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残暴,从没见过这样的片

好看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03 00:44 4

摘要:一部纪录片,瞄准的是我们从来就听说,却少有人真正去深入了解的一项运动。

这绝对是今年以来,Sir看过的最“血腥”的一部电影。

镜头直逼一个血淋淋的明星。

悬疑片?动作片?恐怖片?

都不是。

他的对手,是一只愤怒的公牛。

孤寂午后

Tardes de soledad

一部纪录片,瞄准的是我们从来就听说,却少有人真正去深入了解的一项运动。

斗牛。

它摒弃了旁白、采访、或是其他的角色塑造。

全片只有一个主角,斗牛士安德烈斯。

同时,在两个小时的片长里,镜头只聚焦于三种地点和主角的三种姿态。

保姆车里、酒店内、斗牛场上。

也就是斗牛前后,与斗牛时。

其他的一切都被摒弃和简化。

那么就来看看,一个斗牛士,所拥有的三种姿态。

01

首先,是优雅。

太优雅了。

斗牛士安德烈斯·罗卡·雷伊,当今最好也最受欢迎的斗牛士之一。

他的斗牛表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凭什么?

凭他的自信。

一般的斗牛士不喜欢在宽大的斗兽场中央进行斗牛。

因为公牛会失去方向感,他们受伤时,救援也会来得更慢。

但安德烈斯不同,他热爱在场地中央进行,这也为他博得了巨大的声誉。

也凭他的技艺。

安德烈斯是技巧最娴熟的几个斗牛士之一,能够轻巧又精准地将剑送入牛的身体。

是的,不同于很多初次接触斗牛的人的想象。

一场斗牛,其实是一场漫长的秀。

既有组团,也有单挑。

在经历了多位助手的挑逗、长矛穿刺、花镖放血后,公牛已经鲜血淋漓,这时才由斗牛士出场,完成最后的“处刑”。

看起来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对么?

其实并不。

因为这些用于斗牛的公牛,大多都是特意育种的。

它们脾性暴烈,对刺激和受创极为敏感,也是极少数受伤后变得更加固执的动物。

一个有趣的点。

当安德烈斯与他的助手们谈论一头牛“是不是好牛”的时候。

他们的意思是,这头牛是否足够凶猛,动作是否灵活。

换言之——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将斗牛士置于死地。

一头牛越“好”,就能让他的表演越精彩,也越容易博取更大的名声和更高的荣誉。

然而,这也就是说,一头牛越“好”,斗牛士就越贴近受伤,甚至死亡。

一个“牛越好,牛就越坏”的悖论。

而安德烈斯,就需要在这种最危险的时刻,独自与它共舞。

于是,他身着华服,在公牛面前表现得从容不迫。

每次挑逗完公牛,都要摆出高傲的姿态向牛示威,也接受观众们的喝彩。

他必须让牛贴近自己,来制造紧张危险的时刻,又要在牛角顶来的一瞬间灵巧地闪过,继续保持主导。

主动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又向大家展示如何从容地化解危机。

当然,这种表演性的挑逗有着相当大的风险。

一旦操作不慎,公牛就会直冲上来,将他顶翻在地。

在片中,安德烈斯就出现过两次失败。

第一次,他被挑翻。

而第二次,他更是直接被公牛钉在了围栏边。

但,一旦他借助周围助手们的帮助,从牛蹄下逃出,他就立刻又恢复了那种高傲的样子。

即便血迹斑斑,带着牛角顶出的伤口。

也要重振旗鼓,继续引诱和戏耍,最后瞅准时机,一剑将牛终结。

这种优雅的暴力,正是安德烈斯在他的一天中,一次次传递的。

安德烈斯必须保持冷静。

因为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搏斗中,真正面临这一切的,只有他自己。

就像导演阿尔伯特·塞拉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

一个伟大的斗牛士终其一生,也可能只有几次称得上伟大卓越的时刻。

而斗牛士们,需要牺牲,押上一切来追求这片刻的优雅。

哪怕代价是生命。

02

在接受全场喝彩的同时,是聚光灯下的孤独。

无论场上场下,安德烈斯都是绝对的明星,享受着无数追捧,甚至有粉丝追到他的车前,只为了给他一个圣母像,为他带来好运。

但不止于此。

《孤寂午后》揭示了安德烈斯的困境。

你可能会问,片子里安德烈斯享受着极好的待遇。

出行时随时都有助手团跟着。

斗牛时观众为他喝彩。

完赛后还能一直享受全方位无死角的夸赞。

他孤独在哪儿?

答案是,踏上斗牛场的每一分钟。

当镜头紧紧跟随着安德烈斯和牛争斗的时候。

当安德烈斯的神情变得愤怒而自恋。

斗牛不再是一个神圣的,狂热的,有着古老艺术意味的运动。

而是一场充满了粗粝和残酷的肉搏战。

在这个时候,一切外界的支持都是干扰。

铺天盖地的欢呼、助手团的建议,都被安德烈斯摒除在耳外。

他所聚焦的,只是与牛搏斗本身。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只有对垒二者才能分享的孤独。

