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在中国台北纪州庵文学森林,一场名为《窗外·以爱为名》的琼瑶纪念展悄然展开。
她没说一句话,却成了整个展览最打动人心的存在。
4月,在中国台北纪州庵文学森林,一场名为《窗外·以爱为名》的琼瑶纪念展悄然展开。
展厅不大,却挤满了人,有人带着鲜花,有人拿着泛黄的《一帘幽梦》,有人站在《还珠格格》的剧照前发呆,还有人轻轻地念着:
“但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久。”
这是琼瑶离开人世的第四个月。
现场没有喧哗,没有明星,没有炒作,唯独有一个女孩的出现,让整个展厅瞬间安静下来。
她穿着白衬衫配绿色长裤,长发温柔地搭在肩头,眉眼间有种说不出的熟悉感。
有人一眼认出——
她是琼瑶的孙女,陈可嘉。
而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她吸引走了。
一眼万年:这姑娘长得太像琼瑶了
老一辈的观众看着陈可嘉,嘴里忍不住嘀咕:“这不是琼瑶年轻时的翻版吗?”
确实像,太像了。
不是那种刻意模仿的“仿妆脸”,而是从骨子里透出的相似——
眉眼弯弯,笑起来有种温柔的倔强,眼神里藏着点点星光,像是随时能写出一句“我是一棵秋天的树”的那种文艺女生。
1990年代的琼瑶,是穿着旗袍写情书的才女;
2020年代的陈可嘉,是拿画笔画猫、画云、画情绪的插画师。
不一样的时代背景,一样的气质内核。
她不是那种“女明星式”的惊艳,而是那种看一眼就觉得“她应该是个有故事的人”的耐看型。
不喧哗,不招摇,却自带一股文人气息。
很多网友看到她照片后说:“这才是真正的‘琼女郎’传承吧。”
她不靠奶奶成名,却比谁都像琼瑶笔下的女主角
说起来,陈可嘉从来没靠“琼瑶孙女”这个身份上过热搜。
她安安静静做自己的插画师,社交平台上的头像是一只猫,内容大多是手绘作品和公益活动。
她的画风很“可嘉”——治愈、柔和、有一点点忧伤但不苦情,像是城市里一处悄悄开花的小角落。
她曾在台北办过一次公益画展,主题是“每一只猫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那次展览的所有收入,都捐给了特殊儿童基金会。
没有高调的发布会,也没有媒体通稿,只有她在展览结束后悄悄写的一句感言:
“如果能用画笔让世界多一点安慰,那我愿意一直画下去。”
很多人不知道,琼瑶晚年其实最亲近的家人,就是这个孙女。
熟悉他们的人说,琼瑶在生命最后几年,几乎每天都会和陈可嘉视频聊天。
有时候说些日常,有时候也会讨论创作。她会把新写的诗念给孙女听,让她评价哪句更好。
陈可嘉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说:“奶奶有时候像个小孩,写出一段满意的文字,会激动得像刚得奖一样。”
说这话时,她的眼睛都泛着泪光。
而这次纪念展的很多布展细节,其实就是陈可嘉亲自参与策划的。
地点选在纪州庵文学森林——这是琼瑶年轻时最常去写作的地方。
比如展厅中央摆放的那幅插画,是陈可嘉画的,画的是一只蝴蝶飞过窗外,正好印着奶奶最爱的那句诗:“但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久。”
有人说,琼瑶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她塑造了几代人对爱情的想象,也塑造了一个女性作家在华语世界的传奇。
但传奇终究要谢幕。问题是,它会不会有人接着讲下去?
陈可嘉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很温柔的答案。
她不复刻奶奶的成功,而是走出一条自己的小路——
用画笔表达情绪,用作品做公益,用生活方式证明:
才华和温柔,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也可以悄无声息地影响人。
她不是“第二个琼瑶”,她是自己的“唯一”。
琼瑶笔下的爱情,也许已经不适合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但她的文字中,那份对美、对爱、对人心的细腻观察,却从未过时。
如今,她的孙女用另一种方式,把这份情感延续下来。
“但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久。”
这句诗现在读来,更像是陈可嘉对奶奶的一声告白。
今日互动话题:
你还记得第一部看过的琼瑶剧吗?是哪一部?哪一幕让你哭到不行?
来源:白露文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