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所有内容是在广泛引用网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专业思考与分析进行撰写的。在资料引用环节,我们始终秉持严谨态度,其中超 80% 的信息来源于权威官媒,同时综合了 2022 - 2025 年的最新行业动态及详实的历史数据,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在观
声明:本文所有内容是在广泛引用网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专业思考与分析进行撰写的。在资料引用环节,我们始终秉持严谨态度,其中超 80% 的信息来源于权威官媒,同时综合了 2022 - 2025 年的最新行业动态及详实的历史数据,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在观点表达上,我们严守中立原则,不偏不倚地呈现事件全貌与分析结论。
2025年4月8日下午,在广州花都的“灿神龙场”农场别墅里,一场始于怀旧又掺杂告别的家庭式聚会正在上演。
廖伟雄身穿粉色衬衫,扇子轻摇,挚友黄一山和TVB旧同事围坐迎风,把陈年的往事伴着卡拉OK高歌一起翻了出来。
这里曾见证他从破产到翻身的惊险“回马枪”,也兼容了都市与田园的动人景观。
一位网友的一句“听说这里要拆了?”却让笑声背后蒙上一丝落寞。
1979年的港剧《网中人》,将初出茅庐的廖伟雄迅速推向公众视野。
他饰演的憨厚新移民“程灿”,被观众亲切地称为“阿灿”,一度成为香港社会群像里的一面镜子。
在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多元碰撞的时期,“阿灿”所代表的草根与奋斗,也替廖伟雄赢得了“市井英雄”的美誉。
“阿灿”这个标签却让他在戏路上遭受前所未有的束缚。
许多制片人和编剧只看到他“傻乐土气”的一面,纷纷找他出演相似角色。
面对这道职业天花板,廖伟雄选择一条更具挑战性的突破,在90年代那档经典综艺《笑星救地球》里,他大胆尝试男扮女装的“乜太”,以油头粉面、咆哮式的“煮妇”形象攻占观众的笑点。
这一举动既让他摆脱了“阿灿”的固化印象,也为港式无厘头喜剧写下不可忽视的一笔。
在此后的数年里,廖伟雄把演绎、综艺的多面技巧融为一体,一度被业内誉为“变装天王”。
90年代中期,香港房地产、金融、娱乐行业同时高速成长,许多明星纷纷寻找“演戏之外的第二春”。
廖伟雄也趁势投资美容直销、经营卡拉OK场所,看似生意红火,背后却暗流涌动。
1997年金融风暴来袭,香港整体经济环境恶化,他的多个生意先后倒闭,欠债累累,最终不得不申请破产。
当时有媒体揶揄: “昨日的大红大紫不过是烟花一场”。
廖伟雄却在一次访问中语带自嘲“以前观众叫我阿灿,现在我叫自己‘灿哥’,因为经历过灿烂,如今余下的都是灰烬。”
破产之后,他短暂回归TVB拍戏,希望借助昔日人气东山再起,却屡屡受限于市场环境。
他于2001年北上广东罗定,开启了一条全新的农业之路。
在一片简陋的工棚里,他挥汗耕作、挑肥运粪,亲手种下第一株有机稻,被戏称为“亚灿米”。
尽管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却近乎是“颗粒无收”,但他坚持下去。
2006年,“亚灿米”通过了欧盟认证,他的人生再度迎来高峰。
2015年,他把落脚点转移到广州花都,建立了名为“灿神龙场”的农场。
别墅与农田相互映衬,融合观光、民宿、种植等多元业态,成为当地一块起眼的“新农人乌托邦”。
此时,廖伟雄对外宣称自己已“逆袭成为过亿身家”,而背后的艰辛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2025年4月8日,这片农场别墅内再度响起笑声,却也是一次隐隐的告别。
2024年花都区土地规划调整,凤凰南路东地块从农林用地转为居住用地,大量注重“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农业项目有望落地。
与此相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菜篮子”工程的扶持力度加大,可扶持大项目大企业,小而美的小型农场则在新格局中显得势单力薄,“灿神龙场”首当其冲地面临被重新整合或搬迁的命运。
而经营上的“暗线”则更显残酷。
廖伟雄曾公开感叹“做有机农场,前三年的投入就是烧钱,谁都不知道能不能挺到收成。”
