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香港电影工业正经历其最为辉煌的时期,向氏兄弟执掌的永盛影业凭借其精准的商业眼光和强大的制作能力,在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系列诸如《赌神》、《逃学威龙》等商业巨片的成功,使得永盛在短短五年内,其出品的影片占据了香港年度十大卖座电影中的七
“印钞机”的甜与涩:天价票房与固定片酬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香港电影工业正经历其最为辉煌的时期,向氏兄弟执掌的永盛影业凭借其精准的商业眼光和强大的制作能力,在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系列诸如《赌神》、《逃学威龙》等商业巨片的成功,使得永盛在短短五年内,其出品的影片占据了香港年度十大卖座电影中的七个席位。
周星驰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开始与永盛影业深度绑定。1990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年份,周星驰主演的《赌圣》以其新颖的叙事手法和表演风格,意外地引爆了市场,最终斩获了4132万港元的票房,这一成绩刷新了当时香港本土电影的票房纪录,更让周星驰标志性的“无厘头”表演风格深入人心。
据当时的报道描述,影片的巨大成功让永盛高层极为满意,随即与周星驰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需完成十部电影作品的合约。这份合约的签订,标志着周星驰正式步入了其在永盛的高产出时期。在随后的几年合约期内,周星驰不负所望,成为了永盛旗下最具票房保证的演员,其主演的电影几乎部部卖座,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媒体甚至称其为永盛的“印钞机”。
尤其在1992年,周星驰展现了惊人的工作强度和创作精力,一年之内同时参与拍摄了包括《鹿鼎记》、《武状元苏乞儿》、《审死官》等多达七部电影,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成为他那段时期的常态。据称,他每日工作时长常常超过18个小时。
与他为公司创造的巨额商业价值形成对比的是,根据永盛公司内部财务人员的观察记录,周星驰在此期间每部电影所获得的片酬,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水平——70万港元。这个数字,在当时香港电影界已属不低,但相对于他为永盛带来的以亿计算的年收入以及其在影坛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而言,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显现出来。
半岛下午茶的“潜台词”
基于其为永盛影业带来的显著贡献以及不断攀升的市场号召力,周星驰方面在合约期间产生了调整片酬的想法,并向公司管理层表达了希望提高薪酬待遇的意愿。这次关于薪酬调整的沟通,据相关报道和坊间流传,其中一次重要的交涉发生在香港著名的半岛酒店。
在一次下午茶的场合,周星驰与永盛影业的实际管理者之一向太陈岚就片酬问题进行了沟通。报道称,对于周星驰提出的加薪要求,陈岚并未直接拒绝,而是提及了另一位影坛巨星周润发的例子。
她以周润发当年拍摄代表作《英雄本色》时的片酬仅为50万港元作为参照,以此回应周星驰的加薪请求。周星驰在听到这番话时,正吃着点心(菠萝包),他没有进行更多的辩驳,只是继续完成了进食的动作。
1995,分道扬镳:合约期满与《大话西游》的“滑铁卢”
1995年,周星驰与永盛影业签订的那份包含十部电影的合约正式期满。合约到期后,周星驰选择了不再续约,正式离开了这家他曾为之效力多年并创造了无数票房佳绩的公司。有记述称,他离开永盛大厦时,随身携带的是一箱装满了剧本的纸箱。
恰恰在周星驰离开永盛的同一年,由他主导创作并寄予厚望,在艺术风格上进行大胆探索的系列电影《大话西游》(分为《月光宝盒》与《仙履奇缘》)在香港本土市场上映。这部日后被无数影迷奉为经典的影片,在当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票房失利,市场反响平平,远未达到预期。
这种商业上的“滑铁卢”,与他此前在永盛时期几乎无往不利的票房神话形成了鲜明对比。向氏夫妇在得知《大话西游》票房不佳的消息时,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带有某种轻松的态度。
或许在当时,他们并未能预见到,这位刚刚离开他们公司的前合约演员,未来将凭借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对市场的敏锐把握,在华语电影领域掀起新的浪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电影产业的既有规则。
北上寻路与片场“较真”:从《少林足球》到《功夫》的偏执
