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这中间吴思远身上还有很精彩的故事,尽管与动作片关系不大,但是对他本人来说,意义重大,对于香港电影,也意义重大。值得专门开一篇来聊一聊。
对不起,要放大家鸽子了。说好的《鹰爪铁布衫》,还得等明天再聊。
毕竟,写吴思远是想通过他来透视香港武侠动作片的发展历程。
按说,扶持梁小龙失败之后,按照动作片的序列,是到了该写《鹰爪铁布衫》了。
但是,这中间吴思远身上还有很精彩的故事,尽管与动作片关系不大,但是对他本人来说,意义重大,对于香港电影,也意义重大。值得专门开一篇来聊一聊。
梁小龙主演的《香港小教父》,当头一棒,在一通痛哭流涕之后,吴思远陷入了反思。
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即便是最火的动作片类型,看来也有大家不喜欢的时候。那怎么办?需不需要做出新的尝试?
那时候,吴思远刚刚三十出头,公司又刚成立,正是一切都要往前闯的时候,岂敢轻言放弃。年轻,就是资本。
还是要干它。
然后,就开始开动脑筋。
那时候,刚好香港廉政公署刚成立不久,很引人关注。吴思远就琢磨着能不能从这上面做做文章。
作为一名电影从业人员,首先得热爱电影,而且要多看电影。吴思远就做到了,他想起来前两年热映的一部纪实性影片,叫《焦点新闻》(英文名叫“Z”,香港上映时翻译为《大风暴》),讲的是南欧某国(希腊)某反对党领袖被刺杀,结果官方声称是车祸,如此糊弄人的调查结果自然引起公众的强烈不满,其想要掩盖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于是,引发了一场社会性的喧嚣,社会性腐败由此被揭开。影片上映于1969年,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入围了最佳电影及最佳导演奖。
那么,能不能也借鉴下《焦点新闻》的拍摄手法,来反映香港警察腐败成性的影片呢?
那时候在廉政公署成立前,那些港英政府下的警察根本是混账,真的是乱七八糟、贪污到极点。一个小小的警察都很神气,去贪污;像便衣这种就更不得了,做了探长简直就是一霸。而且港英政府还很纵容,利用他们一批人来控制适合,大家都对那个社会感到非常不满。吴思远就想,作为一个电影人嘛,应该要把这种现实反映出来,也没有别的诠释,只能通过电影。
说干就干,他马上深入研究,并写出了剧本,这就是《廉政风暴》。
吴思远觉得,香港电影里之前都没有这样的“新闻电影”,不管是武打还是爱情、写实以往都是脱离现实的,对社会新闻题材的涉及从来都没有,就值得尝试一下。反正,倒也不是要赚钱,他也不缺钱了,就是要试一下。
为了增加可信性,他干脆演员全部找陌生面孔,不找知名演员,以免观众出戏。而且,很多地方,还用继续用偷拍的形式去做,就是要那种真实的现场感。拍摄的过程也有很多故事,就不多说了。
最后,影片拍了出来。不过,到了电检处却不给过,也不说禁你,就不给通过,就冷置。
什么原因,也不说,就那么吊着你。
吴思远也是年轻气盛,就急了,然后就冲去电检处跟英国人吵架去,还请了大律师,要打官司,去拍台子去吵。那些英国人警告他,说因为你这个戏的角色都在影射真实人物,是诽谤,要赔偿的话,你倾家荡产都不够啊……吴思远反应也很快,回击说,诽谤有一个先决条件,必须这个电影公映了,现在都没有公映,公映了以后才有诽谤,那就再打官司嘛,你现在连上都不让上,搞什么嘛。然后还说,要向英国的电影工会去要求声援,要求支持。
搞了很久,所以最后这个戏通过了。然后,就爆了,一举冲到了年度票房榜亚军,票收254万。比吴思远以前任何片都要高。
正是有了《廉政风暴》,吴思远在电影界的地位,彻底立了起来。之前,顶多是大家心目中还不错的武打片导演,现在有了这部关注社会现实题材的影片,大家都觉得你是良心导演,有社会情怀,是有大格局的。
不仅仅是电影地位,社会地位,一举建立了起来,吴思远成了被公众尊敬的人物,身份超越了导演这一职业属性。
也是因为有了《廉政风暴》,香港电影才开始有了写实类影片的出现,以及警察题材的影片出现。而那个时候,香港电影新浪潮还没有影子呢。吴思远可谓是新浪潮的祖师爷。
开创警察题材的影片,也有故事可以讲一下的。
《廉政风暴》热映后,吴思远又想到香港发生的抢劫恒生银行700万元的大案子,非常轰动,而且抢了以后很久都未能破案,所以大家就觉得,哦!这是一个大家关心的大案子。于是,吴思远又开始着手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然后,开拍了《七百万元大劫案》。
结果,那个曾经让他头疼不已的问题,又双叒叕......来了。
电影拍了一半,片中一位重要的演员突然消失不见了。
当制片人张权给吴思远打电话,哎呀呀,大事不好了,那谁谁不见了。
吴思远一听头就大了。丢他老母嘿,我怎么总碰到这样的事啊。
就问到底怎么了?
