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70岁的S妈颤抖着拨通白冰冰的电话,那句"我该怎么活"的哭诉,撕开了华人娱乐圈最沉重的伤疤。这位曾在镜头前叱咤风云的母亲,此刻像极了1997年那个在媒体长枪短炮中崩溃的白冰冰——女儿白晓燕遭绑架撕票的惨案,让白冰冰用了整整28年才走出阴影。如今历史惊人重演,
当70岁的S妈颤抖着拨通白冰冰的电话,那句"我该怎么活"的哭诉,撕开了华人娱乐圈最沉重的伤疤。这位曾在镜头前叱咤风云的母亲,此刻像极了1997年那个在媒体长枪短炮中崩溃的白冰冰——女儿白晓燕遭绑架撕票的惨案,让白冰冰用了整整28年才走出阴影。如今历史惊人重演,S妈在社交媒体上反复删除又发布的动态,像极了白冰冰当年在镜头前失控的模样:"要讨公道""活着没意义"的交替出现,正是心理学上典型的哀伤反应第二阶段——否认与愤怒。
白冰冰的建议残酷而真实:"我哭了20年,你要有心理准备。" 这位69岁仍在做试管婴儿试图"复活"女儿的母亲,最清楚丧女之痛的绵长。她特别提到,比起沉浸在悲痛中的具俊晔和小S,更担心S妈——老年人缺乏工作转移注意力,病理性哀伤的风险比年轻人高50%。这也解释了为何S妈会突然公开质疑大S死因,甚至喊话汪小菲"还我女儿",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是哀伤无法整合的表现。
在台北金宝山陵园,具俊晔的身影成了新的"地标"。这个年近六旬的韩国艺人,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出现在大S墓前,风雨无阻。他的经纪人透露,原定3月离台的计划已无限期搁置,"他说要等到大S雕像落成"。这种持续性复杂丧痛障碍的症状,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超过6个月无法接受现实,伴随社交退缩和强迫性纪念行为。
更令人唏嘘的是,具俊晔的执念正在反噬生者。S妈坦言,每次看到他在墓前长时间静坐,"心脏就像被揪住一样"。这种"以痛止痛"的方式,与2025年广东33岁男子因思念亡妻自杀的案例如出一辙——当哀伤成为生活的全部,反而会阻断疗愈的可能。台媒拍到他暴瘦24斤,甚至拒绝进食,这种极端行为已引发心理健康专家的担忧。
当台媒曝出汪小菲将于5月17日与马筱梅举行"999颗钻石婚纱"婚礼时,这场豪门恩怨迎来了戏剧性转折。从2022年因电费纠纷闹上法庭,到如今高调宣布新欢,汪小菲的每一步都精准踩在徐家的痛点上。马筱梅怒斥台媒"为博流量造谣无下限"的背后,折射出娱乐圈的生存法则: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逝者的尊严不过是点击率的牺牲品。
这场婚礼最残酷的,是将大S的子女推到了舆论漩涡中心。尽管汪小菲友人否认移居上海的传闻,但遗产分配的现实不容忽视:根据法律,具俊晔与子女将平分遗产,而未成年子女的份额由汪小菲代管。这种监护权与继承权的博弈,让两个孩子过早卷入成人世界的纷争。正如心理学研究指出,父母早逝的孩子,若长期暴露在家庭冲突中,出现焦虑症的概率比普通孩子高40%。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97年白晓燕命案中,媒体为抢新闻直播警方交赎金,直接导致绑匪撕票;2025年大S离世后,台媒又将镜头对准具俊晔的墓园守灵、S妈的情绪崩溃,甚至汪小菲婚礼的花边新闻。这种灾难色情式报道,正在对受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研究显示,过度曝光会使丧亲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率增加2.3倍。
更讽刺的是,当S妈在镜头前哭诉时,台媒的标题却是《S妈深夜发癫》《具俊晔疑似精神异常》。这种将悲痛娱乐化的操作,与2022年汪小菲因赡养费纠纷被曝资产状况时的报道手法如出一辙。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媒体早已忘记白冰冰当年的血泪控诉:"你们的笔,是杀人的刀。"
白冰冰用28年证明,哀伤是可以被驯化的。她的经验值得所有深陷悲痛的家庭借鉴:
1. 建立哀伤仪式:每周三固定与女儿"对话",通过写信、种花等方式维持情感联结;
2. 重建社会支持:加入失亲者互助小组,避免陷入"只有我最惨"的认知陷阱;
3. 延迟决策周期:在哀伤初期(6-12个月)避免重大决定,如搬迁、再婚等。
对于徐家而言,当务之急是为S妈寻求专业帮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研究表明,哀伤辅导能将病理性哀伤的发生率降低50%。而具俊晔和小S,或许需要像白冰冰那样,找到新的情感寄托——白冰冰在女儿去世后投身公益,创办"白晓燕文教基金会",这种创伤后成长的模式,或许能帮助他们重建生活意义。
当我们在屏幕前围观这场豪门悲剧时,更应思考:在流量狂欢的时代,我们是否正在集体参与制造新的白晓燕惨案?当S妈颤抖着说"我想她想得快疯了",这声呼喊不仅属于徐家,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真正的文明,是懂得为他人的痛苦留白。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争议,请联系删除。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