结束了与永盛影业的长期合作之后,周星驰将事业的重心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逐步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中国内地市场。他开始积极寻求与内地电影机构的合作机会。在此期间,一次重要的会面发生在北京。周星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时任厂长的韩三平进行了接触,两人就电影创作和未来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交流,据说相谈甚欢直至深夜。
这次交流被认为是周星驰成功打开内地市场通路的关键一步。仅仅在这次会面后的三个月,周星驰筹备的电影项目《少林足球》便获得了内地相关部门的立项批准,得以顺利启动。这部融合了功夫、喜剧与体育元素的电影,最终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在香港和内地票房大卖,更在亚洲乃至国际上获得广泛赞誉,赢得了包括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
为了对内地合作方表示感谢,周星驰在《少林足球》的片尾字幕中,特别加入了“特别鸣谢: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字样。在后续的电影创作中,周星驰对作品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细节的严格把控,成为了他鲜明的个人标签。
这一点在2004年电影《功夫》的拍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据报道,在拍摄涉及“十二路谭腿”的武打场面时,周星驰作为导演,对动作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负责该片武术指导的业界前辈洪金宝,在连续多日反复拍摄仍未能达到周星驰的标准后,最终选择离开了剧组。事后,周星驰并未对此事进行公开的辩解,而是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处理,据称他将一套自己珍藏的李小龙录像带送到了洪金宝的休息车中。
对作品细节近乎偏执的打磨,最终也体现在了《功夫》的成片效果中。例如片中“包租婆”追逐主角阿星穿梭于“猪笼城寨”的经典长镜头段落,据称为了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整个团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物力进行拍摄,其拍摄周期长达19天,使用了多达37箱电影胶片。正是这种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成就了《功夫》在视觉呈现和动作设计上的高度。
风波再起与无声回应:网络骂战与创作传承
时间来到2014年,周星驰与向家的矛盾再次被推到台前。向太陈岚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倒周运动”,洋洋洒洒列出周星驰的所谓“五大罪状”,直指其“忘恩负义”。一时间,舆论哗然,媒体纷纷围堵周星驰寻求回应。面对这场风波,周星驰选择了沉默。
在这次风波中,洪金宝曾评价在向家强大的实力面前,只有周星驰活出了自己的尊严,他没有理会向家的任何要求。而很多人似乎还活在过去,以为向家依然很强大,比如那部让无数人吐槽的《封神传奇》,里面的男一号是向华强儿子向佐。无数明星大佬给他做配角,却成就了史上最烂影片的名声。
同年,他的电影《美人鱼》开拍。在挑选女主角时,他邀请新人林允到海边的一个小渔村试镜。这个场景,被许多人解读为是在重现当年拍摄《喜剧之王》时,张柏芝试镜的经典一幕。
到了2020年,为宣传电影《新喜剧之王》进行路演时,仍有记者不依不饶地追问他与向家的恩怨。周星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着大银幕上女主角扮演白雪公主的夸张造型说:“你看这个造型,和1993年《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巩俐像不像?当年她(巩俐)不肯(豁出去)扮丑,现在的新人敢把脸涂黑。” 他是在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宣告与那个讲求人情、论资排辈的旧时代告别,强调演员为角色服务的专业精神。
如今,在周星驰位于西贡的片场里,据说道具组仍然保留着当年拍摄《长江七号》时使用的那个太空舱模型,上面甚至还贴满了他亲手书写的物理学公式——这似乎是他钻研细节、追求真实的又一个注脚。
回顾周星驰的电影生涯,从旺角录像厅里的懵懂少年,到被尊称为“星爷”,站上行业之巅,他用了超过三十五年的时间。这段历程,伴随着香港电影的潮起潮落,也充满了与资本的角力与博弈。正如他电影《食神》里那碗看似简单的“黯然销魂饭”,叉烧和煎蛋背后,是无数次对火候的精准拿捏和反复锤炼。
参考资料:[1]董广,徐牧,董宁.解构主义批评视角下的周星驰电影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68-70
来源:大眼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