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说:“错的是背后的资本和盲目粉丝,他们制造了一个能力与地位不匹配的‘巨婴’。”
编辑 | 八瓜鱼
近日,香港娱乐圈因一场“骂战”陷入舆论漩涡。
69岁导演王晶在社交平台炮轰顶流偶像姜涛“人肥歌难听”。
还要求其“滚出娱乐圈”,引发全网热议。
面对前辈的犀利批评。
姜涛以谦卑姿态回应:“骂我可以,请不要骂粉丝”。
这场风波不仅撕开了香港娱乐圈的遮羞布。
更折射出行业在资本、流量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剧烈碰撞。
4月12日凌晨,王晶在社交平台晒出一组照片。
照片内容是姜涛粉丝为偶像准备的生日应援。
其中包括铜锣湾街道被广告牌覆盖、双层巴士贴满修图照片。
应援当天还因为粉丝聚集导致交通瘫痪。
对此,王晶配文痛批姜涛“人肥歌鸡舞贱”。
并质问道:“这种水平也能叫顶流?”
而事实上坊间关于姜涛“定流”的身份也早有异议。
作为男团MIRROR的核心成。
姜涛的成名始于2018年选秀节目《全民造星》。
当年他凭借清新形象夺冠出道。
随后被资本迅速包装成“香港刘德华接班人”。
然而,近年来他的体重却飙升至200斤。
舞台表演也屡次出现跑调、忘词。
至于演技更是被嘲“瞪眼噘嘴三件套”。
姜涛的业务能力与黄金时代的全能艺人形成鲜明对比。
但王晶的批评并非仅针对姜涛个人。
王晶在后续回应中坦白自己愤怒的缘由。
他表示自己如此怒斥姜涛是因为痛恨香港娱乐圈的“资本操控”。
他说:“错的是背后的资本和盲目粉丝,他们制造了一个能力与地位不匹配的‘巨婴’。”
作为港片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
王晶曾推崇刘德华、张学友等靠实力立足的艺人。
也正因如此,他对当下“流量至上”的行业生态深感失望。
他直言:“现在的顶流,唱跳不如小网红,却靠数据刷榜拿奖,这是行业的耻辱。”
姜涛的崛起是香港娱乐工业转型的缩影。
经纪公司ViuTV通过《全民造星》批量制造偶像。
再以粉丝经济收割市场。
数据显示,MIRROR演唱会门票被黄牛炒至天价,。
姜涛个人代言费更是高达千万港元。
但其周边产品却因滞销以10港元清仓。
粉丝的狂热更成争议焦点。
每年4月30日是姜涛的生日。
粉丝们包下铜锣湾商圈LED屏、租用巴士应援。
甚至雇佣群众演员制造“万人空巷”假象。
这种“饭圈狂欢”被批“邪教式追星”。
连刘德华与姜涛合影时,都会被后者粉丝曲解为“蹭热度”。
尽管商业价值在资本运作下飙升。
但姜涛的专业能力屡遭质疑。
2023年叱咤颁奖礼上,他演唱《镜中镜》时严重跑调。
与罗志祥同台被评“44岁前辈完胜”。
影视作品中,其演技生硬,被港媒嘲讽“圆封不动”。
王晶的“歌鸡舞贱”评价,恰中公众对“流量明星德不配位”的集体焦虑。
面对王晶的炮轰,姜涛最初以一条“得啖笑”的动态回应。
并配图侧脸照展现“不胖”身材。
但该回应被大众解读为“不屑”或“默认短板”。
为此粉丝则发起“守护姜涛”话题。
还指责王晶“炒作新综艺《无限超越班3》”。
4月21日,姜涛出席活动时正式回应。
“多谢前辈批评,我会努力达到要求。”
他否认自认顶流,坦言:“骂我可以,但请不要攻击粉丝。”
对于王晶删除帖文并转向批评资本。
他维护粉丝称:“他们只是支持我,错不在他们。”
这一回应被港媒赞为“高情商”。
既化解矛盾,又巩固“宠粉人设”。
王晶与姜涛的冲突,本质是行业价值观的撕裂。
老一辈影人坚持“台上十年功”。
认为艺人需靠作品立足。
而Z世代偶像依赖人设、数据与粉丝黏性。
形成“越骂越红”的怪圈。
正如网友所言:“刘德华拍戏摔断骨,姜涛胖成球也能当顶流,时代真的变了。”
香港娱乐圈曾以“东方好莱坞”自豪。
但近年面临内地市场挤压、本土人才断层。
资本为短期利益强推“姜涛式偶像”,导致作品质量滑坡。
金像奖、TVB颁奖礼公信力下降,被嘲“数据刷榜游戏”。
王晶的怒斥实则为行业敲响“警钟”。
若继续纵容流量泡沫,港娱将彻底沦为笑柄。
此次事件后,姜涛承诺减肥并提升业务能力。
若他能推出高质量作品,或可扭转口碑。
但资本是否愿意放弃“速成模式”,给予成长时间仍是未知数。
王晶与姜涛的骂战,终会随热搜褪去而被遗忘。
但它撕开的行业病灶仍在“流血”。
当掌声只为流量响起,当作品沦为资本玩物。
香港娱乐圈的“东方好莱坞”光环恐将彻底黯淡。
唯有实力与诚意,才能让真正的顶流诞生
来源:娱八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