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成龙改门换庭,经过吴思远与袁和平的铸造,拍出了一举成名的《蛇形刁手》《醉拳》,然后正式与罗维闹掰,被嘉禾签到旗下。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话说,成龙改门换庭,经过吴思远与袁和平的铸造,拍出了一举成名的《蛇形刁手》《醉拳》,然后正式与罗维闹掰,被嘉禾签到旗下。
来到嘉禾的第一部作品,成龙就想玩次大的。
他将目光对准了灿若星辰的岭南文化上。
而这一点上,刘家良刘师傅一直在精心耕耘着呢。成龙该怎么玩呢?
他的做法,和刘家良师父做的不一样。
刘家良刘师傅,第一他有洪拳传承,有宗门可以回溯,所以他把重点放在了梳理自己宗门历史上,从黄飞鸿(《陆阿采与黄飞鸿》)到三德和尚(《少林三十六房》)再到洪熙官(《洪熙官》),把洪拳的历史拍了一遍,好不畅快。
还挺赚钱。
邵氏老板娘方逸华很满意,他也很满意。
但这只是个成功的案例,你要看看背后有什么制约。
因为洪熙官和黄飞鸿很火,能赚钱,邵氏才能让刘家良来拍。
走的其实还是张彻创造的大男主的强动作戏路线。
而藏在动作背后的岭南文化,又没有被证实过能赚钱,以方逸华那个精明劲,你觉得能她能给过审吗?
刘家良何等精明,能不知道这点么?所以他宁可划拉过来姜大卫,开《螳螂》,后面继续开《五郎八卦棍》和《十八般武艺》,也不会越雷池一步。
所以,尽管他一直在拍岭南文化,但只能选一个具体的点,单点开花,先讲人然后讲拳术,格局不够大,也大不起来。对于大型的岭南文化,能不碰就不碰。
毕竟,岭南文化,有一些文化,太费钱了。
刘家良也没本事,去拍好,去操作这种大项目。
因为文化,最好,也是最受欢迎的,就是民俗、演义。
比如岭南最传统的舞狮、龙舟、游神,都是个顶个的大场面。
李翰祥有了话语权之后,在风月片里掺和了很多北方民俗文化,努力提高电影的文化属性,比如金瓶梅前传的那部《风流韵事》,胡锦饰演的潘金莲,就出场在一个北方民俗“走百病”中。
但那是李翰祥,在邵氏摄影棚里棚拍也能拍出“烟花三月下阳谷”的效果。不是谁都有那个控场和操作能力的。
成龙就看上了这点,这是刘家良没有涉足过的领域,他觉得有搞头。
但他显然是太有自信了,在他的导演能力还没有那么出众,没有那个控场能力以前。
他先是在《师弟出马》里弄了一场岭南传统的南狮舞狮文化戏份。把舞狮采青的具体玩法第一次展现在观众面前。
之后的《龙少爷》更是把另一个岭南传统文化的大场面---抢包山给拍了出来。
只是香港电影里唯一一次正面的把抢包山文化给你展现出来。
而且场面巨宏大。
下一次你要见到这个场面目测已经不可能了。
在三四十年后,香港动画电影的经典IP麦兜的开张作《麦兜故事》里,才又一次提到了抢包山文化,剧情描述说香港唯一的一个奥运冠军滑浪风帆的李丽珊的师父,有两项绝技,就是滑浪风帆和抢包山。里面还教了麦兜七十二路抢包手。
但抢包山文化当时就已经没有了。
这部动画电影只是提及,并没有多少镜头真正展现抢包山。
所以《龙少爷》算是唯一的一部。
拍这段戏耗了成龙几乎半条命,是那个年代龙虎武师参与的最大场面。据说还死了人。
成龙也明白了,掌控大场面是需要水平的,而此时他还略显稚嫩。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吃了瘪,估计我们下一部可能会看到游神了。
扯远了,我们说回《师弟出马》。
成龙看到了岭南文化在香港电影中的缺失,看到了这个机会,做为香港人,想把这个小时候的记忆拍下来,这没问题。
他的眼光也很毒。
但问题是,这只是他小时候的记忆。他却不是从事这一行的人。
换句话说,他有记忆,却不是内行。
他打小跟着父亲在使馆区长大,接触的要么就是上流社会的达官绅士,要么就是外面的三教九流,他知道南派醒狮很热闹,很好看,但他不会啊。
因为他打小就被送进于占元的中国戏剧学院,学的是北派京剧。
而醒狮,是南派武馆的活。
对,南派武馆的活。所以,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和刘家产生联系。
刘家良是南派武馆的一代宗师,这是他的内行,他没拍不是他不想拍,而是因为他在邵氏,螺丝壳里做不到道场。方太不给拍。
现在何冠昌跟成龙说预算无上限,这种情况刘师傅那边是不可能有的。
于是成龙摇了刘家良的人。
必须摇。
内行看门道,外行就看热闹。成龙是被北派臭唱戏的,他就知道舞狮很好看很热闹,连狮子叫醒狮可能都不一定知道,更别提“采青”该怎么“采”,“青”该怎么“放”这种细节了。
所以想要拍好,就不能只看热闹,必须找内行。
据说他找的,是刘家良的侄子刘家勇,和刘湛的徒弟、刘家班的神仙。
神仙,其实也是我们的老熟人,原名余稳,刘家良的师弟。刘家班重要成员。周星驰《破坏之王》里鹰爪门的一代宗师,就是最后被“断水流大师兄”一脚踢飞的那个。
啥?
