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同一家媒体在同一天将小S捧为"孝女典范",却用"叫床声太大"这种低俗标题攻击马筱梅时,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围剿。更讽刺的是,这场闹剧的套路,早被资深娱记葛斯齐一眼看穿。
当同一家媒体在同一天将小S捧为"孝女典范",却用"叫床声太大"这种低俗标题攻击马筱梅时,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围剿。更讽刺的是,这场闹剧的套路,早被资深娱记葛斯齐一眼看穿。
一、双标报道背后的政治算计
2025年4月,台媒突然集体发力:一边大肆渲染小S搬回S妈住所的"孝心",一边翻出马筱梅前夫三年前的旧怨,用露骨标题博眼球。这种反差强烈的操作,暴露了某些媒体的真实立场——毕竟小S曾被拍到在姐姐大S葬礼期间与友人狂欢,而马筱梅却默默带着继子女做心理疏导。
葛斯齐在直播中揭底:这些媒体与大S家族有着多年利益往来,其主编更被扒出曾参与"绿营"媒体研修班。类似手法在2018年就出现过,当时某陆配艺人结婚前夕,台媒突然炒作其"台独言论",事后证明是移花接木的录音剪辑。
二、时间线里的猫腻
马筱梅前夫郑某的爆料时机堪称教科书级的"精准打击":
2024年5月领证时轻描淡写提过,却无人问津
2025年1月汪小菲胜诉拿到子女监护权后开始发酵
2025年4月婚礼筹备关键期突然爆发
网友"真相探测器"对比发现:郑某晒出的所谓"物业记录"中,关键日期恰逢马筱梅在台北陪孩子考试,有学校监控为证。更蹊跷的是,爆料媒体从未追问郑某为何保留多年"证据",却在离婚三年后突然"正义感爆棚"。
三、被操纵的舆论战场
在这场舆论战中,两类人群形成鲜明对比:
小S只需搬次家就被赞"孝感动天",尽管S妈此前发文抱怨女儿数月不露面
马筱梅连续一年接送继女上学、亲手做生日蛋糕,却被骂"作秀"
葛斯齐犀利指出:"如果真心要监督公众人物,为什么从不报道大S用汪小菲信用卡买再婚首饰?为什么对某艺人吸毒选择性失明?"这种双标让人想起2022年某大陆女星嫁到台湾后,台媒对其婚前恋情的恶意解读。
四、沉默才是最响亮的反击
面对汹汹舆情,汪小菲夫妇选择继续筹备四合院婚礼,用行动粉碎谣言。而曾经力挺大S的葛斯齐,如今公开为马筱梅发声,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得道多助"的古训。截至发稿,最初爆料的媒体已悄悄删除部分不实报道,郑某的社交账号更是设置成私密状态。
这场闹剧最值得深思的,不是八卦真伪,而是我们为何总被轻易带偏节奏?当媒体用"孝顺"包装争议艺人,用"放荡"污名化陆配家庭时,是否也该有人问问:那些真正照顾瘫痪父母十几年的普通人,什么时候能登上头条?某些人越是急不可耐地贴标签,越暴露其内心的恐惧与偏见。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