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年人失去伴侣被称作"惨",未成年人失去母亲却无人问津——这种荒诞正在真实上演。当贾永婕对着镜头描述具俊晔"瘦了整整12斤"时,大S的两个孩子正在被后妈要求穿鲜艳礼服参加父亲婚礼;当陶晶莹公开提醒"别放弃继承权"时,两个孩子正被禁止参加母亲的葬礼;当命理师神神
成年人失去伴侣被称作"惨",未成年人失去母亲却无人问津——这种荒诞正在真实上演。当贾永婕对着镜头描述具俊晔"瘦了整整12斤"时,大S的两个孩子正在被后妈要求穿鲜艳礼服参加父亲婚礼;当陶晶莹公开提醒"别放弃继承权"时,两个孩子正被禁止参加母亲的葬礼;当命理师神神叨叨讲述"通灵故事"时,孩子们正在承受"白眼狼"的骂名。
这场集体表演式的关怀背后藏着惊人的错位。朋友圈晒出的每张合照都在暗示:具俊晔需要被投喂心灵鸡汤,需要被持续关注情感状态,需要被反复确认继承权归属。可那个失去母亲时哭闹会被视作"不懂事"、沉默会被定义为"冷血"的青春期女儿,那个可能至今不明白"死亡"含义的幼子,他们的心理创伤谁来缝合?
成年人世界发明了精妙的双标法则。五十三岁的具俊晔掉两滴眼泪就是"用情至深",可当十五岁的女儿在灵堂外徘徊时,所有人都默契地背过身去。媒体热衷于计算具俊晔的体重变化,却没人记录孩子连续失眠的天数;亲朋们忙着讨论遗产分配,却忽视孩子房间突然增多的安眠药瓶。
更讽刺的是所谓"托梦"的黑色幽默。当生者需要合理化自己的冷漠时,连亡魂都要被征用——大S在"通灵世界"里忙着操心丈夫和妹妹,唯独不必牵挂亲生骨肉。这种亡灵叙事完美契合了成年人自我感动的需求:你看,连鬼魂都在关心具俊晔呢。
观察这场闹剧会发现,成年人的痛苦自带扩音器,而孩子的悲伤永远处于静音模式。具俊晔的每克体重都能引发讨论,可孩子们被强制更换监护人时,舆论场安静得像午夜墓地。这让人想起超市货架上的临期食品——成年人总能找到替代品,而未成年人的情感保质期却永远不被重视。
心理学有个"哭声竞争"理论:婴儿的啼哭会触发母亲乳汁分泌,而青少年的沉默往往被误读为"无事发生"。在这场死亡引发的连环闹剧中,具俊晔的眼泪就像成年人的"哭声",轻松博取关注资源;而孩子们的心理地震,因为没有"正确"的表达方式,反而成了被忽略的次生灾害。
更值得警惕的是遗产分配暴露的丛林法则。当小S说出"要代替姐姐照顾姐夫"时,本质上是在争夺遗产监护权。孩子们在继承战里成了透明人,就像银行保险箱里待分配的金条,监护人们却忙着在镜头前表演"人文关怀"。这种虚伪的温情,比直接的冷酷更令人胆寒。
回看大S生前采访会发现吊诡的时间魔法。她说为生孩子推掉十几部戏时被赞"伟大母亲",可当她真正离开后,这份母爱突然在舆论场失效。生育时被捧上神坛的子宫,死亡后竟成了可以被随意处置的遗物,而从中诞生的生命,反倒成了碍事的附属品。
这种现象暴露了娱乐圈的残酷生存法则:成年人永远处于社交货币流通体系,而未成年人只是暂时寄存的"物品"。具俊晔的悲情故事能带来收视率、能成全某些人的"重情义"人设、能制造新的综艺话题,而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既不能变现也无法成为社交资本。
当我们围观这场闹剧时,或许该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天然觉得53岁男人比15岁少女更脆弱?为什么遗产分割比心理创伤更值得讨论?这些集体潜意识的形成,是否暴露了整个社会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系统性漠视?下次遇到类似事件,我们会不会依然条件反射般地去围观成年人的"惨",而对角落里真正的弱势群体视而不见?
来源:夹竹桃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