还没印象。
那我说一个有台词的。
就是杜琪峰那部《黑社会》里,收了大D十万没投他那个“龙根叔”,也是他。
“龙根叔”是刘湛的徒弟,也就是刘家班一众头马的师叔级别的人物,尤其擅长舞狮。
对于狮子怎么舞自然是专家。
这里面门道大了,不是就舞个狮子那么简单。比如“采青”的阵势,该怎么摆,不是内行就根本不知道。
《师弟出马》里这一阵青属于“盘龙八卦青”,两只队伍要观阵,试阵,闯阵,地上的水桶怎么摆,中间上桥的板凳要抢,站在水桶上还要观、试,看到青菜后还要有动作表示狮子看见青开心的摇头晃脑,这都是门道。
至于狮子作为猛兽为什么要吃青菜。
因为“青”同“清”,“采青”就是“踩清”,有“反清复明”的寓意。“青”通常和“利是”一起包在高塔上,狮子要上去采,因为生菜谐音“生财”,狮子吃了青,拿走“利是”以后,就要把生菜撕碎,摇头晃脑的撒一地,也叫“遍地生财”。
一般整套流程要从睡狮起,叩头拜狮,出动,观阵,试阵,闯阵,破阵,探青,试青,食青,吐青,醉狮,叩头行礼结束。
这里面每一步都有规矩,不找内行你根本玩不转。
成龙在电影里就坏了规矩,一开始睡狮起的时候就脚踢狮头起狮。
这是个挑衅的活,按规矩应该要双手起狮,单手都是亵渎。脚踢狮头一般都是踢馆的时候才用的。
这一下把刘家良师父气得不轻啊,破了大防。
据说他大发雷霆,虽然神仙和刘家勇没露脸,但刘师父还是从身手上认出了神仙,气得他直说神仙“把师门的东西批量印刷出去”,直接把神仙逐出师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让他回来接活。
随后,因为《师弟出马》的大火,年度票房冠军了都,刘家良这才得以在邵氏拍了他的经典电影《武馆》,一开始就是一阵科普醒狮的规矩。算是直接正面回应成龙。
对了,前面写刘家良只写到《疯猴》,没有写后面的《武馆》与《长辈》,问题就在这里了。没有《师弟出马》,这跟风的《武馆》是出不来的,这下你知道原因了。没有《师弟出马》,方逸华是不会让拍《武馆》,现在这个题材火了,能赚钱了,那当然可以开机了。这就是方太作风。
你看,三毛哥这么抢拍洪拳宗师,跟刘家良对着干,知道自己要拍《少林三十六房》,正式讲洪拳祖师爷刘裕德(三德和尚)的故事,结果洪金宝抢在前面拍了《三德和尚与舂米六》,甚至在里面作践三德和尚,简直是纯心恶心刘师傅,但刘家良都“不予理会”,可现在成龙一碰他就炸毛了。
谁让三毛哥有刘家荣的面子呢。
成龙在《师弟出马》里当然也借鉴了刘家班的其他东西。
比较好认的,就是前年(1978年)票房榜第十名的那部《中华丈夫》里,刘家辉向日本老婆展示的“二字钳羊马”。
以及一整套中国女性练的功夫。
刘家辉在《中华丈夫》里只是展示性的比划了一下,属于看个新奇。
而成龙在《师弟出马》里,玩的可就是实战了。而且请来的还是刘家良在《洪熙官》里调教过的李丽丽。
就是陈小春版《鹿鼎记》里的九难师太。也是黄日华版《天龙八部》里的“四大恶人”里排名第二的“无恶不作”叶二娘。
那会正好赶上她和邵氏合约到期,从长约改成部头约。所谓“部头约”,就是一部一签,不绑定在邵氏上,约满就可以去拍其他公司的戏。
因为长期跟着刘家班混,李丽丽对这种戏码轻车熟路。自然演起来顺滑异常。
他在片中打的,是什么功夫呢?
说出来吓死你。
在《中华丈夫》里,刘家辉只是和老婆比划了一下,也没说这是什么功夫,只是说这是中国女人练的功夫。
而在《师弟出马》里,因为是实战,所以表现的具体很多,裙摆飞扬的同时,保持美感,宽大的裙摆也遮挡了腿,让对手看不清人家的腿法。甚至因为有裙摆的遮挡,在里面藏了块砖头都看不到,让成龙吃了大鳖。
如果只是这样,还不算牛。
更牛的是下一场,李丽丽这场只是前瞻而已,下一场成龙亲自上阵,一块大红被单,似袈裟,又似西班牙斗牛士的红斗篷,系在腰间,也有样学样的玩起了“裙里腿”的绝活,一下子给这部民初戏注入了一点西班牙风味。
这两场戏的有机结合,倍儿爽。
所以她打的到底是什么功夫呢?
