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伟强:《水饺皇后》揉进半生香港记忆

好看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06 20:01 3

摘要:导演刘伟强新作《水饺皇后》,持续领跑今年五一档。电影镜头下,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串联起了一位平凡的单身妈妈缔造出的高光人生。

导演刘伟强新作《水饺皇后》,持续领跑今年五一档。电影镜头下,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串联起了一位平凡的单身妈妈缔造出的高光人生。

以《无间道》《古惑仔》闻名的刘伟强,近年鲜有镜头对准故乡香港。当《水饺皇后》放映厅,许冠杰的《半斤八两》伴随着铜锣湾街头的叫卖声响起时,恍然惊觉,这位惯用枪火描摹江湖的硬核导演已温柔转身,将半生记忆,揉进了旧时香港的烟火人情,包裹着时代记忆,也包裹着关于母亲的私人回忆。

刘伟强说,《水饺皇后》记录的是普通人在这片热土奋斗打拼的时代缩影,但同时,这部电影也是一封写给妈妈的情书。

导演刘伟强

01

“传奇”臧姑娘

15岁时,刘伟强全家从郊区搬到香港岛的铜锣湾。

从他家走路十多分钟就是码头。70年代的码头上,人来人往,卖小吃的小贩成群结队,热闹非凡。刘伟强常常跑到码头买吃食。

臧姑娘水饺是码头上人气鼎旺的摊位,她为人热情,做的水饺好吃,要排长队才买得到。她一个青岛姑娘,带着两个女儿,只身来到香港,无依无靠,她没有退缩,反而靠双手,把一个水饺摊做到上市公司,闯出了一片天。臧姑娘的故事,全香港人都知道。

两年前,刘伟强听说华人影业要开发一部关于臧姑娘的电影,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我想拍这个故事”。当时很多人以为他在开玩笑,“刘伟强,你别玩啊,你可是拍《建军大业》《中国机长》的。”刘伟强却说,“我不只会拍‘砰砰砰’,我真的想拍臧姑娘的故事。”

02

马丽不必讲方言

找马丽出演臧姑娘,邀约过程十分顺利。

马丽第二次与刘伟强碰面时,原本是来谈剧本的。刘伟强却合上剧本,往桌上一拍:“先不要谈剧本。这部戏,拍不拍?”马丽爽快地抓起剧本:“拍!”

很多人提出过质疑——顶着“喜剧女王”的标签的马丽,能否撑起一部正剧?

刘伟强的回答带着港式直率:“我看过她在《独行月球》演的女高管,够劲!”

事实上,刘伟强很早就看到了马丽身上臧姑娘的影子:“她是单亲家庭长大,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经历,与臧姑娘共鸣。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她跟臧姑娘一样的骨气和韧劲。”

刘伟强说,最像的是马丽当时的状态,她整个人都投入进了角色,她就是臧姑娘。

臧姑娘的原型是青岛人,有人提议,让马丽在电影中讲方言,刘伟强摇头:“当年铜锣湾的街头,潮州话、上海话、山东话和粤语混在一起,才是真正的香港。”

03

拿刀的母亲原型是“我”的妈妈

电影里有两场戏,让刘伟强几度落泪。

一场发生在码头。面对前来收保护费的大B哥,臧姑娘挥起菜刀,护在两个女儿面前。大B哥脱口而出“真像我老母。”画面映出的,是他妈妈早年对抗拆迁队的一幕。

这一幕正是刘伟强的真实经历,他的妈妈就是那个拿刀对抗拆迁队的原型。

20世纪70年代,居住在香港元朗农村的刘家某日遭拆迁队突袭,刘伟强说,母亲举着菜刀挡在门前,大声喊道“这是我的家,你们敢过来我就和你拼命!”母亲的背后,是六个瑟瑟发抖的儿女。

当监视器屏幕上,马丽为保护女儿们,挥刀指向黑道大哥时,监视器后的刘伟强落泪了,刘伟强坦言,拍摄现场,马丽倔强的背影与记忆中的母亲重叠。母亲去年以90岁的高龄离世,电影剪辑时,刘伟强找出小时候和妈妈的全家福合影,悄悄放进了电影。

“电影里,我投射了很多对妈妈的感情。这是我写给妈妈的一封情书,”刘伟强说。

私人情感的投射,让电影充满粗粝的真实感。马丽亦是如此。

刘伟强记得,拍摄臧姑娘奔丧回家那场戏时,马丽的眼泪是“喷涌而出”的,开拍前,马丽已经“哭得不得了了”。

那是一场重头戏,拍摄前,刘伟强让马丽先录电影里念信的旁白。

那是一封臧姑娘写给妈妈的信,电影中呈现的版本,是马丽改后的版本,她在信里增加了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人真的会有下辈子吗?如果有的话,我当妈,你当女儿,我来照顾你,这样你就没那么辛苦了。妈,我爱你!”

旁白录制过程中,马丽已经哭了起来。正式开拍时,有人提议,要不要用一些技巧克制表演?马丽不同意,“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是真实的,那种撕心裂肺是我想要的。”

电影路演时,刘伟强悄悄溜进观众席,再看这场戏时,他与母亲已天人两隔,心中泛起的情绪,与拍摄时早已两样。“如果现在再拍一遍那场戏,可能马丽还没哭,我就先哭了。”刘伟强说。

04

这些歌曲的版权,花了很多钱

电影《水饺皇后》承载了刘伟强的成长记忆,“电影中,臧姑娘一天打三份工,面对困境,自强不息,很努力地生活和工作。当时的香港,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在刘伟强看来,臧姑娘的创业史,映射出的是大时代下,无数普通人逆境自强、拼搏奋斗、守望相助的“狮子山精神”,也是中国人的精神。

臧姑娘人生逆袭的背后,少不了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好心人把她送上开往香港市区的船只,包租婆红姐在她经济拮据时宽限房租,糖水伯把她从人生绝境上拉了回来……

刘伟强说,这些都是七八十年代香港社会的真实写照,“那时,很多人离家外出打拼,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移居香港。大家都很穷,有些人会欺负人,但更多的是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我自己也是因为很多人帮忙,才能走到今天。与其说是香港人的传统,不如说这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传统。”

音乐成为打开时代记忆的另一把钥匙。电影中,一共九首流行金曲,贯穿了香港的七零至九零年代,刘伟强笑言,“这些歌曲,我们花了很多钱买版权。我把从前的经典放进电影,给现在的你们看”。

电影中,罗文的《家变》伴随臧姑娘穿越移民局走廊;许冠杰的《半斤八两》在臧姑娘摆摊时响起;华哥与臧姑娘分手时,音乐播放的是《Goodbye Girl》,华哥未曾开口,歌词已将华哥的心讲与了臧姑娘……

电影片尾是由李宇春重新演绎的励志歌曲《信》。交谈间,刘伟强哼唱起来,“命运是对手,永不低头。从来没抱怨半句,不去问理由。仍踏着前路走,青春走到白头。成功只有靠一双手。”当这首时代金曲响起时,银幕上滚动起臧姑娘的照片,句句歌词,仿佛臧姑娘逆风翻盘一生的真实写照。

刘伟强说,他要把这首歌送给当下的每一个努力的人,要对他们说,“是每一次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你。”

文 / 杜思梦

CONTACT US

来源:中国电影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