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到传统艺术圈,顶流必须德配位,这次陈丽君要沉淀沉淀了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5-05 22:19 2

摘要:这个德不仅仅是德行更是内涵、素养、文化,对一些人流量的堆积或许是巧合是意外是天赐,但是一旦获得了这些流量无论你曾经是谁都一定要做好丰富自己的准备,否则就一定会吃到其中的苦,甚至会被翻手打落云间。

文/景然

无知可以发生在籍籍无名的人身上,但是没有人会允许一个声名鹊起的名人被称作“文盲”。

“绝望的文盲”这五个字是央视对影视圈某些流量艺人的严肃批评,它告诉了所有人一个道理,就是欲承皇冠必受其重。

无论因为因缘巧合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一旦乘风而且从籍籍无名到了人人可知,那么就一定得德需配位。

这个德不仅仅是德行更是内涵、素养、文化,对一些人流量的堆积或许是巧合是意外是天赐,但是一旦获得了这些流量无论你曾经是谁都一定要做好丰富自己的准备,否则就一定会吃到其中的苦,甚至会被翻手打落云间。

在娱乐影视圈我们已经见证过太多的流量陨落,而传统文化艺术圈其实同样如此,本文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位年纪轻轻就因为某些巧合出圈的顶流传统文化艺人。

陈丽君,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当家小生,2023年凭借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中“贾廷”一角一夜爆红,成为越剧界现象级人物。

在片段传播中她那亦正亦邪的气质、精湛的武打动作和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现,可以说不仅仅吸引了传统戏曲观众,更是让大量年轻人走进剧场,这一下算是为越剧注入新活力,这点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恐怕也绝不在那些老师傅的预料之中,他们也没想过原来越剧传播出去只需要一个帅气的女徒弟就足以。

自此之后,陈丽君主演的《何文秀》《梁祝》等剧一票难求,甚至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也使得这位斩男又斩女的帅气女小生成为传统文化破圈的标志性人物。

而在2025年初首演的原创越剧《我的大观园》中,陈丽君挑战贾宝玉一角,再次引发了很大热议,当然称赞的言语居多。

剧作以老年宝玉视角回望大观园青春岁月,融合电影语言与越剧传统,被《人民文学》收录,成为越剧创新的代表作。

对于陈的表演,编剧罗怀臻评价其表演“松弛自然,禁得起细节放大”,认为她通过现代审美重塑了宝玉形象,而已经是越剧顶流的陈丽君更是被喜爱她的观众称为“从书中走出来的贾宝玉”。

然而正所谓人红是非多,亦或者就像我们前文所说一个人位置高了就必须得修“德”了。

2025年5月,陈丽君在接受央视《文化十分》采访时,脱口而出将贾宝玉称为“长子长孙”“大观园的希望”,这两句话瞬间引爆了舆论,引发争议无数。

红学专家苗怀明指出,《红楼梦》中长子长孙应为宁国府贾珍,荣国府长房长孙为贾琏,贾宝玉仅是贾政次子,其兄长贾珠早逝,但宗法地位不可逾越,可以说这一基础性错误暴露了陈丽君对原著理解的偏差,更触动了大众对经典文本的集体敏感。

而大众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正反两方面:

1. 反对者,就是这是“绝望的文盲”现象,是践踏经典认知的底线:

这一部份人认为作为饰演贾宝玉的演员,陈丽君被期待具备角色基本背景知识,而且陈丽君也多次称自己熟读原著,因此有网友开始质疑其“是否真正阅读原著”,认为“宝二爷”称谓已是常识性符号,错误解读可能误导年轻观众。

2. 粉丝支持者,他们认为这是艺术与学术的张力:

部分支持者认为,陈丽君可能试图以“长子长孙”隐喻宝玉在家族中的精神地位,或表达其在剧中承担的责任,比如张一南博士就推测其意图或为“宝玉实际承担长房长子责任”,可是这一解读仍缺乏文本依据。

其实这两派的争议就是当下所有饭圈化争议的经典缩影,如果陈丽君还是那个寻常卖卖票的小越剧演员,她说这话根本不会起任何浪花。

首先哪怕有常识性错误也不影响她继续演出,毕竟没粉丝也不会带来其他人认知性错误,而且恐怕她的错误被指出后也很快就能得到纠正,可是一旦人红了火了有了粉丝就不一样了。

影响力太大了,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个小人物说话没人挑理因为没人注意,说错话也不会影响别人。

