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发展史:2 横扫一切的嘉禾

好看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9 00:24 2

摘要:比如说70年代初,邵氏当红巨星姜大卫一部电影的片酬才1万港币,和他给邵氏带来的收益远远不成正比,当红巨星都是这种待遇,何况其他下面的员工。

上文说到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香港电影的“启蒙”,邵氏电影公司。

这期小编带你们走进嘉禾引领的辉煌香港电影史。

1:嘉禾的成立

邵氏电影公司的工厂式拍片制度,除老板外其他员工都是拿工资。

比如说70年代初,邵氏当红巨星姜大卫一部电影的片酬才1万港币,和他给邵氏带来的收益远远不成正比,当红巨星都是这种待遇,何况其他下面的员工。

下面的众兄弟肯定心有不满啊,连旗下的金牌导演李翰祥、胡金铨都相继离开邵氏。

而这时,有一个人已经密谋了脱离邵氏,自立门户的想法,他就是邵氏幕僚—邹文怀。

邹文怀早年间是个记者,后来投身邵氏电影公司,当过宣传主任,当过制片经理。

所以邹文怀不同于邵逸夫,邵逸夫是个生意人,他要的只是赚钱和如何节约电影拍摄成本。

而邹文怀不仅懂如何拍一部好电影, 他还擅长如何把搞噱头电影推销出去,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炒作。

1970年,邹文怀在新加波国泰机构的支持下,带着何冠昌等人成立嘉禾。

尽管嘉禾拉拢了邵氏当红巨星王羽,拍了几部电影,取得的成绩也很惊人,但还是远远无法和邵氏相比。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1971年,邹文怀拉来了邵氏看不上的李小龙,立马拍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四部大片,接连打破香港本土票房记录,甚至卖到了全球,顿时有了抗衡邵氏的资本。

可随着1973年李小龙的突然死亡,嘉禾失去了顶梁柱,好在因为李小龙,嘉禾拿到了不少的海外发行权,还连同自己拍的不出名的电影一同打包卖出去了。

ps:李小龙的死一直存在争议,他死在情人丁佩的床上,众说纷纭。我本想在这篇文章详细讲述,但想必观众老爷们应该从不同的媒介上看过无数次了,就不多赘述了。(更多关于李小龙在香港影坛的故事,可以翻看我上期关于邵氏电影公司的文章)

2:许氏三杰

李小龙死后,嘉禾眼看就要停滞不前了,并且邵氏重新召回了李翰祥,李翰祥在70年代可谓是猛男。

1973年,李翰祥拍摄的香港第一部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打破李小龙在香港创造的本土票房记录,开启了香港粤语片的时代。

尽管同年李小龙的《龙争虎斗》在全世界豪取9000万美金的夸张成绩,但在香港也只能屈居第二。

李翰祥在70年代拍摄的风月片成了一块香饽饽,大军阀、金瓶双艳、北地胭脂、一乐也等片均取得不错的成绩,和邵氏另一位武侠片导演张彻成了邵氏的两块金字招牌,一年中几部电影打进票房榜前十。

李小龙死后,如果依旧维持这种现状,那么嘉禾早晚会在这样的竞争中败下阵。

但嘉禾的命是真的好!

1972年,许冠文在邵氏和李翰祥拍摄了《大军阀》取得346万港币的票房,只落后李小龙的《精武门》、《猛龙过江》,屈居年度第三,已经是除了李小龙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

隔年,许冠文自创剧本找到邵逸夫:“老邵啊!我这儿有个剧本拍了一定能大卖,你看能不能多给点?”

邵逸夫立马吹胡子瞪眼:“你以为你是阿龙?阿龙已经死了,你挑的嘛,偶像!”

被邵逸夫拒绝的许冠文不得已找到邹文怀,邹文怀看中他的潜力给了他和李小龙一样的待遇,创办了“许氏兄弟”。

许氏三杰: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

许氏三兄弟推出的1974年:《鬼马双星》1976年:《半斤八两》、以及许冠杰的《最佳拍档系列电影》,多次打破票房纪录,《半斤八两》之后在香港本土取得5连冠的恐怖成绩,后无来者,无敌的存在。(注:70年代外国电影在香港还是有一席之地的,1976年许氏兄弟的《天才与白chi》年底亚军,冠军是外语片《火烧摩天楼》)

许冠文是周星驰之前,香港最具影响力的喜剧演员,他们的表演方式有所不同。

周星驰的喜剧通常被称为“无厘头”喜剧,特点是夸张、癫狂,以及深入探讨小人物的情绪和体验。

相比之下,许冠文的喜剧风格更偏向于黑色幽默,通过电影手法讽刺现实,探索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做事之道,许冠文的电影幽默来源于生活中的滑稽情节,而不是纯粹的无厘头。

