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此时,整个香港影坛,除了存货,还是存货,似乎已经无工可开。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港产片跌回“两亿票房”年代。
当下此时,整个香港影坛,除了存货,还是存货,似乎已经无工可开。
比如正在上映的刘德华电影《猎金游戏》,将映的古天乐电影《私家侦探》,未定档的《内幕》和《风林火山》等大堆电影,都早就拍好了许多年。
唯一有资格“理直气壮”开工的电影,或只有一部。
《九龙城寨之龙头》。
而香港电影的第五座生门,在哪里?
2012年。
这是香港电影的“革新”之年。
新导演陆剑青和梁乐民,联手拍了一部警匪电影《寒战》,该片不但跳出港式警匪电影的窠臼,更夺得港产片内地和香港票房“双年冠”,并横扫了次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
三年后,二人又联手炮制了《赤道》。
虽然口碑及票房反馈都很一般,但填补了华语电影“国际反恐”类题材的空白,也令不少影迷心心念念至今。
2016年,《寒战2》来袭。
编、导、演三者,更见凌厉,携着“华语影坛最受期待电影续作”之名而至,夺香港票房年冠、破香港华语片影史票房纪录,并在内地,斩获了接近七亿票房。
这当然不俗。
但说来有趣。
笔者见过有人认为,以《寒战2》的前作优势、品质口碑和上映档期,内地最终票房未破十亿,就是不及预期,甚或是一种失败。
撇开“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的心理,实际上,绝大多数电影的票房高度,都要考虑累加效应。
比如,首部破十亿票房的内地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其前作《人在囧途》,就有相当强大的观众基础,又比如首部破十亿的港产片《澳门风云3》,也经过了两部系列前作的铺垫,再比如《反贪风暴4》,上探八亿票房,也离不开该效应的作用。
更何况,前两部都有情怀和喜剧基础,后一部就更是吃港片红利的典型。
而在《寒战2》上映之前,港式警匪电影的票房上限,尚被牢牢焊死在“三亿”的天花板上,不得寸进。
这么一说,投资八千万的《寒战2》,单在内地就斩获了近七亿的内地票房,这恐怕不应该被小看。
饭要一口一口吃。
但很诡异。
电影《赤道》,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极其普通,自上映之后再无《赤道2》的下文,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然而,在口碑强悍的《寒战2》,创下港式警匪电影类型片的全新票房纪录之后,续作《寒战3》,旋即被束之高阁,迄今都再无声息。
甚至连两位导演,都随之销声匿迹。
这相当让人费解。
当然,说二人完全“销声匿迹”,并不太准确。
梁乐民在其后,不但执导了《梅艳芳》,也在上一年度,单飞掌镜了《寒战1994》和《寒战1995》。
他还曾经回应过《寒战3》的问题,说了一句,“这世界变化太快。”
大意或指,基于电影题材的敏感性和现实的掣肘,后续剧情就很难按照原剧本基调再走。
而真正“神隐”的,只有陆剑青一人。
也很奇怪。
他其实并未退圈,监制过郭富城电影《六月的秘密》,传闻过执导神话电影《八仙之各显神通》,并有过一部与麦兆辉的《内幕》同期立项的电影《围战》,但一直没有启动,甚至还在郭富城电影路演现场出现过。
却始终不见新作。
说回《寒战》与《赤道》。
前者品质口碑基础虽好,却因后续剧情过于敏感甚或是精准预言了现实,反倒令编剧无法再“再踏前一步”,后者题材无敌,但一出手就是“核弹危机”,以港式警匪的框架而言,显见野心大过了能力。
至此,《寒战3》与《赤道2》,实际上就都陷入了“前去无路”的困境。
反过来看。
近年来,港产片几乎尽数陷入“题材陈旧”的指责当中,无力自辩,而商业票房崩坏的结果,是内地公司止步,香港各大巨头电影公司束手。
几乎没有人,再敢投资港片。
根子就在陈词滥调。
但仍有一条路可走。
笔者向来认为,真正的“陈旧”,其实并不在题材上面。
很多人推崇的《无间道》,在当年被众口称赞,但今天回头再看,可能就有某种陈旧之像,而《寒战》此片,就当真来了一场“推陈出新”。
怎么说?
如果今天再拍《无间道》类似题材,被骂“陈旧”的概率,估计颇高。
但如果沿着《寒战》的路子往下走,在港式警匪电影的壳下面,引入守城、立场、制度、办公室政治、保安局、警队、廉政、司法、应变机制与职业操守、幕后角力等等元素,伏脉千里、法度谨然。
“陈旧”二字,估计就骂不出口。
所以,港片之“罪”,根本都不在题材。
问题的关键,在于编剧的立意、思考与视野,在于导演的叙事能力,以及演员的专业、创造力与想象力。
这就是生门所在。
新与变。
方向会很显然。
而笔者,其实早就谈过这样一个构想。
所以就偷个懒,将早前写下的文字,全盘端过来,来一个“自己抄自己”。
香港电影第五座生门。
保留《寒战》系列的警队高层视角,引入《赤道》框架的恐袭事件。
在经历了警务处长之争和绑架、幕后角力等危机之后,刘杰辉成长为警队唯一的威权人物,已不再轻易冲锋陷阵,左膀右臂已成,而“赤盗”在前次恐袭计划受挫之后,重整旗鼓,利用多年暗藏的棋子,再次卷土重来,他的目标,仍是香港。
正气、腹黑和威权兼具的刘杰辉,与露出真容的反派“赤盗”,大战一触即发。
而如果是这样的架构,也会是两位天王,在电影里的第一次正面手谈。
非常有趣,并可自成话题。
会不会很完美?
吞噬与融合。
这是笔者对该构想的命名。
来源:唐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