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来也很容易理解,且不说港片现在的状况了,我们就看这些得奖的演员,都不是内地大众熟悉的名字。
前些天金像奖颁奖,很多人对此的印象,往往只有四个字——
关我啥事。
说起来也很容易理解,且不说港片现在的状况了,我们就看这些得奖的演员,都不是内地大众熟悉的名字。
也难怪,内地观众会有一种隔阂感。
所以,我们熟悉的那些演员,那些陪着好几代人长大的港星,到底都去哪了?
嗯,其实正在内娱扎堆——
吴镇宇、尔冬升、曾志伟在无限超越,叶童、邓萃雯在乘风破浪。
最近一波新剧来袭,也炸出了不少熟人老面孔,姜大卫、任达华、胡杏儿……
两相比较下来,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
多年来被唱衰“水土不服”的港星,似乎终于摆脱了港娱的失落,在内地市场枯木逢春。
可惜的是,当Sir重新盘完港星北上史,发现这不过是一场虚妄的迷梦。
所谓全面开花。
实际上,却是困兽犹斗。
01
“割裂”。
这是港星北上现状给Sir最直观的感觉。
怎么说?
看起来,港星在内娱混得风生水起,出没于种种综艺节目中。
选秀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乘风破浪的姐姐》涌现港星面孔,几乎内地活跃的港星都上过这俩节目。
叶童、邓萃雯、蔡少芬、陈小春、林峯、吴卓羲、胡杏儿、钟欣潼、薛凯琪……都是老港迷熟悉的名字。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专为港星定制的综艺。
音乐综艺,有《声生不息》,唱粤语歌忆当年情,谭咏麟、李克勤、杨千嬅、古巨基、容祖儿、卫兰等香港歌手轮番登场。
生活综艺,有《请吃饭的姐姐》,主场全员港姐,蔡少芬、朱茵、洪欣、陈法蓉凑一块吃饭聊天交友。
美食综艺,有《大湾仔的夜》,志在推广粤港地区的人间烟火气,“大湾区哥哥”操着蹩脚的普通话烧厨房。
演技综艺,有光看名字就“港味十足”的《无限超越班》,源自香港的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
吴镇宇、尔冬升、惠英红、赵雅芝、邓萃雯、车保罗、张可颐等老戏骨指点新一代年轻演员去磨练、提升演技。
挂着港星的综艺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但,仔细瞧,港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都极其单一——
卖情怀,回忆杀。
就如去年《声生不息·大湾区季》最出圈的片段。
港乐的时光列车驶过。
谭咏麟翻唱了张国荣的《风继续吹》和陈百强的《一生何求》。
陈慧娴唱完代表作《千千阙歌》,便接着唱梅艳芳的《夕阳之歌》。
这一幕,让人宛如穿越时光回到港乐的黄金时期,勾起无数观众的香港记忆。
像Sir这样的老港迷,自然看得泪眼湿湿。
但依然忍不住泼一盆凉水——
卖完情怀后,港星还剩什么?
大多如《声生不息·大湾区季》的后续一样,反响平平,少人问津。
现在已经是2025年了,还在聊情怀,可是这情怀还能维持多久。
港星已经成了过去时。
尤其是这些年接二连三地大规模怀旧之后,港星这个词,也就逐渐失去了情怀的效力,那些综艺,也大部分在内娱市场遇冷了。
看的人越来越少。
《声生不息》,2022年的《港乐季》,豆瓣有3万多人打出7.3分;到了去年的《大湾区季》,仅有6000多人打出7.1分。
底下的不少评论声,已经抗拒情怀牌。
看得懂的人也越来越少。
走“黑红也是红”路线的《无限超越班》。
在第一季的时候,还能让大众重新见到一名“金牌绿叶”车保罗。
当时,大众通过车保罗,重新关注到香港艺人的敬业精神与生存困境。
但到了第二季呢?
频频抢戏的,已经变成向佐的鼻孔、朱梓骁的鸡爪、纪凌尘的大海,以及吴镇宇的毒舌。
第三季,显然也想走走情怀牌。
节目组邀请来了TVB“视帝”王浩信,还给他掏出TVB奖杯的动作一个特写镜头。
傅首尔看到后,热情洋溢地追忆往事:我以前老爱看TVB了!
