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影坛“拼命三郎”再次成为焦点。然而,在影迷的一片祝福声中,也有很多声音在心疼地慨叹,大哥老了,大哥该退出江湖了。
2025年4月7日,成龙迎来他的71岁生日。
这位影坛“拼命三郎”再次成为焦点。然而,在影迷的一片祝福声中,也有很多声音在心疼地慨叹,大哥老了,大哥该退出江湖了。
在社交平台上,“成龙老了”的话题阅读量突破20亿。
的确,花白的头发,布满皱纹的面庞,青筋暴露的双手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代国际巨星青春不再。是否激流勇退,让那个能上天入地武功盖世的成龙定格在影迷心中?成龙也曾犹豫过。但很快他就用行动做出了回答:
成龙的电影计划已经排到了五年后。
2025年,成龙又将推出《陌生家庭》等四部新作。
他说,只要还能打,希望每年有一部戏给粉丝看。过去拍电影是为了生活拼,到了后面是为了影迷拼,现在是为了自己拼。
这,也是一种孤勇。
从影已63年的成龙,正是一直凭着这腔孤勇,闯荡江湖。
1962年,8岁的陈港生(成龙原名)被父亲签下十年“生死契”,送进了香港的一个戏剧学校。
在九龙城寨的戏班大院里,这个几乎天天挨打,每天练功打杂19个小时的懵懂孩童不会想到,未来他将用全身206块骨头中的87处永久损伤,改写世界动作电影史。
1973年,19岁的成龙离开戏班,靠做武师、替身演员勉强维持生计。
虽然从8岁起,他就是一个小童星,拍一些打戏,但是他始终是一个小配角。即便曾做过李小龙的替身,但在当时的香港仍是找不到出路。
他只好离开香港去澳州投奔父母,去餐厅端盘子。前途可谓一片迷茫。
1975年,罗辑导演想培养出第二个李小龙,开启一个票房新时代。他急不可待地召回成龙。
就此成龙的命运被改写。
然而,罗辑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他让成龙刻意模仿李小龙,结果拍出的几部作品堪称票房毒药。
成龙决定走自己的路,他把喜剧表演和功夫结合起来,凭《蛇形刁手》和《醉拳》一炮而红。
从此,成龙开始了他的“拿命换戏”的传奇:《醉拳》片场,他要求黄飞鸿的醉态必须融合猴拳的灵巧,为此在梅花桩上摔落37次;
《A计划》钟楼坠落的镜头,他在空中调整身体角度的本能反应,被好莱坞特技协会奉为教科书;
拍摄《我是谁》从21层玻璃幕墙滑下时,荷兰鹿特丹市长亲自签署了"死亡免责协议"……
这些疯狂背后是精确到厘米的动作设计:每天收工后,成龙都独自留在片场,用粉笔在地上画出走位图,将南派功夫的寸劲与北派京剧的腾挪拆解为一招一式。
如今在横店影视城的动作特技培训基地,学员们仍要反复观看1983年《龙少爷》的踢毽戏——那段7分钟的长镜头里,成龙展示了如何用腰马力量控制道具抛物线,堪称动作喜剧的基因编码。
成龙火了!拿奖拿到手软:金像奖、金鸡奖、百花奖、金马奖……成龙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国内走到国外,问鼎奥斯卡。
成龙有野心。他要自己拍的电影能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2016年奥斯卡颁奖礼上,当终身成就奖的小金人递到手中,他展示布满疤痕的双手:“这些不是伤痕,是功夫片的活体年轮。”
成龙一直在创造,一直在超越。“我们的特效比不过外国人,但动作片是我们擅长的。只有我们能做一个真正的动作片,史泰龙和施瓦辛格都不能。我要让外国人知道,动作片还是要看成龙的。”
1983年,《A计划》中他在钟楼坠落的物理轨迹——那个改变好莱坞特技认知的镜头,是他拒绝使用替身、实拍三次才完成的“死亡之跃”,但随之而来的是颈部受伤、鼻梁骨断裂,“之后半年没办法深呼吸”。
拍《警察故事》,成龙双手二级烧伤,脊椎骨盆骨移位,险些瘫痪;
1987年,在南斯拉夫拍摄电影《龙兄虎弟》,成龙需要从悬崖边跳下,抓住一棵15米高的树枝,再飞跃到对面的墙上。
谁知中途树枝折断,成龙重重摔落,头部砸到石头上,血流不止。检查发现他“脑出血、近左耳头骨凹陷、碎骨内移”,那是成龙离死神最近的一次。
这个自称有点自闭的男人,这个坦言打针都会啊啊叫的男人,在拍那些随时可能命丧现场的危险镜头时,怕不怕?他说怕。但接着又说,“我更怕欺骗观众,这动作片,假了谁看?”
