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青云在领奖时说:“今天是很特别的一天。我21岁拍的第一部电影《听不到的说话》,导演是姜大卫,今天他在台下,我很开心。今天看见很多前辈,如果你们不来,我就是前辈。”
观众们既想看到更多的刘青云“永远用演技说话”,也想看到荧幕上的“鲜牛犊”层出不穷
4月27日晚,第4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刘青云凭借电影《爸爸》获封最佳男主角,这是他第四次夺得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项。
刘青云在领奖时说:“今天是很特别的一天。我21岁拍的第一部电影《听不到的说话》,导演是姜大卫,今天他在台下,我很开心。今天看见很多前辈,如果你们不来,我就是前辈。”
从龙套到影帝,刘青云一步步蜕变为万众瞩目的实力派演员,是让人羡慕的“老戏骨”。他10多次冲击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如今四封影帝,这一成绩追平梁家辉,仅次于六次获得该奖的梁朝伟。
不得不说,刘青云出道四十年,正是人如其名,“青云直上”。这次在电影《爸爸》中饰演一名遭遇家庭变故的父亲,其演技之所以大获赞赏,就在于他不仅沉稳,而且能在平凡角色塑造中持续爆发表演的感染力。可以说,刘青云用眼神“传递了千言万语”。
从这个意义上,必须祝福“老戏骨”刘青云宝刀未老,也期待他接下来能继续在角色塑造上突破自己。不过,他领奖时说“今天看见很多前辈,如果你们不来,我就是前辈”,看似调侃,实则已难再说自己是“新人”。这句“前辈”引人深思,在于近些年的香港电影存在优秀青年演员断层的现实问题。
此次奖项之争,仅从最佳男主角提名者看,许冠文、刘青云、郭富城、林峯、游学修,从30+到80+的年龄梯度有些尴尬,只见“老戏骨”,难见“鲜牛犊”。哪怕是30多岁的游学修,其出道较早,已身披演员、导演、编剧多重角色光环,也谈不上“新人”。这样的局面,算是直接暴露了优秀青年演员在香港电影圈的缺乏。
深究其因,有多方面掣肘。从演员自身看,“内炼”不够堪称主因。这个“内炼”,是指某些艺人发展定位多样化,缺乏表演上的专一与执着,和角色塑造上的千锤百炼。遥想周星驰,他跟刘青云一样,也有从龙套到影帝的传奇经历。但在转型做导演前,没有角色上的“千变万化”,怎么可能成就“喜剧之王”,又怎样给自己升级为导演总揽全局的底气?事实上,周星驰的表演人生里,就有很多“喜剧之王”的前传和表演经验,为他转型多元化发展奠基。
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算是外因。比如港片的警匪类型重复,剧情陷入套路循环,只认大牌影响力而轻视剧本创新。某种程度上,从投资时可能就注定“老本难以新吃”。题材陈旧,创新乏力,票房惨淡,投资谨慎,片源锐减,表演机会也减少,如果这样循环往复,会让青年演员难以成长。
港片目前走向低谷,是不争的事实。要想重返巅峰,就期待多给行业“后浪”输入内力。就像姜文前几天点赞《哪吒》导演饺子时说道,“这不是最高点,这只是开始。饺子哪有上一个的,怎么也得上一盘,所以得一盘一盘往外端……”
只要敢于从“新”出发,从内向外大突破,相信拥有众多优质资源的香港电影,仍然可期。相信观众的诉求也是这样,既想看到更多的刘青云“永远用演技说话”,也想看到荧幕上的“鲜牛犊”层出不穷。
红星新闻评论员 彭志强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来源:剑胆综艺乐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