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3年,《黄飞鸿》系列第三部《狮王争霸》上映。徐克把前三部的家国情怀、武侠精神、黑色幽默全部塞进这场“京城狮王争霸赛”,拍出了一部热闹之下暗藏悲凉的“时代寓言”。30年后再看,这场戏里没有赢家——因为当黄飞鸿举起“狮王金牌”时,中国人真正的对手根本不是彼此
《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徐克用一场“舞狮大赛”,拍出了中国人最硬核的尊严之战
1993年,《黄飞鸿》系列第三部《狮王争霸》上映。徐克把前三部的家国情怀、武侠精神、黑色幽默全部塞进这场“京城狮王争霸赛”,拍出了一部热闹之下暗藏悲凉的“时代寓言”。30年后再看,这场戏里没有赢家——因为当黄飞鸿举起“狮王金牌”时,中国人真正的对手根本不是彼此。
1. 狮王争霸:一场荒诞的“面子工程”**
李鸿章办“狮王争霸”,名义上是弘扬国术,实则是给洋人献媚的“杂耍表演”。各路门派争抢金牌,打得头破血流,但金牌上写的却是“广纳英才,辅佐大清”——朝廷要的从来不是强国,而是奴才。
徐克用三个细节戳破这场闹剧:
- 洋人评委席:高高在上的西方人叼着烟斗打分,像看马戏团;
- 暗器满天飞:狮头里藏毒针、火药,所谓的“传统”早已变味;
- 黄飞鸿拆狮头:最后他撕开所有狮头,露出里面狼狈的武者,讽刺“内斗内行,外战外行”。
这场大赛像极了晚清缩影:人人喊着“自强”,却把力气全耗在自相残杀上。
2. 黄飞鸿的觉醒:从“武者”到“中国人”
前两部的黄飞鸿还在纠结“传统能否对抗洋枪”,这一部他彻底清醒。面对父亲黄麒英(刘洵饰)的劝阻,他反问:“如果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洋人还敢欺负我们吗?”
最震撼的是结尾那场独白。当他把金牌扔回给李鸿章,说出那句:“区区一个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请李大人三思!” 李连杰的眼神里没有愤怒,只有悲悯。这一刻,黄飞鸿终于跳出了“武林”,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脊梁”。
3. 徐克的野心:用武侠片拍“国际关系”
徐克把舞狮变成隐喻:
- 俄国人耍双头狮:暗指沙俄对中国的领土野心;
- 赵天霸的霸王狮:金漆外壳下全是暗器,象征官僚的虚伪霸道;
- 鬼脚七断腿:底层武者沦为权贵的棋子,血染京城街头。
最绝的是“黄飞鸿VS鬼脚七”一战。李连杰和熊欣欣在煤山上打斗,黑灰漫天飞扬,两人从狮头打到赤手空拳,最后黄飞鸿替鬼脚七接骨,说:“你的脚不是用来给人当狗的。” 徐克用这场戏告诉观众:真正的自强,是先找回人的尊严。
4. 动作设计天花板:舞狮还能这么打?
刘家良设计的舞狮动作,让武侠片有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 天台下黑手:各门派用铁钩、毒烟混战,把“舞狮”变成械斗;
- 空中采青:黄飞鸿腾空摘“青”时,镜头俯拍京城全景,万家灯火中唯独“青”悬在洋人枪口下;
- 巷战断魂梯:鬼脚七追杀黄飞鸿,竹梯层层崩塌,拍出武侠片罕见的压迫感。
如今再看,这些实景拍摄的打戏,比CGI堆砌的“玄幻武侠”真实百倍。
5. 喜剧外壳下的悲剧内核
徐克在这一部疯狂加“笑料”:十三姨教黄飞鸿说“爱老虎油”(I love you)、牙擦苏的洋泾浜英语、梁宽学舞狮摔得鼻青脸肿……但越往后看越笑不出来:
- 赵天霸砸钱买通朝廷,像极了“黑社会洗白”;
- 俄国人一边看舞狮一边运军火,殖民者的傲慢溢出屏幕;
- 黄麒英叮嘱儿子“千万别碰政治”,道尽乱世明哲保身的无奈。
这种“笑中带泪”的撕裂感,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说它是徐克最“痛”的电影?
《狮王争霸》表面是系列最热闹的一部,内里却弥漫着绝望:
- 黄飞鸿赢了比赛,却救不了腐朽的王朝;
- 鬼脚七断腿后重生,但千万个“鬼脚七”仍在底层挣扎;
- 李鸿章们拿着金牌自欺欺人,却不知甲午战争已在眼前。
徐克用漫天飞舞的狮头和洋人的哄笑声告诉我们:当尊严需要靠杂技争取时,民族已危在旦夕。30年后的今天,再看黄飞鸿撕开狮头的怒吼,依然振聋发聩——因为有些人,至今还没学会“站着生”。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