唉呀!出大事情了。
什么大事情啊?
这次倒不是里面的演员那谁谁被某某挖角了,而是给警方抓去了。唉!
那时候拍戏,拍街头戏,都是不封街的,就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突然就开始拍,不知道的人还以为真的发生案件,于是就报警,好几次剧组都与警察擦身而过。
吴思远还以为是假戏真做,以为因为拍戏真给抓去了,哪怎么抓的?
结果一问,才知道这个演员喜欢到夜总会这些地方,跟那些职业女性勾勾搭搭,结果去开房期间,开了房间以后不但不付钱,还把人家的小钱包拿了走,耍流氓,结果人家就报了警。他本来想她不会报警,也不是很多钱嘛。但报警报什么呢?说强奸打劫。
哇,那个罪名大得不得了。既强奸又打劫,这个最少判十几二十年。哎哟,完了,这个戏才拍了一半,怎么老碰到这种事情,丢。
急归急,总得想办法。这个真是……幸亏吴思远是老交际,认识人多啊,就去了尖沙嘴警署,找人帮忙。
然后,就找到了一个老友,他是当时港英警界的官员,找到他后,说大事情啊,现在给押在你们尖沙嘴警署的那个人,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演员,这个戏拍了一半又不能换人,拜托你怎么样都要想办法。
他马上翻那个大簿(警队记录案件的簿子),说这个人犯案很严重啊,又强奸又打劫,这个一上法庭十几年是逃不掉了。
这可怎么办呢? 这可比被张彻签走麻烦多了啊。
那个时候嘛,也顾不上什么违反司法工作了,就是讲义气嘛,他那时是某警署便衣警察里面的小头目,吴思远就说,定案了就难做,趁着还没有,你无论如何要想办法。
结果,他就说,噢!好,那就帮你搏一次吧。
然后,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最后就是把人给放出来了。
后来,其他有人跟吴思远说,那个朋友是把一瓶墨水泼在(那个档案)上面,因为以前写字时用墨水嘛,这样那个记录就糊掉了,看不清楚就不算了。但这也是要担当很大的风险。
后来吴思远也给他解释,这个演员都是有些小毛病,强奸抢劫这种事决不会犯的啦。
好了,事情总算搞定了,那就先去见见那个演员吧。去了一看,在一个角落,他蹲在那里。那个老友小头目去了也说,哎,你又不说在拍吴导演的戏嘛,你看这事闹的。这样说其实给吴思远面子啦。
那时候警察已经关了他一天,饭都没有吃,赶快弄个叉烧饭给他吃吧,哇,狼吞虎咽的,最后总算出来完成了这个戏,他毕竟在戏里面也是个蛮重的角色。以后也就没事情了,这种事真的可大可小,让吴思远印象非常深刻。
就这样,因为拍电影,从香港到台湾,然后到日本、韩国,再到意大利、美国,行万里路,吴思远做到了,眼界打开了。拍摄题材,跨出了动作片领域,让他的境界也得到了升华,吴思远的地位真正打了出来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另外一部片,那就是由他执导的《李小龙传奇》。
1973年7月20日,华人之光李小龙突然去世,震惊了全世界。
那个时候,由李小龙掀起的实战派动作片电影,已经席卷全球,港台方面跟风者众。当然,这里面,有些是单纯地骗钱货,有些则是出于对李小龙的尊敬。在李小龙去世之后,这一类以模仿李小龙打斗、或讲述李小龙故事的“李小龙剥削片”数量极其庞大。甚至有国外学者将这种山寨李小龙形象的劣质功夫片,定义为李小龙剥削电影,在英语中还有个专有名词“Bruceploitation”。
里面,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由吴思远自编自导的《李小龙传奇》。不是后来陈国坤版的同名电视剧。
