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咱们熟悉的华语影视圈里,于荣光的名字一提起来,那故事能说上三天三夜。从京剧舞台上翻跟头的武生,到电影里让人又恨又爱的硬汉,他这辈子走的路,每一步都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在咱们熟悉的华语影视圈里,于荣光的名字一提起来,那故事能说上三天三夜。从京剧舞台上翻跟头的武生,到电影里让人又恨又爱的硬汉,他这辈子走的路,每一步都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一、误打误撞进电影圈
1984 年,北京吉祥剧院的后台,21 岁的于荣光正紧张地整理戏服。锣鼓声一响,他踩着节奏冲上台,一套 “鹞子翻身” 的绝活,把台下观众看得直叫好。谁能想到,台边坐着的香港制片人眼睛都亮了 —— 就这个小伙儿,身上有电影里要的狠劲儿!
那会儿香港电影正火,《少林寺》让李连杰成了功夫明星,影视圈到处找会真功夫的演员。于荣光就这么被拉进电影《木棉袈裟》,演大反派祁天远。后来在《给爸爸的信》里,他和李连杰的对手戏,那句 “一个月几百块玩什么命”,当时观众听了恨得牙痒痒,没想到几十年后成了网络热梗,刷短视频经常能听见。
二、戏台子上练出真本事
于荣光的父亲是京剧名角于鸣奎,既能演《铡美案》里铁面无私的包公,也能在《火烧余洪》里耍枪弄棒。老爷子一开始不乐意儿子学戏,可 11 岁的于荣光着了魔似的,每天天不亮就跑到陶然亭公园,跟着师兄弟们翻 “旋子”、踢 “飞脚”。因为个子高,还被人起外号叫 “二驼子”,但他咬着牙坚持,愣是把基本功练得扎实透了。
说起来也有意思,1 米 84 的身高在京剧行里不算优势,武生讲究身段灵巧,他这大块头反而成了短板。可到了电影镜头里,香港导演徐小明看他演《挑滑车》,激动得直拍大腿:“这身形打起来带劲!观众就爱看这种实打实的场面!”
三、香港片场的拼命岁月
上世纪 90 年代,于荣光在香港电影圈摸爬滚打了五年。和林青霞拍《东方不败》,演缠绵的感情戏;跟成龙合作《超级计划》,实打实拼拳脚;在《新警察故事》里,又演起心思深沉的反派,角色换了个遍,每个都让人印象深刻。
刚到香港时,他连粤语都听不懂,为了能说台词,专门找老师打电话练习,一句一句跟着学。那段时间他像个 “拼命三郎”,同时拍《冲锋队怒火街头》和《省港一号通缉犯》,累到直接进了医院。有影评人说,看于荣光演戏,能感觉到他把京剧里的那股子精气神,都变成了电影里的真实劲儿,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有讲究。
四、当导演也敢闯新路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于荣光回到内地,开始尝试当导演。拍《钱王》时,他一头扎进历史资料里;拍《木府风云》,跑去云南实地取景;为了拍《院士生活》,直接住在研究所,跟着科研人员同吃同住。拍《舞乐传奇》更绝,带着团队重走南方丝绸之路,就为了把古代的故事拍得原汁原味。
当然,他也有 “翻车” 的时候。拍《斗破苍穹》改编剧,不少观众觉得和原著不一样,争议挺大。但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说,他敢把京剧里那种写意的表现手法,用到武侠剧的武打设计里,像《天龙八部》里虚实结合的打斗场面,虽然有人不买账,可这创新的路子,给后来拍武侠片的人打开了思路。
五、六十多岁还在打戏一线
现在于荣光都 66 岁了,每天雷打不动,早晨起来先练俩小时武术、打打太极。在《庆余年》里演肖恩,那些高难度打戏,他愣是自己上阵,不用替身。他常说,自己能有今天,全靠小时候在戏班里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的苦功夫,还有对李连杰这些前辈的敬畏:“人家那才是真功夫,跟他们过招,接三招都不容易。”
从戏台到银幕,从演员到导演,于荣光用了四十年,证明了 “中国功夫” 不只是打打杀杀。他把传统戏曲里的门道,变成了电影里的新花样,在创新和传承之间找到了平衡。他的故事,就像一本活教材,告诉后来人:只要肯下功夫、敢闯新路,就能在艺术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精彩。
来源:喝水不用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