由于政治与网络不普及等因素,许冠文相比周星驰在内地的名气小太多,但不能否认两者都是绝对的喜剧大师。

ps:许冠文的电影挺好看的,绝对不亚于周星驰,有空的看官老爷们可以看看。

3:横扫一切:成龙

许氏三兄弟的成绩已经非常夸张了,基本拍片就要打破香港票房纪录,但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你许氏三兄弟的电影固然好,也能卖钱,但是一年一部片的产量实在太低了。

邵氏旗下的李翰祥、张彻、桂治洪等那么多导演,流水线般的出产速度,嘉禾也顶不住啊!

所以那时候嘉禾大胆启用了不少新人。

虽然拍了不少亏钱的电影,但也有像新人导演吴宇森,在1977年拍的《发钱寒》拿下了港片年度冠军,洪金宝主演的《面懵心精》和《三德和尚与舂米六》双双进入年度票房top10不错的成绩。

嘉禾本想着凑活过呗,还能离咋滴的心态和邵氏电影僵持,没想到这时一位超级巨星已经冉冉起—成龙!

成龙原名陈港生,7岁便被父亲房道龙送到于占元的戏剧学校寄养学艺,成为了七小福之一,跟随师傅到处表演。

但京剧在香港注定是不能长久的,它只能表演给部分从内地北方来到香港的观众,而随着移民潮的停歇与新一代人的成长,已经很难有生意做了。

相反的,以邵氏为代表的香港功夫电影却在高速发展,电影节急需大量身手敏捷的龙虎武师,洪金宝、成龙这样的京剧表演者则获得了一次转业的机会。

1971年,年满17岁的成龙从戏剧学校毕业,开始以龙虎武师身份独立打拼。

凭借不错的身手,仅仅两年后成龙便在一家小作坊电影公司得到了人生中第一部担任动作指导甚至是担任主角的电影,《广东小老虎》。

不出意外的......电影扑了,成龙是刚就业又失业了。

年长几岁的洪金宝那时已经在嘉禾担任动作指导了,见成龙这个师弟没了工作,恰逢小师弟元彪也刚从美国回来,洪金宝便拉着两人以龙虎武师的身份参演了李小龙的《精武门》。

李小龙和成龙

在嘉禾跑了几次龙套之后,被“大地电影公司”的朱牧(这人和李翰祥的交情颇深)赏识,他见这个年轻人挺拼,身手也不错,便给了成龙再次做主角的机会。

而这次和他搭配的女主角便是他的师姐元秋,成龙还拉来了元奎、元彪组成了小班底,相继拍摄了《顶天立地》、《女警察》。

呃.....不出意外票房再次扑街了,票房分别为6.9万和28万。

但成龙拍完两部电影后,香港出现了一件大事—李小龙突然死亡,武侠功夫片全面陷入低谷。

成龙再次失业,决心退出电影圈,随后去到澳洲准备子承父业做一个厨师。

在澳洲浑浑噩噩了半年,又回到香港。(成龙在后来回忆说,他觉得厨子没前途,还是爱拍电影。)

可那时的香港动作片势微,市场远远不如李翰祥拍的风月喜剧片,这下没功夫片拍了又得失业。

这时,赏识过他的朱牧再次找到了他,朱牧说:“小老弟,现在香港谁还拍武侠功夫片啊,不如来我这儿拍,成本低来钱快!”

成龙见有钱赚,笑嘻嘻的就答应了。

殊不知这是两部风月片,李翰祥执导的《金瓶双艳》和朱牧的《花飞满城春》(1975年的电影,我看的时候大概是十年前,小编看到成龙都惊呆了)

《金瓶双艳》成龙是个不大不小的角色,而《花飞满城春》成龙就是主角,被迫上阵出演大尺度戏码。

成龙这时是心灰意冷啊,好在再次得到了师兄洪金宝的援手,参演了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少林门》。

(吴宇森是张彻的徒弟,后来吴宇森脱离邵氏进入嘉禾)

呃.......不出意外......票房再次扑街了。

那时香港影坛的功夫片已经死了,连邵氏也减产转而拍摄风月喜剧、奇幻恐怖等类型的电影。

隔年,吴宇森更是直接照着许氏兄弟拍摄《发钱寒》,取得了年度冠军。

成龙万念俱灰,再次回到澳洲,晚上搬砖,白天帮厨。

也许故事这么发展下去,澳大利亚只是多了一名厨师,华语电影却少了一盏明灯。

直到一年后,成龙接到了一支彻底改变他人生的电话,电话里的人名为陈自强(后来成为成龙的经纪人)。

陈自强是一家电影公司的经理,他对成龙说:“小龙龙,我们老板准备投拍功夫片,有没有兴趣来做主演啊?”

