷锁。
4没有了路人缘,也没有了贵人缘,她的事业不尴不尬。
所出之名,皆是恶名。
所引发的讨论,皆是负面舆论。
同代琼瑶女郎林心如、赵薇,早已转型制片人或导演。
无过硬实力(唱跳双废、演技固化);无适配角色(拒演中年女性);无转型意识(沉迷回忆杀)。
在浪姐中,二公分组时无人选择她,弹幕刷屏“快退赛”,连节目组都开始边缘化这位“过气女神”。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认知闭合需求”,恰能解释她的困境:
越是无法接受青春消逝的人,越会执着于封闭的自我叙事。
可惜娱乐圈不是琼瑶剧。
没有导演会为过气女主角喊卡重拍。
那些“妈妈辈”角色,本可以成为她第二人生的入场券,被她弃之不顾。
她争着抢着去的综艺舞台,却成了照见她低认知、低情商、无才华、无演技的镜子。
于是,原本可能归来的风光,如风而过,从迟暮美人的人生里迅速消失。
来源:男神女神深度八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