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从作品的角度,我们从入围作品的男主角角色设定,以及男演员的表演等方面,讨论了郭富城、刘青云和许冠文。
昨天从作品的角度,我们从入围作品的男主角角色设定,以及男演员的表演等方面,讨论了郭富城、刘青云和许冠文。
但大家都知道,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人评出来的,不可避免地会有人情考虑,有商业考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我们也不能天真地认为,作品好就可以一定可以获奖。
作品和演技之外的考量:
在今年的金像奖影帝预测中,很多人也有不同看法。
支持刘青云的认为,金像奖一向更偏爱文艺片,而刘青云这次的表演超过他过去三次获奖的影帝,以前都可以拿奖,这次就更应该拿了。
也有认为许冠文是第一届影帝,对香港电影贡献大,如今82岁高龄了,给他再拿一次,岂不是成就一段佳话?
我就对以上这些似是而非的分析,做一点我自己的解析。
1、金像奖影帝倾向于文艺片?
实际上我们认真翻看金像奖的历史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错误印象。
金像奖最佳电影的评选中,确实呈现对于文艺片的倾向。但影帝评选,是商业片居多。无论从哪一个时间段来看。
在金像奖的过去42届中,演员凭借商业片获得影帝的次数是23次,占比略超一半。
2000年至今的24年里,是15次,占比超过60%。
我们可以看出,影帝获奖的作品一向都是商业片占比居多,因为香港电影本身就需要鼓励商业片。而最近十年文艺片获奖比例偏高,占到50%。
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需要更多鼓励可以提振市场的商业类型片,那么这一届,理应在将向上回归对商业电影男主角的认可。因此从题材上看,今年文艺片获得最佳男主角的概率会有所下降。
2、刘青云:影帝垄断现象的受害者与受益者
我们回顾刘青云的提名和获奖历史。
刘青云是一个高产的演员,从1994年开始,几乎每隔两三年都有提名,中间有六年空缺(2016-2021年),一共提名了17次(不含本届)
刘青云的提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年-2004年“屡战屡败”,作品质量较高,却一无所获。
第二阶段:2007年-2022年“8届3中”,参加8届金像奖,提名11次,获奖3次,获奖概率高到离谱。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却成为半垄断影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我们就要看看在他“屡战屡败”的第一阶段发生了什么?
原来,而刘青云最为高产和优质的这段时期,恰恰就是金像奖历史上“影帝垄断”现象最为严重的时期
个人影帝垄断期:
在1995年-2005年的11年里,梁朝伟获得5次影帝,刘德华获得2次影帝。其他演员几乎毫无机会。
垄断影帝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为香港影坛造神,创造了梁朝伟的影帝神话。
另一方面则导致大量优秀演员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能陪跑,毫无机会,其中就包括:
周星驰(提名4次一奖)
周润发(提名4次无奖)
张国荣(提名4次无奖)
张学友(提名3次无奖)
刘青云(提名5次无奖)。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在明显地“偏爱”个别演员后,金像奖也要对其他演员进行补偿。
刘青云从最大受害者,竟成最大受益者。
2007年开始凭借一部极为平庸的《我要成名》, 打败了郭富城 的金马影帝作品《父子》,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影帝。从此开启了一路高歌猛进的影帝之路。
2007年到2022年的15年中,他成为获得影帝次数最多的演员,开启了“次级垄断模式”。他的垄断程度虽然较梁朝伟为轻,但依然非常明显,并且作品质量还要逊色得多。
而这15年恰恰也是郭富城演技崛起的15年,因此郭富城也是这种垄断现象的受害者之一。尤其明显的就是2007年《父子》败给《我要成名》的“离大谱”事件。
这种用一个错误去弥补另一个错误的做法,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使得金像奖的影帝评选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这个错误是否还要继续下去?
3、许冠文是第一届影帝,为香港电影贡献大,应该给他?
许冠文是82年第一届金像奖影帝获得者。但这一届尚且建立评选机制,没有提名制度,他是唯一候选人。当年的颁奖典礼很多演员穿着牛仔裤就来了,随意且热闹,更像一次行业大聚会。
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金像奖逐步完善,名气也逐渐变大。许冠文虽然六次提名,但都未获影帝。进入90年代后,喜剧已经是周星驰的天下。在今年提名之前,许冠文已经34年没有出现在影帝的提名名单中了。
由于他始终未能获得影帝称号,金像奖还在2022年为他颁发过终身成就奖,作为对他的肯定和感谢。
考虑资历和贡献,已经给了终身成就奖。要说敬老、贡献、认可,金像奖并没有亏待许冠文。
4、郭富城:金像奖补偿机制的受害者
郭富城在整个九十年代的事业重心都在歌坛,进入千禧年以后,才开始转攻电影。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金马连庄影帝的壮举,实力与天赋极高。
在06年到20年的15年间提名7次,仅获奖1次,但每一部入围作品质量都很高。但很不幸他碰到了金像奖的“影帝补偿期”。
《父子》败给《我要成名》:郭富城被“打劫”?
尤其是07年,他的金马影帝作品《父子》竟然败给刘青云的《我要成名》,几乎就是赤裸裸的“打劫”。但笔者相信这一次“打劫”,起作用的是两个金像奖的“经典逻辑”,论资排辈与补偿。
1、论资排辈:郭富城当时虽然已经连庄金马影帝,但毕竟只是第二次进入金像奖的影帝提名,论资历不如其他入围者。
2、补偿:若是论资排辈,同届还有梁朝伟《伤城》、周润发《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李连杰《霍元甲》,资历和作品也都不输刘青云《我要成名》。依然要硬给刘青云,主要因为金像奖觉得对刘青云亏欠太多。
此后郭富城与刘青云在08年和10年,有两次同台竞技的机会,但两人都未能获得影帝称号,算是未分胜负。
本届影帝之争,郭富城是否战胜“补偿影帝”的魔咒,一血《父子》前耻?
后记:
按照金像奖的论资排辈习惯:
郭富城二十多年深耕电影,无论文艺片还是商业大片都贡献颇丰。演技和票房号召力都是有目共睹。
按照金像奖的补偿习惯:
郭富城多次携优秀作品入围,却被屡次“打劫”,但却无怨无悔,始终贡献好的作品,给香港电影添砖加瓦。
讲对香港电影的贡献:
他十几年来扶持多少新导演,不仅自降片酬,还帮忙拉投资,拉演员,《寒战》《踏血寻梅》《麦路人》等全都是他努力扶持的新导演,使得香港电影在举步维艰的这些年里,依然可以产出票房口碑都很优秀的作品。郭富城本人几乎就是香港电影的“脸面”,你要问这20中香港拿得出手的作品,一定就有郭富城的电影。
投票已经结束,答案即将揭晓。
无论结果如何,
我始终会支持那些真正有理想、有追求、不断求变、
用行动拍出好电影的好演员。
来源:十日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