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打明星郑佩佩,讲述拍摄《唐伯虎点秋香》的幕后故事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4-09 20:48 5

摘要:1992年,为生计所迫的郑佩佩重返香港影坛。在星云大师的安排下,她住在香港佛香精舍,解决了后顾之忧。

1992年,为生计所迫的郑佩佩重返香港影坛。在星云大师的安排下,她住在香港佛香精舍,解决了后顾之忧。

复出后的第一部戏,就是与周星驰、巩俐合作的《唐伯虎点秋香》。

曾经郑佩佩的妹妹保佩在TVB担任经理人,上司正是May姐冯美基。

May姐曾承诺,若郑佩佩复出就担任她的经理人,所以郑佩佩第一时间联系了她。

May姐很快为郑佩佩接了几部戏,其中就包括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

虽然其他几部都是女一号,但May姐特别看好这部——当时周星驰的电影部部卖座,参演能快速提升曝光度,说要把眼光放远一点。

但郑佩佩心里打鼓:"我连幽默感都没有,怎么演无厘头?"

May姐便找来周星驰所有作品的拷贝让她"补课"。看完后,郑佩佩终于有了点信心,同意先接这部《唐伯虎点秋香》。

时隔多年重返片场,郑佩佩在《唐伯虎点秋香》开拍首日显得格外紧张。

她早早来到片场,妆容发型一丝不苟,华夫人的戏服也穿戴整齐,一个人静静坐在化妆间等候。

周星驰来得也很早。不同于其他演员,他只需简单戴上帽子就能完成造型。匆匆装扮好后,他立即离开了拥挤的化妆间。

不久后,女主角巩俐乘坐专车抵达片场。与电视剧组的寒酸不同,电影剧组会给每位重要演员都配备专车——即便郑佩佩住在何文田,巩俐在尖沙咀,同在九龙的两人也要分别接送。

两人其实早有渊源。当年郑佩佩主持奥斯卡金像奖特别节目时,曾全程跟拍巩俐主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入围最佳外语片的新闻。

这次重逢,巩俐见到化妆间的郑佩佩略显诧异:"咦?你怎么会在这儿?"

"拍戏啊!我演华夫人。"郑佩佩这才意识到,内地观众可能只熟悉她主持人的身份。

随着化妆间越来越拥挤,郑佩佩走出门外想看看片场准备情况,却发现摄影棚里空无一人。

正当她疑惑时,一位工作人员从楼上下来。

"请问导演他们在哪里?"郑佩佩礼貌的询问反而让对方没听明白。

"佩佩姐,导演和星仔都在楼上呢!"另一位工作人员及时出现解围。

正当郑佩佩道谢准备上楼时,这位武术指导却把她拉到一旁,开始测试她的武打功底。

在郑佩佩配合武术指导做各种动作测试时,她注意到巩俐和周星驰等人频繁上下楼,显然遇到了什么问题。

直到武术指导向导演李力持汇报"佩佩姐没问题"时,郑佩佩才得以正式与导演见面。

"导演,你好!我是郑佩佩。"她热情地上前打招呼。

"佩佩姐你好!不好意思,你再坐一会吧。"李导演匆匆寒暄后,就带着大队人马冲进了化妆间。

敏锐的郑佩佩察觉到片场异常,不断向武术指导打探:"怎么啦?出了什么事?"

"没事没事!星仔会搞掂的!"武术指导避而不答。

"那他们拍了多少了?"郑佩佩穷追不舍。

"还没开工呢!"武术指导只好补充道,"第一天开工,总会慢一点的。"

尽管久未拍戏,郑佩佩依然凭借多年经验意识到:片场肯定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郑佩佩正想再打听些片场的"八卦",突然听到有人喊:"导演说发夜宵了!"