观众们根本无法加入这种极度绷紧的张力之中。

无论是现场的他们,还是银幕外的我们,都只能观赏,而非分享。

即使当一天的表演结束,安德烈斯回到车里,卸下华丽的服装。

他的神情,也依然是有些失神的。

仿佛没有从场上的搏斗中回过神来。

对于粉丝们的致意,或是助手的复盘,也只是简单地回答或直接无视。

身边人们的赞誉,恰好加重了这种孤独感。

他们对安德烈斯的崇拜,尊敬和敬佩始终围绕。

而安德烈斯本人却并没有对此做什么表示。

他早已习以为常。

纪录片的最后一幕则更为动人。

完成了最后一场斗牛的安德烈斯沿着走道离开斗兽场。

观众们向他致意,而他不为所动。

塞拉在这里第一次用了俯拍的机位,看着他沉默地离去。

对于场内的观众们来说,这可能是他们观赏过的斗牛中最精彩的一场。

而对于安德烈斯来说,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荣耀。

下一个斗牛季,他依然要回到斗兽场来,继续这种重复性的狂热。

无人可以分担。

03

最后一种姿态,也是片中唯一不会发生在斗牛场上的。

是脆弱。

斗牛士当然也是人,即使他们在场上再有神性,他们也终究会受伤。

而且,大多数的斗牛士,没有主动退役这一说,他们会一直斗下去,直到身体不再能支撑。

因此,当镜头对准了在酒店更衣的安德烈斯时,不难发现一个和场上完全不同的他。

在场上,他是最耀眼的斗牛之星。

是“最有种的男人”和“顶尖的西格玛男人”。

但在更衣时,他呈现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气质。

脆弱,不安,紧张又焦虑。

所以,安德烈斯和他的团队显得有些迷信。

他会在上场前向圣母祈祷,再在上场前严格地做一些重复性的行为,只为了祈求好运。

当他的助手团看到另一个斗牛士被牛冲撞而受伤的录像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不要让安德烈斯知道”。

多讽刺,又多合理。

在场上,安德烈斯的卖点就是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傲慢。

在准备时,助手们漫天飞舞的马屁也着重在他如何展现了自己的男子气概。

但一旦脱离这个环境,当安德烈斯短暂地从完全的“斗牛明星”的身份中脱离片刻,他依然会感到茫然和一丝恐惧。

而当他在每一次上场前,一丝不苟地依次换上斗牛用的华服时,他的眼神,也逐渐从茫然。

到坚定。

斗牛士的身份,仿佛既是一重认可,也是一重枷锁。

它带给安德烈斯荣耀,金钱,追捧。

却也剥夺了他表达害怕,疲惫与错愕的途径。

当他进入到“斗牛士”的这个角色里,他就是高度雄性化的代表,是艺术与胆量的化身,他应当把生命看得轻如鸿毛,因为观众就是来看这个的,他“不能辜负观众的期望”。

他的一次次拼斗,既是在构建对自己的认可,也是在取悦观众。

终究,这是一场由观众们付钱,欣赏他做死亡表演的秀。

他既是舞台上唯一的男主角,也是被人衡量的一份商品。

当他质问同伴,为什么给他安排某只公牛时,同伴只能含糊地回答:

“一般都是这么安排的。”

而他也只能接受。

归根结底,斗牛士安德烈斯,向观众们贩卖的是什么?

是一种想象,对“男子汉”的想象,对傲慢的想象,对“做着死亡游戏却每次都能获胜”的传奇的想象。

他的确是一个技艺精湛,勇敢无畏的斗牛士。

但与此同时,这些带给他赞誉和支持的看客们,也有意无意地把他彻底架在了高位。

他必须勇敢,必须胜利,必须竭尽全力,豁出安全去达成那优雅而暴力的姿态。

因此,也有人说,这是一场呈现给观众们的人兽之间的雄竞。

区别只在于,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必定死亡的是哪一方。

只有公牛仍然一无所知。

04

最后,Sir想说一些发生在现实中的相关故事。

斗牛这项运动,由于它在道德伦理方面的极大争议,已经在西班牙的多地被逐渐禁止。

例如,在加泰罗尼亚地区,从2012年起,斗牛就开始被逐渐取缔。

随着动物保护的思潮越来越盛行,斗牛这项从来就争议不断的运动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早在近百年前,作家海明威就下过论断。

斗牛并不是公牛与人之间的平等竞赛,也没有要达到平等竞赛的企图。确切地说,斗牛是一场悲剧,是公牛的死;这场或演得好或演得差的悲剧。

而这,也正是观看了《孤寂午后》的大部分观众,在回顾影片时,最难以接受的一点。

纪录片单纯地由十四场斗牛组合剪辑而成,没有更多的评述。

它从头至尾没有去试图给出一个价值判断,即斗牛道德与否。

相反,它不断地将斗牛的血腥重复地呈现给观众。

上一秒,还是公牛轰然倒下。

下一秒,就是安德烈斯趾高气扬地宣告胜利,享受欢呼。

是导演在成心恶心观众?

并不是。

从头到尾,塞拉都只是沉默地拍摄和剪辑,从未试图去省略与斗牛有关的任何内容。

那么,《孤寂午后》花了两个小时,只为了讲述牛被杀死是多么残忍,或是斗牛士展现的勇气是多么高贵吗?

也不全是。

它在给斗牛这项运动祛魅。

所以,你能看到安德烈斯的炫耀。

也能看到公牛喘着粗气还要冲锋。

在短时间内看过了那么多场重复桥段的斗牛后,不少人都会感觉到疲倦和难以忍受。

斗牛士和观众们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失去呼吸的公牛,形成了一种反差。

这恰恰是塞拉在中立拍摄中所传递的信息和真实。

人们通过观赏悲剧的杀戮来汲取勇气和征服感。

这场运动从来不是高尚的,神性的,伟大的。

剥去人们在漫长历史以来给斗牛添加的种种价值外衣。

最后留在观众们眼前的。

是一场赤裸而血腥,鲁莽而不公的角斗。

斗牛因斗兽场而死。

斗牛士为斗兽场而活。

是谁推动了这些的产生,壮大和延续?

是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摩卡夫卡布奇诺

来源:毒舌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