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怒火·重案》之后,再无任何一部港产片,有能力上探十亿票房的门槛,这是众目皆见的事实。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十亿票房。
放在香港电影的语境里,这是一个既旧且新的话题。
自《怒火·重案》之后,再无任何一部港产片,有能力上探十亿票房的门槛,这是众目皆见的事实。
谓之“旧”。
香港电影跌落到了“谷底”,无工可开。
这是真真正正的“谷底”与“惨况”,而非那些无病呻吟的“港片已死”,遮羞布被撕掉,也不再有滥竽充数的机会。
也正因如此,“十亿票房”的话题和寄望,就重新有了意义。
故问,谁能再破十亿票房的门槛?
双周一成率先“出局”。
三人中最年轻的周星驰,早过花甲之年不说,也已经不演、不导好多年,年龄最大的成龙虽然依旧活跃,但“烂片”缠身,仅勉力续航,周润发则已难当主角。
这无疑令人唏嘘。
但实际上,它只是英雄迟暮的又一轮回世相。
那个旧的年代,早已翻篇。
传奇即过去。
新人又怎样?
一部《爆裂点》,陈伟霆携手张家辉拼死挣扎,一亿封顶,一部《海关战线》,谢霆锋联同张学友,上天入海,1.29亿止步。
如果说,这两部电影不但死于阵容,更死于品质。
那么,美术、置景和动作臻于港产片顶层的《九龙城寨之围城》,主打林峯、刘俊谦、胡子彤、张文杰这四位年轻演员,有古天乐、洪金宝、任贤齐和黄德斌这一众老将压阵,更有天王郭富城特别友情客串支持。
以《无双》之后最为高光的口碑为依托,最终内地票房却止步七亿之前。
换个角度来看。
如果该部《九龙城寨之围城》,以郭富城和古天乐为主打,叙事、美术、置景和动作等要素不变,内地票房破十亿的概率,就趋于无限大。
说到底,新人撑不住。
显而易见。
港产片再破十亿票房门槛这件事,最终还是要落到“五大巨头”身上。
关于这五个人,笔者想排出一个顺序,郭富城为始、古天乐其后,然后才是刘德华、甄子丹和梁朝伟这三位。
何解?
港产片重振的关键,在于“三驾马车”。
其一是演员号召力。
上文谈及的双周一成已老和《九龙城寨之围城》的案例,就指向这个问题,话题则被引向了“五大巨头”。
他们也都能独当一面。
其二是电影题材。
笔者一再强调一个关键,讨论商业票房,必须以商业类型片为着眼点。
但很多坊间讨论,都是不分题材,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人经常拿一些小众文艺电影,去和典型商业类型片比较票房。
这实在是荒诞又愚蠢的行为,结论也毫无意义。
近日也见有人讲,港产片题材其实也颇为丰富,诸如《白日之下》、《年少日记》、《破·地狱》、《爸爸》、《看我今天怎么说》等等,有内涵,也有创新。
无一例外,这些电影,其实都几乎等同边缘社会题材。
小众文艺电影不可缺,然若想要电影市场当真重振,可能唯有商业电影,才是真正的“驱动”与关键。
就拿近年来在香港票房大爆的黄子华来讲,他不但接连夺得香港票房年冠,更手握两部在港区破亿的电影,风头实在是劲。
不过他非但无法在内地市场破冰,更甚至除了喜剧,根本没法去拍商业类型片,然而港式喜剧,早已萎靡不振。
这相当致命。
而港式商业类型片,指向的仍然是五大巨头。
其三是品质与口碑。
港产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鼎盛,早已成为故纸堆里的故事,新世纪后的十年救市、挣扎与沉寂,也几乎不再被人提起。
而在上一个十年,有港产片的“后黄金年代”。
以《寒战》为标志,香港电影跟随内地电影市场崛起的浪潮,步步走高,从两亿、三亿,到五亿、六亿、九亿,最终悍然突破十亿。
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澳门风云3》、《无双》、《扫毒2:天地对决》、《叶问4:完结篇》、《拆弹专家2》和《怒火·重案》,诸多港式大片,破十亿票房若探囊取物,也有非严格意义港片,诸如《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
这些大片,同样指向了五大巨头。
票房并不代表品质。
以笔者所见,上述诸片,真正在品质层面无懈可击者,其实只有一部《无双》,若将视野再放大到整个十年,尽管也不乏《扫毒》、《追龙》这样的港产精品,但苛刻一点去选择,能成为港产片品质代言者的电影,唯有《寒战》和《无双》。
五大巨头而论。
古天乐最为年轻,而在投资电影方面,他似乎走得比刘德华还要更远,这是一个相当大的优势。
刘德华虽然宝刀未老,然以近年来作品考量,几乎找不到亮眼之作,这让人焦虑。
仅一部《误判》,就见到了甄子丹的底牌,《叶问5》与《导火线2》恐难再见,而老去的动作巨星,就很难再有,龙跃于渊的机会和可能性。
梁朝伟则已经很久,没有商业电影口碑和票房层面的建树了。
而说句或有些粉丝倾向的话,无论是样貌、体能状态,还是挑剧本和表演能力的稳定与突破层面,郭富城都首屈一指。
这就是上文郭、古、刘、甄、梁五人先后之寓。
世事通常物极必反。
香港电影最为沉寂的当下,也可能就是转而向上的契机。
有《风林火山》、《怒火漫延》蓄势待发,有《寒战1994》、《寒战10995》的待机试水,也有《九龙城寨之龙头》和《九龙城寨之终章》的如箭在弦。
且行且观。
来源:唐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