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陈冠希大家都会想起当初Y照门的事情,只是时隔17年后,王晶再次提起了这件事情,他表示当初这件事情并非是场意外而是有人蓄意为之。
提起陈冠希大家都会想起当初Y照门的事情,只是时隔17年后,王晶再次提起了这件事情,他表示当初这件事情并非是场意外而是有人蓄意为之。
为此王晶提出了一个非常戳心的疑问,让人不禁开始怀疑,或许当年的事情真的另有隐情。
那么Y照门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王晶的疑惑又是什么呢?
2008年初,陈冠希与多位女星的私密照在网上疯传,整个华语娱乐圈为之震荡,起初,王晶也以为这是合成的照片,目的是恶意抹黑陈冠希。
可当他亲眼看到照片,认出了与自己合作过、视如妹妹的阿娇时,除了震惊,更多的是难以置信,他后来坦言,自己虽算不上什么正人君子,可瞥见那些熟悉面孔的不堪画面,实在不忍再看。
在这之后事件迅速发酵,阿娇、张柏芝等至少七位女性牵涉其中,陈冠希一夜间成了过街老鼠。
很快,最初散布照片的嫌疑人落网,维修陈冠希电脑的技术员也因“不诚实取用计算机”罪名被判刑,这似乎成了标准答案,也符合大众对职业道德败坏的想象。
然而,王晶对此提出了一个挺“戳心”的疑问,他认为,普通电脑维修,技术员不太可能无缘无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系统底层翻找那些藏得严严实实的私密文件。
除非,维修工事先就知道电脑里有这些“猛料”,这个推论,指向了一种更让人不安的可能:信息是从内部泄露出去的。
那么,谁会泄露这么私密的东西呢?王晶大胆猜测,问题或许出在陈冠希自己身上,年轻人,气盛,也许在朋友聚会酒喝多了,为了炫耀或是一时不慎,说漏了嘴,甚至可能展示过。
当然,这只是王晶基于常理的推断,并没拿出实锤,但这番话,无疑又给这桩陈年旧案添了一层疑云,旁边的解斯童听后也是一脸惊讶。
但无论真相究竟如何,陈冠希都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2008年2月21日,他召开记者会,用英文郑重向所有受害者及其家人道歉,并宣布“无限期退出香港娱乐圈”。
他确实遵守了诺言,从此在香港主流演艺界销声匿迹,但这仅仅是开始,曾经被看作天之骄子的陈冠希,人生轨迹彻底转向,他的父亲陈泽民,一位在香港颇有影响力的商人,不久后宣告破产,那个富裕的家境也随之崩塌,陈冠希不仅事业清零,还要扛起家庭的经济重担。
朋友疏远,媒体更是围追堵截,“艳照门”三个字像影子一样跟着他。起初他还能勉强应对,但有些狗仔为了搞个大新闻,提问越来越刻薄,几次三番想要激怒陈冠希,然后再把他的失态放大报道。
甚至他还收到过装着子弹的恐吓信,信中放话要替天行道,这种压力,可想而知。
然而抛开这场风波不谈,陈冠希的演艺天赋是圈内公认的,王晶和他合作过三部电影,对他的评价相当高:外形抢眼,待人接物有礼貌,情商在线,听导演的话,没那么多臭毛病,合作很愉快。
不少导演也夸他悟性高,一点就透,还能加入自己的想法,表演常常带来惊喜,他出道就提名金像奖最佳新演员,首张专辑拿奖拿到手软,在那个“神仙打架”的年代,他的走红绝非只靠家世。
王晶言语间,流露出不少惋惜,他说,若没那档子事,陈冠希的成就远不止于此,或许真能成为下一代巨星。
可惜,生活没有如果。这场几乎毁掉他人生的风波,让他背了十几年的骂名,不过,近年来,舆论也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陈冠希固然有错,可他难道不也是隐私被恶意曝光的受害者?
那个泄露隐私的维修工,似乎没受到同等级别的道德谴责,而陈冠希第一时间站出来道歉担责,以彻底退出娱乐圈的方式“谢罪”,比起某些出事后仍想方设法复出的艺人,他的姿态至少是决绝的。
陈冠希的现状很多人以为陈冠希“死”在了2008年,但他自己说,“我没有放弃,也没有迷路”。
退出娱乐圈后,他把精力全投入到自己创办的潮牌CLOT上,这条路同样不好走。媒体依然紧盯不放,他做什么都可能被解读成“洗白”。
想做点公益,捐款会被质疑动机不纯,2016年,好不容易有导演找他客串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结果最后镜头也因为审查原因被删得一干二净。
但他还是扛了过来,或许是家庭给了他新的支撑,他和超模秦舒培结婚生女,社交媒体上常常分享温馨日常,在女儿眼里,爸爸依然是“大明星”。
面对无孔不入的狗仔,他干脆办了个艺术展,某种程度上把自己的生活“公开化”,用自己的方式夺回一点叙事权。
结合个人审美与商业头脑,他专注投身于自己的时尚事业,一步步将CLOT打造成在全球潮流界占据一席之地的品牌。这无疑算得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
如今再谈起2008年的事,陈冠希显得坦然多了,他说,大家可能觉得他那时完了,但他没放弃,一直在工作,相信自己,不断努力。他似乎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只是,公众的记忆似乎更偏爱那些戏剧化的丑闻,时至今日,提起陈冠希,许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恐怕还是那场风波。
王晶这次旧事重提,不管出发点是什么,客观上又一次揭开了相关人等可能不愿再碰触的伤疤。不少网友也吐槽,认为这是在消费他人的痛苦,即使赚了点流量,也未必光彩。
毕竟,事件中的几位当事人,早已各自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过度咀嚼过去的伤痛,恐怕难获真正的尊重,而关于陈冠希的评价,大概还会继续在“可惜的天才”和“劣迹的代表”之间摇摆,这本身,或许比任何确定的答案都更耐人寻味。
信源:
来源:青史难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