无论是王浩信的奖杯,还是傅首尔的捧场,都想唤起观众对港星港片的情感。
但这一招,完全不好使了。
傅首尔对面的年轻演员,面露困惑,完全接不上茬,空气中仿佛乌鸦飞过。
他似乎并不知道,他所参与的《无限超越班》,与TVB有着密切的关联。
可以想象。
如果以港星为噱头的综艺,都是在炒冷饭、杀回忆,这一幕的尴尬,将会在未来一次次重演。
可港星就此“消失”了吗?
好像又没有。
正当Sir以为港星与内娱共沉沦,心甘情愿地沦为综艺快消品时。
北上港星的另一股势头起来了——
回到作品中,回到剧组中。
《蛮好的人生》中的胡杏儿,《悬镜》中的任达华,《黄雀》中的姜大卫。
看到有观众关注他们饰演的角色,Sir当然替他们高兴。
然而,这或许,也并非是港星的另一个春天。
02
“我演过烂片,但没有演过烂角色。”
吴镇宇的这句自白,能成为大多北上港星的演技注脚。
胡杏儿,在《蛮好的人生》中与孙俪演对手戏。
她驾驭得了光鲜亮丽的一面。
短发、红唇、细高跟,内娱批发式的女霸总三件套,在她身上平添出一份精英感。
她也不怵素颜出镜尽显狼狈。
大早上被原配找上门来羞辱,胡杏儿饰演的小三粉黛不施,只披了一件围巾,完全一副刚醒就冲出来的样子。
尴尬、着急、气急败坏、强撑体面……多种情绪的传递,仿佛呼吸一样自然。
任达华,在新剧《悬镜》中饰演一枚尽职尽责的老刑警。
一个平平无奇的人物设定,但任达华的表演依然处处见功夫。
比如说,怎么表现“老”呢?
70岁的任达华,不是依赖一眼可见的岁月痕迹,而是通过合适妥帖的微表情。
一出场,他受托找资料。
眯眼、凑近、松开皱起的眉头……
一连串的面部小动作,活灵活现老年人的工作常态:
老花眼,看不清哇!
姜大卫,《黄雀》中的男N号广叔,西装头,戴眼睛,文质彬彬。
表面上,人畜无害的笑眯眯理发老伯。
实际上,掌握盗贼江湖话事权的大佬。
扮猪的老狐狸,最难演的,便是中间值。
而姜大卫,一开始便用一个笑容告诉观众:我可不一般哦~
脸上在笑,咬紧的牙关却透露出狠,藏在眼镜后的目光令人生寒。
但,对港星能否凭借作品与表演在内地完全翻红,重新吸引大众的关注。
Sir目前打个问号。
为什么?或许,用过往港星的翻红案例,更能说明Sir的担忧。
在北上的港星中,虽然不少人折戟沉沙,但有三个演员给内地观众带来过惊喜——
蔡少芬、陈伟霆和佘诗曼。
如今回过头来看,能让他们在内娱站稳脚跟的。
一个是正赶上了行业的风口,有好作品傍身。
蔡少芬的《甄嬛传》(2012),陈伟霆的《古剑奇谭》(2014),至今依然是宫斗剧与仙侠剧的标杆之一。
另一个是踩着内娱的演技上位,靠实力征服观众。
佘诗曼在《延禧攻略》中,从小白兔变成大灰狼的过程,不靠妆容,而靠演技完成黑化。
让内娱观众大受震撼:
这就是TVB出来的人,这就是香港的演员啊。
当时的内娱,已经被流量演员的演技摧残多年,差点忘记了演技是怎么回事。
前年的《新闻女王》,佘诗曼、高海宁等港星同样也让内娱大开眼界。
可问题是,火了之后呢?
你还记得佘诗曼、高海宁这波刚翻红的港星,去年播出了什么影视作品吗?
恐怕也会大脑一片空白。
原因也很简单。
不同于内娱演员大火之后,飞升一线顶流,甚至还会有人做数据、控评论、撕番位、撕资源、买热搜。
香港演员大火之后,往往只能是“三天可见”,对演员以及相关角色的讨论,随着剧播的结束,也就如水滴汇入大海般无影无形。
当港星试图以业务能力破局,内地市场已经迭代至“流量+IP+数据”的模式,演技反而成为了次要筹码。
或许,这也是为何总会有一堆演技为0的流量演员在荧幕乱窜,而实力演员成为了镶边配角。
当情怀牌无法挑逗起观众的兴致,当专业能力无法留住观众的青睐。
北上的港星,该何去何从?
