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3日,TVB总经理(节目内容营运)曾志伟回应老戏骨鲁振顺称收入大减,诉求得到公平对待。此前,在TVB内部会议上,67岁的鲁振顺喊话高层,“我也要交租和正常生活,全职洗碗都比我钱多”。
4月3日,TVB总经理(节目内容营运)曾志伟回应老戏骨鲁振顺称收入大减,诉求得到公平对待。此前,在TVB内部会议上,67岁的鲁振顺喊话高层,“我也要交租和正常生活,全职洗碗都比我钱多”。
鲁振顺说,希望公司能珍惜员工,“看到有时让年轻演员扮老人家,为何不找老人一辈去做呢”。鲁振顺透露,近日正与公司沟通续约,没打算离巢,“我今年67岁了,做生不如做熟”。
对此,曾志伟回应称,做艺人必定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能够保留多少旧人,其实TVB已经尽力做到最好。曾志伟称,其实没有一位艺人可以做到老,希望TVB能够陪着大家成长,到大家觉得需要离开,就离开。
香港演员的片酬低到离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句“全职洗碗都比我钱多”,还是让不少人破防了。
这不是卖惨,而是赤裸裸的现实——在TVB,一个资深演员的时薪可能只有32港元,而香港洗碗工的时薪普遍在40港元以上,超乎想象。
TVB的薪资体系一直是业内出了名的抠门。早年间,邵逸夫和方逸华这对TVB掌舵人,就以严格控制成本闻名。据说剧组申请20港元买100个生煎馒头都能被驳回,理由是公司食堂的馒头更便宜。演员拍戏吊威亚,方逸华直接说“拍出来看不到威亚线,所以不能付钱”。
这种抠门文化延续至今,导致TVB演员的片酬长期处于低位。即便是蔡少芬这样的港姐出身,早年拍戏一集也才几百港元。
香港影视市场规模相对有限,制作成本要控制,剧集产量也不像以前那么高。僧多粥少,分到众多演员头上的片酬自然就少了。
很多小演员可能一年到头接不到几部戏,就算接到了,一集的片酬可能也就几千块甚至更少,这点钱在香港这样物价高昂的城市,生活压力可想而知。所以老戏骨发出那样的感慨,也反映出香港演艺圈底层演员的艰难处境。
现在的香港娱乐圈,往上够不着内地市场,往下又被东南亚分流。这种尴尬的定位,让TVB既没有足够的资金培养新人,也留不住有实力有野心的演员。
相比之下,内地演员的片酬简直是天壤之别。哪怕是在广电总局的限薪令之后,一线明星的片酬依然能轻松突破千万级别。
内地和香港在演员片酬构成上也有不同。香港演员片酬相对比较单纯,主要就是拍戏的报酬。而内地演员除了拍戏片酬,还有很多商业代言、综艺活动等收入来源。
一些明星光是代言费就能远超拍戏的收入。而且内地综艺节目发展迅猛,很多明星通过参加综艺迅速提升知名度和人气,进一步增加了收入。
TVB当家演员马国明就曾感慨,在内地拍戏一个月的收入,抵得上他在TVB半年的工资。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让不少香港艺人选择北上捞金,比如佘诗曼、林峯、胡杏儿等人,都在内地市场混得风生水起。
但TVB的困境不仅仅是片酬低那么简单。整个香港影视行业都在经历寒冬,广告收入五年内暴跌60%,电影市场萎缩,2024年香港本土票房创下近13年新低,因此不能只怪TVB不给力,香港娱乐市场的整体萎缩才是根本原因。
现在整个香港电影市场一年票房才20亿港币左右,古天乐作为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甚至自曝砍片酬都没人投资,行业已经到了冰河时期。不少演员为了生存,不得不转行——有人开网约车,有人在茶餐厅端盘子,还有人摆摊卖鸡爪。
TVB的高层似乎对这种情况并不意外。曾志伟的回应很直接:“没有一位艺人可以做到老。”这话听起来冷血,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市场规律的体现。
TVB的商业模式依赖广告,而传统电视台的广告收入被短视频和流媒体严重分流。观众的口味变了,TVB却还在用老一套拍戏,自然难以维持高片酬。
尽管TVB演员收入低,但他们的职业态度却比很多内地明星更接地气。香港演员很少把自己当明星,买菜、挤地铁、抢打折商品是常态。
而内地某些流量明星,演技不行,排场倒不小,出门保镖围成墙,片酬高得离谱。这种反差,让人分不清究竟是TVB太抠,还是内娱太浮夸了。
TVB演员的低片酬问题,本质上还是市场供需关系的体现。
香港本土市场太小,TVB又长期垄断,导致演员议价权极低。而内地市场庞大,资本疯狂涌入,明星自然水涨船高。再加上观众审美疲劳与市场饱和度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了两地片酬的鸿沟。
内地观众对新鲜面孔的饥渴,催生了流量明星的高价;而香港观众对"老戏骨"的依赖,让香港影视圈始终维持着"温水煮青蛙"般的缓慢节奏。
这种差异本没有对错,但当TVB连老戏骨都留不住,当香港电影只剩警匪片和怀旧IP,这个曾经的东方好莱坞,已经很难再找回昔日的辉煌了。说到底,TVB的困境是整个香港娱乐工业的缩影,它们现在都只是退回到了它们原本该有的地位。
来源:之乎者也小鱼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