“你们老板是谁?”成龙问。

上文小编提到华语影坛命最好的导演,没错!又是他,他又出场了—罗维!

武侠皇后郑佩佩与张彻交恶,让罗维顺利接手,直接跻身百万票房导演。

邹文怀脱离邵氏创立嘉禾,正好罗维合约即将到期,嘉禾和邵氏对其百般争抢,让罗维身价倍增。

李小龙从好莱坞回港,罗维又成了李小龙的导演,一下子让罗维青史留名。

在那个时代中,成了与李翰祥、胡金铨、张彻齐名的大导演。

这个时候的罗维因为邹文怀和自己的老婆刘亮华有一腿,离开了嘉禾自创门户—罗维电影公司。

罗维为什么要邀请成龙呢?

前两年武侠功夫片落寞了,罗维跑得比兔子还快。此时,在楚原和刘家良的坚持下,武侠功夫片开始回暖。

罗维心说:“我可是捧红过李小龙的男人,拍武侠功夫片怎么能少得了我呢?不管是谁要拍武侠片,我都要帮帮场子!”

因为陈自强在李小龙精武门片场看到过成龙的搏命演出,自此二人有不错的交情,于是罗维在陈自强的介绍下,签下了新人陈港生,艺名陈元龙,罗维势在要打造一个媲美李小龙的电影明星,又给他起了个新名字——成龙!

罗维给成龙开了一个月3000港币的工资,还不如成龙在澳洲打工,但这份合约的年长八年。

罗维给成龙拍的第一部电影《新精武门》为李小龙《精武门》的续集,但成龙是戏剧出身,和李小龙都不是一个路子,罗维将两者放在同一个故事里,还是一个大ip。

呃.....不出所料......再次扑街了,票房仅有45万,甚至不如成龙上一部电影《少林门》。

这让罗维面子挂不住,决定不搞李小龙那一套了。

那怎么办呢?“抄”。

模仿张彻、刘家良开创的南少林题材电影,拍摄了《少林木人巷》(票房47万,龙叔前期太惨了)

这下只能寄希望于楚原开创的古龙武侠片,但是拍古龙,首先得搞到古龙的认可,罗维便带着成龙上门拜访古龙和人家打好关系,希望能买点版权。

酒过三巡,古龙喝大了,对罗维说:“我的剧本是写给狄龙、岳华、罗烈的,不是写给他成龙的。”

成龙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跑到厕所里抱着姜大卫大哭一场。

不久之后,成龙就做了一个决定,割了双眼皮。(史上最成功的割双眼皮广告)

在此之后,古龙给成龙写了三个剧本:《剑花烟雨江南》《飞渡卷云山》《风雨双流星》。

这三部剧本非常不错,不亚于卖给邵氏的剧本,但罗维导演实力实在有限,几部片仍掀不起水花。

这次罗维没耐心了,把成龙扔给一个年轻的新导演陈志华(和成龙合作过A计划等多部经典影片)。

陈志华和成龙都是年轻人,他也不像罗维那样在片场暴君式的掌控拍摄,两人在片场擦了出火花,完全放飞自我,拍摄了一部《一招半式闯江湖》。

本片的故事不再重复之前学武复仇的老套路,成龙成了一个不学无术但又鬼马精灵的功夫小子形象,奠定了成龙式功夫喜剧的基础。

但罗维看了这片,大骂:“我擦勒!这不纯纯烂片吗?看我来给你拍一部真正的功夫喜剧!”随之雪藏了这部电影。

转而罗维又回到了少林寺,并借鉴了邵氏风格拍摄了一部带有奇幻色彩的功夫片,名为《拳精》。

谁知这部片都过不了发行商,发行商看了说:“这不纯纯烂片吗?维维啊,我看咱们还是别合作了!”