有一次,导演斯皮尔伯格问成龙:“你是如何从这个大楼跳到另一个大楼的?”
成龙答:“超简单,开机,跳,送医院。(action,jump,hospital)。”
在接受《艺术人生》的采访时,成龙坦言,在他的成功之路上,勤奋占了85%。
成龙,由一个目不识丁的顽劣孩童成为功夫巨星,由梨园子弟成为知名歌手,由坏小子成为慈善大使,这其中的艰辛坎坷可想而知。
2012年12月,成龙执导并主演的《十二生肖》创两个世界纪录——一是成龙获得“表演特技最多的演员”的认证,一是成龙凭借在此片中超乎常人想象的表现获得“一部电影中兼职最多的电影人”的认证。
在这部从编剧到拍摄历时八年的电影中,他身兼出品人、监制、导演、主演、编剧、武术指导、摄影、美术指导等十五项全能。几乎表现出一种超人本色。
而他演唱的《明明白白我的心》《真心英雄》《美丽的神话》等金曲更是经历住了时间的冲刷,一直被歌迷广为传唱。
成龙有个秘密武器,一直随身携带。在《艺术人生》现场,朱军展示了这个宝物——一个极小的壁纸刀。
成龙有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读报纸,发现有用的就及时裁剪下来。看到好看的服装样式,他也裁下来,下次的电影可能就会用上。他朋友遍天下,他会认真听每个人讲话,从中获得知识和灵感。
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成龙默默地践行着那句极为朴实的名言“活到老,学到老”。
在电影江湖之外,成龙构建了更辽阔的坐标系。
“慈善不是施舍,是偿还。”
成龙一直记得在戏班时得到的那个夹克衫。那是一个牧师送给他的,告诉他是好心人捐赠的。于是,那个成天被欺负的孩子感受到了人间的暖意。
一个善良的种子就此种下。他发誓以后也要做好心人。他说,他之所以由一个坏孩子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大家改变的。他现在所做的就是要感恩,要回馈社会。
2008年汶川地震第二天,成都双流机场出现30辆满载物资的卡车,车头"龙"字旗猎猎作响。他带着成家班深入震区搭建板房,亲手搬运的建材超过20吨。当媒体追问捐赠数额,成龙摆摆手:“救灾不是做秀,钱要到瓦砾底下才算数。”
这并非一时兴起,早在1993年成立"成龙慈善基金会"时,他就定下铁律:所有善款流向必须刻在铜板上公示。这种近乎偏执的透明,让基金会成为首个获得联合国特别咨商地位的华人慈善机构。
据统计,成龙的捐款总额近30亿元人民币;成龙基金会已经参与及支持200余项慈善工程。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建树颇多,他做慈善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可以说,哪里有大灾大难,哪里就会有成龙的身影。
2023年7月,在青海玉树海拔4500米的“龙子心小学”,成龙与藏族孩子们玩“跳房子”游戏。
高原反应让他嘴唇发紫,却坚持完成每个跳跃动作。校长丹增后来回忆:“他说要教孩子们最实用的功夫——跌倒时用手掌撑地,这是他在无数摔打中学到的保命技巧。”
在文化战场上,他始终是先锋。
2000年悉尼歌剧院首次允许商业拍摄,《尖峰时刻2》剧组在屋顶飞车时,他坚持用实景而非绿幕:“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功夫的实感”;
2012年《十二生肖》发布会,他举起圆明园兽首仿制品:“文物碎了可以修,文化传承断了就没了。”也因此2016年南海仲裁案期间,他在好莱坞片场当众撕毁修改台词的剧本:“中国的底线不能改”;
2023年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峰会上,他播放自费拍摄的纪录片《犀牛眼泪》,促成23国签署反盗猎协议。
提携后辈时,成龙又像武侠小说里的传功长老。
吴京拍《战狼》资金断裂,他借出成家班核心成员;谢霆锋拍《新警察故事》被钢索勒晕,他连夜联系香港骨科圣手;某流量明星拒用威亚,他当场示范高空侧翻:“我68岁都能做,你28岁怕什么?”这种江湖道义,让中国动作电影的血脉得以延续。
成龙对成家班常说的一句话是:这辈子,我们不要做第一,要做唯一。
成龙做到了。
成龙和他的成家班
成龙在全球有多出名?