可是一个角儿一言一行就必须要严谨了,因为一旦说错话就是一场战争,纠错方和维护方会大打出手,那个时候就不仅仅是认知会带歪甚至会让粉丝为了维护偶像主动扭曲事实或者硬性解释,这就是饭圈的典型效应,偶像绝不会错,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了,现在在陈丽君身上又再一次见到。

于是大战一发不可收拾,粉丝以“口误”“多元解读”辩护,批评者则强调“基础素养缺失”,双方陷入非黑即白的对立。

对于这般情况凤凰网评论呼吁建立“良性互动的舆论场域”,既指出错误,也避免全盘否定,然而这就是饭圈化的真实镜像,想要靠流量传播就是要面对这些,过去娱乐圈司空见惯到了所谓传统文化圈一样如此,这种破圈是撕裂的,是一种流量驱动的破圈需求与学术严谨性上的难以调和。

而因为作品恰好有着浓郁的文化做底,再加上公众对经典的“碎片化认知”则加剧了这种理解鸿沟。

其实不单单陈丽君的“口误”是争议,本身从《我的大观园》来说这剧就是一种创新尝试:

这部作品通过电影化舞台、老年视角重构青春叙事,对于作品是有不小改动的,比如出现了“宝玉同时牵黛玉宝钗之手”的改编,而这种创作自由与经典原教旨主义的冲突更是存在的,这本质上就是艺术再创造与历史真实性的博弈。

对于这样的情况编剧罗怀臻强调“艺术需随时代更新迭代”,认为陈丽君版宝玉符合当下审美,但是旷日持久的争议则显示,观众对经典框架的突破存在容忍阈值。

陈丽君作为传统文化传播者,如今更是顶流,她的言论可以说已经被赋予了符号化意义,在她已经被捧到一个高度的当下,这个争议则是折射出社会对公众人物的双重期待:

既希望她们通过创新吸引新受众,又需要她们能够恪守经典内核,对于文化素养更是要有很大的内秀力,苗怀明就指出,“文艺工作者应倡导读经典”,小错误虽不必穷追猛打,但是需要警惕快餐式文化消费对经典解构的风险。

而陈丽君其实在此前的采访中,就曾简单的将宝玉思想概括为“现代性”的某些人特征,可是却忽略了其传统意义中的软弱与逃避,那会其实就已经显露出她简化角色的倾向。

所以从陈入手来看整个创新,就是任何经典要改编都需以深入研读为前提,比如如《我的大观园》选取元妃省亲、宝钗扑蝶等经典桥段,可以通过老年视角赋予新意,来获得新时代观众的认可。

但是演员对角色身份的误读,则是暴露了创作团队文化储备的不足,任何艺术作品想要做好要切记,创新不应沦为“为改而改”,而是需建立在对原著精神内核的把握之上结合新意。

简单来说陈丽君的走红是因为传统艺术需要“明星效应”吸引关注,但是对她而言流量的红利也带来更高要求,所以无论谁也好与其急于塑造顶流的“文化偶像”,不如坦诚自身局限,丰富自己一步步往上走。

其实学历也好或者本身文化底子也好都不是借口,比如郭德纲郭麒麟学历都不高,虽然老郭性格也有些不讨喜,但是当他们展现出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时,则没有人不会不尊重,所以陈丽君需要学习这些沉淀自己。

总之对于陈丽君的争议,本质上是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阵痛,她的成功与失误,映射出的是越剧乃至传统艺术在当代靠近娱乐圈的一种生存逻辑:

他们既要想办法借力流量破圈,又得需要其坚守文化根脉;因此既需要演员以个人魅力吸引观众,更需要其以专业素养赢得尊重,只有德配位才能更长久的发展下去。

正如《我的大观园》试图通过贾宝玉的成长叙事连接古今,传统文化的传承亦需在守正创新中,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最佳分寸,唯有如此,经典才能真正“活”在当下,而非沦为快餐式消费的符号。

来源:景然观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