吴思远版《李小龙传奇》,是纪实性的故事片,它的框架基本上都是对的,看过后基本上能知道李小龙都经历过什么事,影片以其成名经历为线索,加入大段武打戏,为了吸引观众,剧本又将一些野史奇闻加入其中。
吴思远为了做好这部片,下了很多的功夫,远赴美国去做调查,研究李小龙的过往。
因此,他也了解到了很多不为人所知的李小龙故事。比如,在《唐山大兄》拍摄期间,李小龙不仅与第一位导演吴家骧不咬弦,即便罗维接盘后,两人的合作依旧不痛快。
李小龙是个性很鲜明的人,有自己的想法。而那时候罗维是全香港除张彻外最卖座的大导演,李小龙却什么都不是,只是刚从美国回来的新人。所以继续拍下去的过程里,两人的关系也不是好得不得了。其中有一点可以证明,有一次李小龙拍戏脚受伤了,罗维都不让他休息,说先拍他的特写,因为看不到他的脚被包住了。之后又要李小龙演文戏,休息都不给他。所以李小龙很气,后来之所以继续合作《精武门》,不过是因为《唐山大兄》实在太卖座。
还有,李小龙电影的配音问题。当时,在《唐山大兄》上映以前,香港李小龙当主角的戏还没有过,到底行不行谁也不知道,连嘉禾都做了保留,为《唐山大兄》午夜场买的广告,在报纸上的篇幅也只是很小一块,如果他们认为卖座肯定是刊登很大的广告。
再就是,李小龙在《唐山大兄》里面的东西很新颖,观众接不接受呢,谁也不知道,譬如戏里他打人时候发出的尖叫声。当时电影是没有粤语的,都是国语的,那时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还没有出来,当时都觉得国语片是高档,粤语片是低档。这也是邵逸夫打心底瞧不起香港人的原因,讲粤语的人都是低端人口,在片场讲上海话那才是精神贵族,高人一等。
李小龙国语也不行,就需要配音,为李小龙配音的是张佩山,一个很出名的配音演员。但是其中打斗尖叫的部分,是李小龙自己配的。当时全部配音的人都在偷笑,认为观众会骂死啊,那个“咯喳”,他们觉得像鸡叫,“馇、馇”,这种声音啊,拖得怪怪的。
于是,一逢到打斗,李小龙就自己配了,“哎,这个你不要配,我来吧”,大家就等着看笑话,你来配吧。所以他的配音正宗是张佩山,打斗怪声、叫声都是他配。
后来大家看到,电影里面,他一叫大家就兴奋地不得了,就狂拍手。就说明一点,突破总是要有一点跟人家不同。这个尖叫加强了里面打闹的气氛,尤其把他那个特点表现出来。以前你看了几百部武打片,都没有这样子的表达方法,而且那个力的表现,很厉害,所以这个片子是不得了。
这一点给吴思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一部电影,总得有给人留下印象的东西。于是,在接下来的《鹰爪铁布衫》里,就有了那一抓的风情。
回说当初,喜欢看电影的吴思远,在《唐山大兄》午夜场的时候,也去看了。很多年后,他还清楚地记得,午夜场的情景,他也在现场,邹文怀跟李小龙都在。
一散场的时候,不得了,全场起来鼓掌,这个是在香港电影前所未有的,大家知道都是假的东西嘛,电影又不是舞台剧,但是李小龙带给人的感觉就很真,很不一样。当观众都回头看到李小龙跟邹文怀,哎哟,那个场面真是……大家涌过去,尖叫!李小龙高兴得不得了,场面大乱了,大家就在一刹那间把他当成了偶像,李小龙就已经是偶像,巨星这个形象也瞬间建立起来了。当然,邹文怀也是非常开心啦。
为了纪念李小龙,在《李小龙传奇》里,他还原出了这一幕,因为那是李小龙从普通人一跃晋升为了巨星的关键一幕,是非常重要。
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他找来了李小龙生前好友小麒麟、红颜知己丁佩、魏平澳等人来饰演他们自己,还找来了叶问的儿子叶准来饰演自己的父亲。至于李小龙,则从台湾找来了何宗道,他也是当时最能还原李小龙的形象,脸部轮廓与李小龙相仿,其出演李小龙时的神态与动作亦酷似。在当时一大波李小龙的cosplay者中,何宗道承德市形神兼备。