这下资金链断了,拍的片还不能上映,罗维的老本也花的差不多了,整个公司的前景不容乐观,罗维怒发冲冠,大骂成龙低能,便把成龙晾在一边了。

结果这一晾,晾出大事了。

当时,一个小作坊导演吴思远拍了几部功夫片大获成功,捧红了陈星。

爆红的陈星很快就被其他老板扔来的支票砸下,还对吴思远大放厥词:“现在的陈星不是以前的陈星了。”

这可把吴思远气得够呛,一咬牙成立了“思远影业公司”,开始从导演向制片人过渡,老子也要做大老板,并邀请老搭档袁和平担任导演兼武术指导。

两人合作拍摄了几部电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北欧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太暴力过不了审核,两人当即有了做功夫喜剧的想法。

太红太出名的贵,那找谁做主演呢?两人不约而同的想到一个人,在罗维公司混日子的成龙。

袁和平真算起来和成龙算得上是师兄弟,而吴思远在影院看过成龙拍的《少林木人巷》,觉得成龙拥有绝对的潜力,便到罗维公司要人,开价5万港币。

此时,成龙的工资才3000港币,罗维痛快的答应了,生怕吴思远反悔。

后来成龙在回忆录谈及吴思远,说他人很好相处,他拍戏会问我的意见,这里你想怎么样,那里你想怎么样,还乐意放手给自己发挥。

很快,一部由成龙主演,袁和平担任导演兼武术指导的功夫喜剧上映——《蛇形刁手》,狂揽270万港币。

虽然功夫武侠片有所回暖,但这个成绩还是出乎所有人意料,成龙终于爆了。

连罗维都开心不已,后续还上映了成龙被雪藏的几部电影,均取得大卖。

吴思远不想停下脚步,紧接着创作出剧本又上罗维那里借人,没想到这次不管吴思远怎么加钱罗维就是不借!

吴思远是个有脑子的人,他知道罗维的公司现在很困难,便把台湾的片商介绍给罗维,承诺会买下罗维后面三部戏。

最终,这部原班人马打造的电影得以问世,而一经发行便震动世界,横切一切。

(bgm自动在我脑海里响起了!)

《醉拳》短短上映一月,爆砍676万票房,远远超出刘家良《少林36房》功夫片最高票房记录一倍有余。

除此之外《醉拳》在东南亚形成了碾压之姿横扫一切。

在韩国《醉拳》连续上映11个月,打破韩国影视票房记录。

在日本《醉拳》狂收19亿日元票房,成龙与袁小田、黄正利的形象自此被众多漫画、游戏所借鉴。

成龙所过之处人山人海,在日韩,东南亚,港台等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至此,人们意识到继李小龙之后,又一位超级动作巨星出现了。

《醉拳》不仅是成龙个人事业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功夫电影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全球文化和娱乐产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面对这个结果,成龙真正的老板罗维乐开了花,一颗摇钱树落自己手里,马上着手准备成龙的下一步电影,但片酬仍然是3000港币。

成龙犹豫过,如果让罗维执导自己,以罗维的水平怕可能会让众人认为《醉拳》是偶然,而你成龙只是昙花一现。

在成龙干妈许丽华(罗维老婆)的劝说下,成龙让步自编自导了电影《笑拳怪招》。

这部电影相比《醉拳》肯定是不如的,但也极为经典,爆砍544万港币票房,夺得1979年香港票房年冠。

罗维不愧当得起影史命最好导演的名号,《笑拳怪招》大赚一笔,而后上映了成龙先前拍摄的《一招半式闯天涯》、《拳精》、《龙腾虎跃》大捞了一笔。

但接下来罗维傻眼了—成龙争夺战。

黑白两道都觊觎成龙,但成龙很聪明,只和邵氏嘉禾等正规公司接谈。

罗维为了安抚成龙,给了他一张空白合约,夸下了海口涨多少多少工资,先让成龙签了,成龙没心眼便签了。

对于这种事儿,嘉禾可比邵氏拿手多了。

当时,嘉禾在香港的事务全权由何冠昌打理,何冠昌约成龙见面,直接扔给成龙一张支票,也没说干什么,签不签成龙。

成龙看着支票,前面是1,后面不知道多少个0,成龙傻了眼,尿遁跑去厕所数。

成龙都没见过这么多钱,还以为是10万,陈自强见了才告诉成龙:这是100万!

成龙便把事情告诉了罗维,罗维劝说成龙留下来并答应成龙每个月工资加到2万港币,成龙念及旧情便把支票还回去了。

没想到嘉禾以为成龙不满意,立马改口说:之前那100万只是定金,你真正的片酬是240万。

面对嘉禾的疯狂出手,成龙犹豫再三便签了。

谁知这事让罗维知道了,带人把成龙家里砸了,连干妈许丽华也跑过来大骂成龙:当年是谁把你从澳大利亚带回来的,没有我们你能有今天吗?