只见向华强夫妇带着制片团队来到片场,剧务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宵夜,说是特意给周星驰和巩俐加餐。

吃宵夜时,周星驰听到郑佩佩和巩俐用普通话聊天,顿时眼睛一亮:"佩佩姐会讲普通话,可以让佩佩姐来当我们的翻译。"

他立刻打开剧本,向郑佩佩解释那场拍了一整晚都没拍成的戏。

这场戏讲的是唐伯虎夜闯秋香房间,本意是来报信有采花贼,结果被误会成登徒子。周星驰临时加了一段对诗的戏,但巩俐坚持说公司给她的剧本里没有这段。

更麻烦的是,她不仅听不懂广东话,更理解不了周星驰那种无厘头的"诗词"风格。

郑佩佩整晚都在两人之间当翻译,最后发现根本问题不在语言,而是表演理念的差异。

她后来才明白,巩俐刚在威尼斯电影节拿了影后大奖,要她放下身段演无厘头喜剧,心理上确实很难接受。

郑佩佩猜测,巩俐接这部戏要么是因为和向太的交情,要么是片酬实在诱人。

有意思的是,真正帮巩俐度过难关的不是郑佩佩的翻译,而是她手里的那部手机。

电话那头是远在内地的张艺谋导演,他成了巩俐的精神支柱。

郑佩佩猜想,这手机可能就是向太第一天探班时特意带给巩俐的。每次通完电话,巩俐的状态就会好很多。

所以那天晚上,宵夜过后,巩俐挂了电话,就高高兴兴跑到楼上去拍戏了。

本来有点儿僵持的气氛,因为女主角“点头”而好转了。

从此以后,巩俐就机不离手,连"佩佩说我这样穿漂亮"这样的小事都要跟张艺谋汇报。

郑佩佩说不是故意要听,只是巩俐讲电话从不避人,常常是大家都在等着打光,她还在那儿聊电话,讲到光打好了,导演说正式拍了,她才依依不舍说“再见”。

就在这时,周星驰突然问郑佩佩:"佩佩姐,你能不能试试?"

虽然一开始没明白要试什么,但弄清楚后郑佩佩反而来了兴致。就这样,经典的"含笑半步癫"桥段诞生了。

他们反复拍摄,用新式的回放功能检查每一条,必须所有人都觉得好笑才算过。

当时天都快亮了,郑佩佩处在半梦半醒的状态。说来奇怪,这种时候她反而特别放得开,完全进入了无厘头的表演状态。

后来她的戏份越加越多,都是在最困却也最兴奋的深夜拍摄的,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塑造出了经典的"华夫人"形象。

这部电影在香港上映时场场爆满,但在内地反响平平。可能因为故事太经典,观众一时接受不了无厘头的改编。

郑佩佩说很多人都忘了,这部现在被称为经典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当年其实备受争议。

写作启蒙老师黄霑

在《唐伯虎点秋香》片场,郑佩佩遇到了改变她对写作看法的贵人——饰演华大人的黄霑。

片场等待是每个演员都要面对的常态,从大牌明星到临时演员,没有不抱怨的。

但黄霑却笑着对郑佩佩说:"天底下有这么好的事,你想想看,有什么事,是人家要付钱来让你等的呢?"

这句话让郑佩佩茅塞顿开。是啊,坐着等戏就能拿钱,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吗?

从那以后,郑佩佩也学着他的样子,只要有戏拍,就开开心心地等待。

在写作方面,黄霑对她的影响更深。当时写作圈里人人叫苦,都说爬格子赚钱不易。

唯独黄霑把写作说得轻松愉快:"佩佩,我可是靠这个养活我的孩子们的,你知道吗,我写得多的时候,一个月可以赚十万元港币的稿费呢。"

"一个月十万港币?"郑佩佩惊讶不已。不过她的目标没那么高:"我只要五千美元一个月,就够我和孩子们生活了。"

郑佩佩诚恳地向他请教:"霑叔,你能不能教教我,告诉我该如何写文章?"

"用心来写!"他这四个字的回答,简单却意味深长。

正是这份用心,让她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她的好友何佩仪帮着牵线搭桥,在《华侨日报》开辟专栏,开启了她的写作生涯。

所以在拍摄《唐伯虎点秋香》期间,郑佩佩已经能像黄霑一样,利用等戏时间写作。别人等戏只能拿一份片酬,他俩却能多赚一份稿费,何乐而不为?

更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她找到了自己的"心"。正如她后来领悟到的: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心,还怎么能用心写作呢?

这份坚持让郑佩佩在马来西亚《中国报》开设的专栏《擦亮心灯》获得了读者喜爱。

1996年12月,郑佩佩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人生第一本书就这样问世了。

此后她又陆续出版了《戏非戏》和《卧虎藏龙随笔》,在银幕之外开辟了另一片天地。

现在想来,正是黄霑那句"用心来写"的教诲,让郑佩佩在表演之外,找到了另一个表达自我的方式。

参考书籍:郑佩佩自传《回首一笑七十年》

来源:一枚小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