为了还原李小龙的生活经历,剧组跑遍了香港、美国、泰国、罗马等地方,一一还原。由于得到了嘉禾的授权,片中还使用了很多李小龙丧礼上的画面,以及他生前的照片。
由于吴思远的倾心打造,《李小龙传奇》成为了当时最好的李小龙传记片,至今也是,无出其右者。
《李小龙传奇》也是何宗道演技与武术技艺的巅峰体现,上映后不仅在香港本土卖得好,在全世界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80年代引入内地后,更成为当时70后、80后一代人认识李小龙及“李小龙电影”的启蒙作品,影响深远,催生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大量的李小龙粉丝。
不过,影片中的有些内容,也有所误导。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个通过电击来增肌的情节,给留给人很深的印象。但同时也让人还会觉得怎么李小龙还搞这种伪科学,以自虐的方式进行非常错误的锻炼。
其实,现实中李小龙的确有一个类似的机器,那是一种叫日本产的名叫肌肉震荡机的机器,是用来修复肌肉的一种仪器。李小龙曾因为练功过度受伤,就用这台机器来做理疗,压根不是为了增强肌肉,也不是用来练拳。嗯,是理疗仪,而不是锻炼仪。
总之,那时候的吴思远,身为导演,武打片、纪实片、警匪片、传记片,拍啥啥火,已经跃升为香港最火的导演之一,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也因为《李小龙传奇》的成功,嘉禾还找来吴思远,采用李小龙生前被NG掉的素材,拼凑出了一部《死亡塔》,还请来了“腿王”黄正利、李海生等人来配戏。至于结果嘛,就跟成龙离开罗维后,罗维用旧片素材拼凑的《龙腾虎跃》差不多,效果当然不怎么样,这也是吴思远导演生涯为数不多的污点之一。
当然了,罗维是真的生拼乱凑,吴思远还是另外创作了一个故事的,还实拍了很多镜头,然后将李小龙的片段剪辑进去。
说到底,是那个市场cos李小龙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嘉禾实在看不下去,伪造者众,自己身为正版,反而无动于衷也不是事。这才找来吴思远,外加洪金宝、元奎,还是想好好打造一部李小龙的作品的。毕竟,当初李小龙与嘉禾签了三部片约,片酬都已经付了,结果他却去死了。现在去拍这个故事,也算是资源盘活了。但毕竟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无论怎样,一看《死亡塔》的效果就知道是拼凑货,没能糊弄过去。这也是吴思远为数不多的低分作品。
不过,吴思远对于亡友的尊重,并没有减。
在他自1985年执导完最后一部作品《法外情》后,就退居幕后,安心做老板了。直到2006年,得到老友陈逸飞去世的消息,赶去接手了其执导了一半的作品《理发师》。
陈逸飞是著名的大画家,老年了突然想转型拍电影,而且弄了剧本《理发师》,还找来了姜文、葛优、周韵等人来主演。
姜文嘛,大家都知道的。他本身就是华语圈不可多得的大导演。在拍电影上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
陆川的处女作《寻枪》,找来姜文主演。结果,到了最后,这部片基本上成了姜文作品。陆川的个人因素反而不多。当时人微言轻的新人导演陆川也没说什么。