裙里腿,因为有中式大裙遮挡,看不见腿的实际运动过程,所以极难防御。属于阴招的一种。
又名:无影脚。
是的,你不用揉眼睛了,你没看错。无影脚。
无影脚,它就不是《黄飞鸿》里李连杰那个忽略地心引力飞起8脚的打法。
这才是无影脚。因为裙子遮住了,所以才“无影”。
李丽丽后来在采访中,也明确讲了,她原本也是北派功夫,不懂南拳,进了剧组现学的洪拳功法。对于“无影脚”,她就是那个时候学来的,包括掌故,明末民初男士也穿长衫,类似女人的裙子,所以,在长衫的遮掩下,似乎是在撩衣衫,结果突然起脚,踢人一个猝不及防,这就是“裙底脚”,也就是“无影脚”。
想不到吧!
徐克那个属于文人的想象,然后把想象力硬生生变成了现实。当初他让李连杰去那么踢的时候,懂功夫的李连杰都是拒绝的,因为这不符合常理啊。但是徐克说我是导演我说了算,让你怎么踢你就怎么踢好了,观众觉得好看觉得爽就行,别在意什么物理原理。
这就好像,传说里的“九尾狐”,其实就是野生的狐狸太脏了,尾巴粘上了脏东西,进而打结,分成了多个岔,看起来好像有九条尾巴。结果,在文人的想象力之下,变成了真的一条狐狸屁股上真的长了九条尾巴。彻底给异化了。
所以,你能想到吗?在成龙这里,大家才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无影脚”。
如果你和我一样按着时间线看下来,看到《中华丈夫》里浅尝辄止的技法在《师弟出马》里被发扬光大,想必也会会心一笑。
《师弟出马》的几场打戏都非常精彩,比如成龙离开师门后找师兄的第一场打戏,对樊少皇的父亲樊梅生,一把纸扇舞的潇潇洒洒,纸扇功在这之前的功夫片里也常见,但一般忠于实战,极少有这么飘逸,只重潇洒不重力道的,堪称“花拳绣腿流”的典范。据说那个飘逸接纸扇的镜头NG了80多次才成功,樊梅生这场戏拍完瘦了好几斤。
这也算是成龙确立自己功夫片风格的开始。
中间和元彪的板凳对决,那就是“家具城战神”这个名号在嘉禾的第一次闪亮了。
这个我们就略过,李丽丽的裙里腿我们也略过,前面说过了。
重点是后面成龙使“裙里腿”,对战李海生和冯克安的那场戏。
这场戏成龙不止刷了前面李丽丽的裙里腿,还变装老乞丐,耍了独木桥杂技,加入了各种看起来非常好莱坞式的杂耍动作,面部表情也非常多,是他动作喜剧风格确立的重要表现。比后面的《龙少爷》那可强多了。
总之,这场戏很精彩,甚至我觉得强过后面和黄仁值饰演的“金脚带”的那近20分钟的死缠烂打对决。
毕竟那场戏虽然很精彩,以至于几十年后周星驰在《破坏之王》里还要抄袭一把。(致敬,致敬一把),但真的有些过于冗长了。
所以我觉得还是成龙玩无影脚大战李海生和冯克安那场戏才是全剧最佳,也是喜剧效果最好的场次。
在《师弟出马》里,成龙的动作喜剧风格基本上已经确立了。用当时的媒体报道来说,这种风格有三大特点:
首先,是把是把武功发挥到空前的高难度,充满舞蹈动作美感。在动作上上难度,这时候还只有雏形,还是在传统功夫里挖掘强度与硬度,等到后来的《A计划》,才进一步在惊险度上开发出了新局面。
其次,是在动作戏里喷发笑料。不再是老派沉闷的打斗,而是笑果盎然。这一点已经经过《醉拳》充分验证过,非常匹配当时观众的看点。
再次,是让武功的威力,不再是打碎千年顽石,而是迫使顽石点头。喜剧片嘛,不再讲究血肉横飞,血脉贲张,而是点到为止,以德服人。
这几点,既有汲取了传统功夫片的优点,又努力开拓新局面,成龙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所以,邓景生只写了半部好剧本。但《师弟出马》依旧不失一部好作品,毕竟看点太多了。
毕竟是他在嘉禾的第一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旧的东西更多一些。当时的功夫片,都在发掘旧拳术,像《蛇形刁手》《蛇鹤八步》《醉拳》《螳螂》《鹰爪铁布衫》《五郎八卦棍》《搏命单刀夺命枪》等等,基本上从名字就能知道影片要开发的拳种是什么。
在《师弟出马》里,成龙也从民间“奇门”功夫里挖掘出了“三十六板凳”、“烟筒功”、“扇子功”、“裙底脚”出来,一一进行展示,将其精华呈现出来。上面已经说的很详细了,所以大家也能从成龙的发掘中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无影脚“了,这可是成龙专门挖掘出来的民间独门功夫,比徐克的文人演绎要真实多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问题来了,他的这种风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来源:邑人电影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