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电影金像奖走过43年,每一届最佳女主角的桂冠都承载着华语影坛的巅峰演技。若论传奇,张曼玉绝对是最闪亮的名字——5座影后奖杯(《不脱袜的人》《阮玲玉》《甜蜜蜜》《宋家皇朝》《花样年华》),至今无人能破。
香港电影金像奖走过43年,每一届最佳女主角的桂冠都承载着华语影坛的巅峰演技。若论传奇,张曼玉绝对是最闪亮的名字——5座影后奖杯(《不脱袜的人》《阮玲玉》《甜蜜蜜》《宋家皇朝》《花样年华》),至今无人能破。
但她的神话之外,金像奖舞台上还有太多值得回味的瞬间:16岁封后的林碧琪、
大陆首位获奖的斯琴高娃、三度折桂的惠英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影后背后的故事,以及一个争议:“演技封神是否必须靠奖杯加持?”
张曼玉的封神之路:从“花瓶”到“曼神”,1983年,19岁的张曼玉以港姐亚军出道时,没人想到她会成为华语影坛的演技标杆。早期作品里,她总被诟病“只会瞪眼嘟嘴”,直到遇到王家卫的《旺角卡门》(1988年),才开窍般蜕变为“有灵魂的演员”。
梅艳芳:仅凭《胭脂扣》拿过一次影后,但《男人四十》《半生缘》中的表现同样封神。评委曾坦言:“她太全能,反而让人忽略单项。”
萧芳芳:两度封后(《不是冤家不聚头》《女人四十》),但《方世玉》系列中的苗翠花、《虎度门》里的京剧名伶,随便一个角色都够拿奖。
巩俐:作为国际影后,她直到2007年才凭《满城尽带黄金甲》获奖,此前《霸王别姬》《活着》的落选被港媒称为“金像奖最大遗珠”。
吴君如:喜剧演员出身,直到《洪兴十三妹》才转型成功。她笑称:“大家觉得我只会搞笑,其实我哭起来也很凶的。”
周冬雨(《少年的你》)、春夏(《踏血寻梅》)等90后演员接连封后,但争议也随之而来。
曾美慧孜的大胆突破:在《三夫》中全裸出演智力障碍者,被赞“豁得出去”,但影片题材小众,影响力有限。
惠英红的“逆袭”或许更有启示:从打女到文艺片女王,60岁仍能凭《幸运是我》三度封后。她说:“演员的生命力在于敢打破自己。”
回看43届金像奖,张曼玉的5座奖杯是实力的证明,但未获奖的经典表演同样值得铭记。当流量时代越来越多人追逐“镀金”时,或许我们该问:真正的演技,究竟是为了拿奖,还是为了留在观众心里?
来源:一只鼻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