陈逸飞拍摄《理发师》,与陆川拍摄《寻枪》一样,作为导演,都是新人。甚至,《理发师》与《寻枪》的原著都出自同一个作者,叫凡一平。
姜文与陈逸飞,一位是知名影星,一位是著名画家,两个人都很有个性,也很有想法,对于《理发师》,都想有自己的表达。姜文是想拍成一部黑色幽默,尽显荒诞的影片,而陈逸飞想要的是唯美。
陈逸飞的社会地位比当时的姜文高很多,他就不怎么接受姜文的意见。于是,两个人的关系闹得很僵。电影于是拍不下去了。
陈逸飞就找来好友吴思远。
陈逸飞在此前拍过两部纪录片《逃往上海》和《海上旧梦》,唯一一部剧情片《人约黄昏》是和老朋友吴思远合作的,他虽然在艺术圈叱咤风云,在电影圈是个新人。
而姜文呢,吴思远投拍过他主演的《宋家皇朝》,两个人的关系也很熟。由他来撮合,说得过去。吴思远就像个“老娘舅”一样试图重新让二人握手言和,姜文同意了,但陈逸飞宁死不从。
两个人的创作理念完全不同,性格也完全不同,分歧实在太大。据报道,两人彻底闹掰,导火线在于周韵,在拍摄她和葛优扮演的师长结婚一场戏中,因为化浓妆还是淡妆她与姜文发生了争执,陈逸飞没有采纳姜文的意见,从而发生了拍桌子争吵。进而闹掰了。
还是这场婚礼,在姜文的构想中,他所演的陆平和女主角宋嘉仪在婚礼前已经发生了关系,所以宋在与师长结婚时故意要气陆平。现在看到的影片中,陈坤饰演的陆平和宋嘉仪一直是压抑着感情,关系纯洁,二人在最后一幕西北农场相逢的场面更像是偶像剧的结局——团圆温暖,如果由姜文控制,绝对不会是这样的结尾。
后来,陈逸飞选择重拍,将姜文踢出局,重新选角,这次选择了陈坤。
原著作者凡一平认为,陈坤其实更符合原小说人物的想象——江南小镇的理发师。陈坤自己也问过陈逸飞:“您为什么要选择我?我说我跟您之前选择的那个演员是天南地北。”
陈逸飞说:“陈坤我跟你讲一个感受哦。我想象的陆平是什么样的画面,两边是周庄一样的房子,古老而有韵味,中间有一条河延伸到远方。中间有个石拱桥,陆平是一个穿着长衫,提着一个皮箱,慢慢走过去的人。”
根据陈逸飞的描述,就知道他想象的这个人绝不是姜文。
而闹掰后的姜文也觉得自己委屈,还专门发表了声明,在这个“我的几句话”的声明中,他表示:他既是主演,又是监制。在他看来,他当然有指手画脚的权利。而且,不仅是周芸是他带来的演员,其他还有制片主任、编剧、录音、美术、剪接等大部分主创都是由姜文推荐,前期筹备中姜文做了大量工作。
不管如何,最后姜文出局了。连带着周韵,也变成了曾黎。
对于撮合陈与姜,姜文愿意俯首,而陈逸飞却不肯,吴思远表示,陈逸飞是一个很能包容的人,他能如此坚决一定事出有因。对于之前有关姜文太过霸道而导致二人决裂的说法,吴思远表示,“其实店大的欺客,反过来客大的也欺店,一个新导演用大牌明星一定会有一些麻烦的。”
可是,陈逸飞还是没有能坚持到最后,影片大概拍摄了4/5的时候,他突然发病,去世了。
《理发师》就成了半拉子作品。吴思远出于友情,选择接手。
最终,影片拍成,效果还不错。更让人惊讶的是,丝毫没有港味,几乎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大陆电影。
这就是吴思远,他作为导演,执导过很多很成功的电影,捧红了许多的影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结交了很多好朋友。受到过朋友的帮助,也帮助过朋友。
明天,就来好好聊一下他在转型幕后之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动作片,也是古装武侠动作片的颠覆之作,《鹰爪铁布衫》。
明天见。
来源:邑人电影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