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脏疼痛"、"急救"、"以泪洗面"——这些触目惊心的词汇再次将大S家人的私人伤痛推上热搜。黄春梅女士因悲伤过度突发心悸送医的消息,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当私人悲痛成为公共消费品,媒体的底线在哪里?让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如果躺在救护车上的是我们自己的母亲,我们是否愿
"心脏疼痛"、"急救"、"以泪洗面"——这些触目惊心的词汇再次将大S家人的私人伤痛推上热搜。黄春梅女士因悲伤过度突发心悸送医的消息,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当私人悲痛成为公共消费品,媒体的底线在哪里?让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如果躺在救护车上的是我们自己的母亲,我们是否愿意看到她最脆弱的时刻被放大在聚光灯下?
第一刀:媒体伦理的失血性休克
台媒对徐家救护车"几点到达"的细节挖掘,堪称当代媒体伦理的教科书式反面案例。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俄耳甫斯,他因回头看了一眼妻子而永远失去了她。今天的媒体却反其道而行之,恨不得把镜头怼进每个悲伤家庭的窗户。大S去世后,徐家人社交账号停更半个月的"安静抵抗",恰恰是对这种窥私狂欢最有力的控诉。当悲伤成为流量密码,我们是否正在培养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对他人的痛苦既麻木又饥渴?
第二刀:创伤后应激的蝴蝶效应
心理学上有个"涟漪效应"概念,指一个创伤事件会在家庭系统中产生连锁反应。徐家三位女性"眼睛还是肿的"的状态,正是这种效应的鲜活例证。钢琴盖布、照片不敢直视等细节,揭示了一个家庭面对突然失去的典型创伤反应。但令人担忧的是,媒体的持续关注可能加重这种创伤——就像在未愈合的伤口上不断撒盐。小S那句"连'姐'这个字都怕听到"的自白,应该唤起我们的共情而非猎奇。毕竟,谁家没有经历过亲人离世的至暗时刻?
第三刀:名人隐私的玻璃牢笼
徐家的处境让我想起戴安娜王妃生前那句著名控诉:"我的生活成了他们(媒体)的摇钱树。"今天,名人家庭就像生活在透明玻璃牢笼里,连悲痛都成了被围观的行为艺术。台媒对救护车时间的"刑侦式报道",本质上与围观车祸现场发朋友圈的行为没有区别。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的"凝视理论"在此刻显得尤为深刻——当媒体用镜头构建的"凝视"持续施加压力,被观察者会不自觉地按照观众期待来表演自己的悲伤。
第四刀:走出阴影的双重挑战
徐家人面临的是双重困境:既要应对自然 grieving process(哀伤过程),又要抵御外界干扰。这就像试图在飓风中点燃一支蜡烛。但值得注意的是,粉丝留言中"愿时间抚平伤痕"的祝福,展现了公众善良的一面。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平衡点——既给予名人家庭合理关注,又尊重其疗伤空间。毕竟,真正的关怀不是追问"你有多痛",而是默默递上一张纸巾。
在结尾处,我想引用特鲁多医生那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面对他人的痛苦,媒体和公众是否应该重拾这种古老智慧?当我们在键盘上敲下又一条"祈福"评论时,是否想过最真实的关怀可能就是——停止转发那条急救新闻?徐家的故事给所有人上了一课:有些眼泪,本不该成为头条。
来源:咖咔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