近几年,他虽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渠道,让“亚灿米”成为网红产品,但聚焦“农场+别墅+旅游”的重资本模式,需要持续投入。
更让他头疼的是,他的儿子对农耕事业似乎并不感兴趣,接班人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若再耗下去,这个梦幻般的“灿神龙场”很可能面临更大的财务与管理压力。
而再放眼更广阔的行业“镜鉴”,不难看出明星跨界农业的风潮中,失败者并非个案。
曾在英国经营大农场的欧阳巧莹夫妇,最终因水土不服导致经营不善;“TVB花旦”杨英伟移民奥地利后,干脆彻底转型为民宿房东。
在资本与政策的双重挤压下,“明星农庄”不再是光环的代名词,幸运活下来的,往往只是少数。
廖伟雄算是其中例子最曲折、也最能引人唏嘘的一位。
提到廖伟雄,许多人先想到的并非农场主,而是那档火爆一时的综艺节目——《笑星救地球》。
这部于1990年首播的喜剧综艺,曾打破了香港电视台当时严肃正经的套路,融合短剧、脱口秀、社会讽刺等形式,引发了一轮无厘头狂潮。
廖伟雄饰演的“乜太”,和黄一山以童颜怪招迸发的“鬼马风”,成为许多观众童年与青春的共同记忆。
许多年后,当他们聚首于花都的这栋别墅卡拉OK厅里,或许都曾短暂产生一种恍若隔世的错觉。
当聚会里众人合唱《几许疯语》,镜头里能看到廖伟雄的神色时而开怀,时而感慨。
视频被黄一山发到社交平台后,短短数小时便突破百万播放量。
一条热评写道:“TVB欠他们一座终身成就奖!他们用笑声陪伴我们长大,却在最落魄时无声谢幕。”
无数网友跟帖感叹:“当年的笑星也老了。”
事实上,TVB早已不复当年盛世。
昔日与廖伟雄同时代的“笑星”们也各有去路,有的转战幕后做导演或编剧,有的转型经商,有的甚至早已淡出圈外。
胡大为曾毅然转投电影圈,专注于剪辑工作;林家栋则凭借多部电影成为影帝。
在此背景下,“阿灿”人到晚年,还能保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论是农场的稻田,还是亲友环绕的卡拉OK歌厅,都像是他坚持“搞喜剧”的另一种形式。
有网友打趣:别人开演唱会,廖伟雄开的是“割稻会”。
这看似荒诞,却暴露出一名喜剧人的独特宿命,无论时移世易,笑声就是他最后的武器。
自从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起,围绕食品供应、特色文化、乡村振兴的系列措施接踵出台,广州黄埔区针对15亩以上农场推出每吨有机肥补贴400元的鼓励政策。
但现实层面,廖伟雄也多次在采访中提到:土地流转期限短、村集体或村民之间的合作协调并不简单,有时甚至会因为补贴分配或土地产权纠纷而陷入困境。
“灿神龙场”模式,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仍具借鉴意义。
廖伟雄通过益生菌改良土壤、采用“稻鸭共生”减少化肥成本,“亚灿米”单价一度飙升至每斤68元,却仍供不应求。
这证明只要产品确有质量支撑,品牌溢价可以获得一定市场认同。
2019年后,“灿神龙场”通过与旅行社及线上团购平台合作,打造“农场参观+产品直销+在地体验”的多元消费场景。
观光客在拍照、放松之余,还能采购大米、农产品等土特产,助推收入增长。
不过也存在行业拷问,当66%的Z世代质疑“明星农场只是炒作”,如何以更完善的供应链与更透明的生产流程赢得口碑?除了直播“种田”,是否还需要更多扎实的农业科技投入及品牌塑造?
面对搬迁压力,廖伟雄并未放弃对未来的规划。
虽未明确进一步地点,依照他的脾气,显然还想在大湾区继续扎根。
大湾区农业2.0时代,更需要像他这样有知名度与创新意识的人,把传统种植和现代资源结合起来,探索让更多年轻人再度走进乡村。
只是,这中间可能还要做更多的体制磨合、产业规划与资本协同。
明星光环可以带流量,但要在长期博弈中守住初心,考验的是人,也考验一整个时代。
结语从“新移民阿灿”,到义无反顾的“新农人灿神”,他以46年的时光完成了从都市到乡野、从城中配角到土地主角的奇妙蜕变。
这片农场即将腾空,也许会变成钢筋水泥的新住宅区;可在大湾区文旅与乡村振兴的浪潮里,他的乌托邦或将以另一种形式复活。
土地不会辜负每一个“阿灿”,只要他还有热情,播下种子,总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参考资料:
八卦小肥猫2025-04-08知名港星广州农场即将搬迁!临走前邀TVB旧同事,来游玩拍照留念
来源:医生郭主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