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香港电影而言,娱乐性普遍大于叙事性,而更为深层次的叙事,比如说历史叙事,这是香港电影所或缺的,因为本身的历史就是模糊的,因此,在进入到近现代以后,香港的历史并没有对于香港的民众有过深远的影响,而清王朝末期,香港被英国占据之后,他与大陆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也是
对于香港电影而言,娱乐性普遍大于叙事性,而更为深层次的叙事,比如说历史叙事,这是香港电影所或缺的,因为本身的历史就是模糊的,因此,在进入到近现代以后,香港的历史并没有对于香港的民众有过深远的影响,而清王朝末期,香港被英国占据之后,他与大陆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割裂的。因此,香港的历史观就不那么明晰了,而反映在香港电影上,香港电影关于历史的叙述就显得深度有限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一部香港导演胡金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历史题材类电影,《大地儿女》,本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小城里的普通人积极抗战的故事。
《大地儿女》以家仇为起点,一个小院的普通人在乱世艰难求生,日本人开始侵略之后,他们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画工本来救了一个落难的女子并娶她做了老婆,然而日本人占据了小城之后,他们一家妻离子散,同样有着此类命运的还有大杂院的其他人,普通民众因为日本人侵略而面临了家园破裂,亲人流离的痛,而此时此刻,忠义救国军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共同抗战,此后,他们终于重新夺回了自己的家园。
《大地儿女》这个故事是很简单的,但是同时也能反映出来香港导演们对于邻近的大陆的抗战史的有限的了解。胡金铨的本意是好的,但是有碍于他对于抗日战争的了解太过于浅显,以至于在本片中我们所看到的抗战更多的是一种复仇心态,而没有上升到全民族统一战线的高度上来。
片中的普通人们为什么抵抗,原因在于他们面对的是压迫,而对于日本人的抵抗与之前对于地痞恶霸的抵抗如出一辙,只不过之后换了一个人而已。他们的情绪很简单也很实际,就是想要维护自己的小家。这样去描述本身没有错处,但是却一定程度上窄化了抗战的意义。
二战对于亚洲国家来说并不仅仅是像欧洲国家那样资本主义内部的斗争,而亚洲国家基本上都不属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因此,对于亚洲国家来说,二战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殖民与反殖民的战争,这个战争的核心点本片并没有表现,而本片表现出来的日本人的残暴跟之前的地痞流氓的残暴没有本质区别,甚至可以说日本人是升级了的地痞流氓,这显然并不足以体现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对于日本人的定义。
国破家亡是抗战的主要核心点,而本片的侧重点在于家亡,对于国破的概念很多时候都淡化了,甚至于忠义救国军的首领在劝说画工的时候只是提了一句家国天下就打住了。当然,你可以认为是普通老百姓无法理解家国天下,但更多的时候,创作者再进行创作的时候是需要对于时局进行深化的,然而香港导演因为缺乏历史观,在这样的形势的刻画上显得捉襟见肘。
当然,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因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球影视创作领域的主旋律是左翼,香港导演也不例外,左翼一定程度上是亲底层的,而本片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作本身也没有太多的过错。普通人想要过安稳的生活,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但是不论地痞流氓还是日本人,他们的存在使得这样的朴素的愿望落了空,于是,普通人反身抵抗。这样也算是说的过去。
如果胡金铨能对于创作的理念进行升华,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但是很遗憾,本片的创作核心就止步于此,且片中太多的香港电影的遗风使得本片的艺术价值也没有太高,并没有脱离香港电影一般的局限性。比如说片中的结尾机械降神,一纸投降状彻底的拯救了这些抵抗者,这显然是香港电影惯用的机械降神来强行大联欢。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场景太具有艺术性了,以至于它彻底的抵消了本片的前半部分的布局。
对于香港创作者来说,真正的了解自己背靠着的大陆的历史有助于帮助自己很好的理解自己的本民族历史,更有助于他们创作出来更优秀的电影作品。本来香港创作者的商业性是无可比拟的,但是这种商业性如何结合本身地认同来产生更大的能量,这是香港导演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遗憾的是自从香港回归后,这种思考就开始停滞了,九十年代香港的新生代导演们对于大陆普遍都是有着意识形态偏见的,而这种意识形态偏见已经彻底的沦为了他们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加持下,想要走出来自己的狭隘性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年轻人们,当他们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到香港跟大陆是具有同一个历史脉络的统一整体这个概念之后,他们才能创作出来更优秀的具有深刻历史价值观的作品。
老一代的香港创作者们虽然有心,但是却有一种无力感,中生代的创作者们则是更喜欢西方式叙事价值体系,只有年轻一代的创作者们崛起,香港电影未来才更有意义。
……
你好,再见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