03
一个说起来很悲哀,但又不得不承认的现象是——
如今港星想要维持一定的热度,只能迎合内地的游戏规则。
以往港星走红是靠什么?
除了那些极个别的天王巨星,大多数都是靠作品,以及作品里的角色。
但来内地之后,一方面因为这样的机会逐渐减少,角色本身给予的发挥空间往往相当有限。
另一方面,即便演得出彩,也很难有持续的讨论度。
他们只有另寻他路。
举例来说,吴镇宇。
对于吴镇宇来说,他所擅长且容易出彩的当然是表演。
去年《边水往事》里的猜叔就是一个证明。
剧集播出时,无数的观众大夸特夸吴镇宇的表演,认为其在剧里几乎是一种碾压式的存在,是这部剧的定心石。
可大多时候,很少有人在聊吴镇宇猜叔这个角色了,转向他另一个身份——
毒舌导师。
他辣评转型偶像拒接吻戏:
真的是太厉害了
你们这帮这一代的演员
我先看看我粉丝愿不愿意
怪不得我们还能存在了
用108种表情说话,直观呈现对内娱演技的无语。
他的点评与表现,被冠以“整顿内娱”的名义,在短视频平台切片式繁殖传播。
似乎相比于演技,人们更想看到他皱眉。
乐子,才是王道。
有着同样情况的不止是吴镇宇,还有惠英红、曾志伟等常在演综出现的老港星。
他们也有演技。
就像惠英红,刚刚还拿了华表奖的影后。
但人们对此并不太关心。
反而,只是乐于看到他们快言快语,观众们拍手叫好,大呼过瘾:终于有人当“嘴替”,对内娱贴脸开大。
内娱魔幻至此。
当然,这些话也确实扯下了不少内娱的“遮羞布”,更不否认,老前辈有过传递经验的初心。
可演技综艺渐渐变成了乐子综艺——
演员在花式出丑,导师在口吐莲花,大家都想红红火火。
一切都像在表演。
承认吧,这不是“整顿内娱”,这是“融入内娱”。
一方面,港星给内娱带去“口无遮拦”的新鲜活力,另一方面,他们也臣服于内娱的流量为王、话题至上的规则。
而观众呢?
与其说大家沉浸在“港星整顿内娱”的虚假幻想中,不如说,大家沉迷在这种“看似奋进实则摆烂乐子无穷尽”的快活中。
“有乐子看就好了,管他们那么多!”
所以怎么说呢?
当内娱的烂,成为了一种梗;港星的存在,成为替观众出气的筒时,此时的翻红,已经无关演技,而是情绪价值的极致博弈,谁能站在大众情绪的那头,谁就能赢得大众的拥护。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及一个特别的例子——
向佐。
最初,他是被嘲出圈的。
无论是《无限超越班》的用鼻孔演戏,还是在《门前宝地》的用食指表演,向佐的表演,都令人难评。
可观众嘲着嘲着,油然而生出种种创作欲。
结果,他居然走红了。
被动走红?
不不不,因为接下来,他开始主动下场,和大家互动、自嘲,拉近与大众的距离。
图源:博主@李蠕蠕
而网友,也立马觉得他形象可爱起来——
一点架子也没有的二代可太难得了,路转粉了。
是的,说起来可能对吴镇宇不够尊敬,可在某种程度上,吴镇宇与向佐,其实有着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处。
他们美其名曰为:娱乐大众。
可当一个演员,发挥自己的演技,却“仅三天可见”,而迎合大众的乐子心理,却能火遍全网,这到底是理所当然,还是一种悲哀?
长此以往,如果你是港星,你会选择好好演戏呢,还是造梗取乐?
哪种更有“性价比”,一目了然。
没错,这种状况,目前我们无法改变,当下的内娱,也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创作环境,一切都在情绪导向的路上狂奔。
似乎,“只能如此”。
只是对于Sir来说,还是有点唏嘘。
这些港星的北上闯荡。
从依靠角色与作品硬核翻红,到综艺时代成为情怀符号,再到当下的情绪迎合与抽象表演博流量。
他们努力适应着内娱的需求,不断调整好自己的姿态,以求“分一杯羹”。
可之后呢?
当他们逐渐模糊了自己,非但很难再回去了,甚至于,也很难再进一步。
他们被困在了一种抽象的需求中。
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呢?
当内娱风向再变。
他们是否还能及时抓住大众喜好,从头来过吗?
我对此,很是怀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桀骜不驯八宝粥
来源:广西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