张艾嘉在刚果出席活动时,当地发生暴乱,她被围困,情急之下,她大喊“成龙是我朋友”,结果骚乱不仅停止,她还被护送上了飞机;
成龙的电影盗版光盘,在很多落后国家广为流传,成龙的影迷以亿为单位,成龙去非洲,路边的小孩子们排队大喊“Jackie Chan”;
成龙在迪拜拍摄《功夫瑜珈》时需要豪车,王子哈曼丹二话不说,直接送来70辆,而之前《速度与激情7》剧组去借车,迪拜王室理都不理。
凡此种种,数不胜数。
然而成龙却一直在强调,“我的人生比电影精彩,因为全是NG(即No Good)镜头。”
作为公众人物,在人人习惯于隐恶扬善,文过饰非之时,成龙却常常自曝其丑,在公众面前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反思。
他回望自己穷人乍富时的种种炫耀丑态,说无比恶心当初的浅薄无知;他追忆自己年轻时不懂感情,“把风流当侠气,视金钱如粪土”,骂自己是坏人使自己蒙了羞。
1999年,“小龙女事件”爆发时,他在记者会上说出那句饱受争议的话——“我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二十年后,他在自传《还没长大就老了》中写道:“这句话是我人生最大的污点,但我不后悔说出来——谎言才是对公众真正的背叛。”
2014年房祖名涉毒被捕,他拒绝公关团队封锁消息的建议,公开道歉:“我不是好父亲,但会陪他重新做人”。
这种直面疮疤的勇气,让他的传奇更具人性温度。
一如他塑造的角色:不是刀枪不入的超级英雄,而是会怕痛、会退缩,缺点多多却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凡人。
而他也一直在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拒绝被人神圣化。
但是在几亿影迷心中,成龙大哥的地位早已非同凡响。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峰终定律,他也因此获诺贝尔奖。该定律指出,人们对一段体验的记忆主要由其最强烈的瞬间和结束时的感受决定,而忽略过程的其他细节。
依此定律,成龙继续拍电影简直是吃力不讨好。
这大概也是众多影迷希望成龙退休的一个原因——大家希望成龙大哥一直留在峰顶。再继续走,可能就走下坡路了。
然而,对于历尽千帆,在死亡中无数次打过滚的成龙来说,名利已无足轻重。这也是他所说的“为自己拼”的含义。
在他的微博中,近年来出现最多的是他对一个又一个老朋友的悼念。而身体上的伤痛也时时警醒着他时不我待。他希望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哪怕是一些失败的教训。
早年间,成家班流传着一句话:“只要我没死,我就成功了。”语气间的悲壮与苍凉撼人心魄。
拼命,早已成为成龙的人生底色。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如施瓦辛格所说:成龙,一直在做主角。
参考文献
来源:创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