成龙又羞愧又懊悔,觉得自己是个没信用的人,便把嘉禾的240万支票退了,取消和嘉禾的合作。

可此时,罗维把之前给成龙的空白合约掏出来了,上面写着违约金1000万港币。

成龙急了,嘉禾那边的合约撕了,罗维又说你成龙违约了要求赔偿1000万1,但没过多久这事就被合同经理戳穿了,罗维一开始写的是10万,改成了1000万。

成龙听后如获大赦, 你罗维不仁就别怪我部义了,随即立马带着陈自强投奔嘉禾。

嘉禾见大势已定,马上拿出李小龙、许冠文的规格,给成龙开了一间“拳威电影公司”,也就是“威禾”的前身。

而且给成龙开出了480万一部电影的天价片酬,傲视全港演员,领先几十倍。

(ps:当年很多人都说嘉禾是不是疯了,其他当红演员几万,十万的片酬,居然拿480万签成龙,李小龙最高也才200万。前文说过,因为李小龙,嘉禾拿到了很多海外发行权,所以嘉禾一定很了解成龙在海外有多么大的市场,才敢这样开价。)

成龙和嘉禾的签约已成定局,正在筹拍成龙在嘉禾的第一部电影《师弟出马》。

罗维怒火攻心,你嘉禾不仅抢了我的老婆(前妻刘亮华),还抢了我的摇钱树,随即寻求黑社会的帮助,绑了成龙带到罗维家里,并请求成龙回到罗维影业。

成龙脱身后将此事上报嘉禾,嘉禾决定赶紧让成龙拍完《师弟出马》,然后离开香港找个地方躲起来。

最后嘉禾出面和罗维洽谈成龙和罗维的合约问题,嘉禾说成龙可以为罗维拍一部电影,香港收益全归罗维,海外收益归嘉禾,这部影片便是1982年的——《龙少爷》,香港票房1793万(恐怖如斯,好命导演的Buff)。

至于黑社会问题,也是后来成龙找到了合作拍摄过《风雨双流星》的王羽,王羽是某帮派黑道大哥,他出面和香港黑社会调停。

为此事,成龙免费帮王羽拍了部电影,84年《迷你特攻队》,但成龙嫌电影质量太低,没让在香港上映。

回到正题,随着成龙的崛起,功夫片再次迎来爆发。

1980年代初,最有名的四大班底:刘家良的刘家班、洪金宝的洪家班、袁和平的袁家班、成龙的成家班。

而刘家班是邵氏的,离85年邵氏公司停产已经不远了,其他三个武术班底全部来自嘉禾,何况还有依旧强劲的许氏三兄弟。

80年春节档,嘉禾便上映了成龙的《师弟出马》。

为躲避黑社会,这算是成龙赶拍的一部电影,剧本很好但细节不够完善。

由于极其出色的武打,《师弟出马》在香港豪夺1102万港币票房,成了香港首部破千万票房的电影,而在海外更为恐怖,成龙已经和其他香港电影人拉开了巨大的差距,正式成了香港电影的头把交椅。

《师弟出马》已经初见成龙的功底,虽然还有些许邵氏建立的邵氏武打风格,但动作速率不再是慢动作,而是打得疯狂蛮横且无理,奠定了香港功夫武打片向动作片的转型的基调。

功夫片成龙已经一家独大,除了守旧的刘家良还在坚持,洪金宝和袁和平等其他人只能开辟新赛道,正是如此,使得香港电影更加丰富。

洪金宝直接一头扎进了恐怖片的赛道,《鬼打鬼》、《人吓鬼》,甚至还创新出后来的僵尸片,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其中僵尸片更是影响至今,福星系列更是让洪金宝稳坐嘉禾第二把交椅。

袁和平也不再拘泥于小场地、道具布景简单的武侠,而是宏大的武侠世界。

ps:如果香港出产的电影要排一个票房榜单,毫无疑问这个榜单会被成龙完全统治,因为香港太小了。成龙的外埠市场又太好了,台湾年年冠军,东南亚年年冠军,日韩年年冠军,甚至成龙的电影能在任何你想象不到的国家上映。

甚至在80年代初期,嘉禾花费重金帮成龙打进好莱坞,拍摄了《杀手壕》《炮弹飞车》《威龙猛探》等电影,但彼时成龙也才爆红一两年,完全按照的是好莱坞拍摄模式,没有自主权,尽管票房还可以,但没自己的味道。

现在的香港影坛没有任何一家电影制作公司能和嘉禾掰手腕,大有重现曾经邵氏一家独大的格局

而就在这时,香港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由麦加、黄百鸣、石天三人创立的新艺城,更是有着徐克、曾志伟、泰迪罗宾、施南生四人的加盟,组成了新艺城七怪。

他们又会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并挑战霸主嘉禾?

且看下期:百花齐放的80、90香港影坛

来源:快看星光综艺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