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最早让人熟知并深受喜爱的港星,作品甚至影响一代人的价值观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5-15 16:35 2

摘要:家里的书房已经十几年没有好好整理了,趁着“五一”休息在家,阳光也好,索性翻箱倒柜地捯饬了一下,意外地找到一册贴满翁美玲照片的笔记本。这本册子我多年来经常念起,却怎么找也找不到,一直以为多次搬家后不慎将它遗失了,心痛至今。

怀念是中毒一场,偏偏,我不需要解药!

家里的书房已经十几年没有好好整理了,趁着“五一”休息在家,阳光也好,索性翻箱倒柜地捯饬了一下,意外地找到一册贴满翁美玲照片的笔记本。这本册子我多年来经常念起,却怎么找也找不到,一直以为多次搬家后不慎将它遗失了,心痛至今。

册子里收藏有翁美玲的干胶贴画近千张,我记得很清楚,这个数量创下了当时我们学校收集单个明星相片的最高纪录,曾引来同学们羡慕不已地争相观赏。

40年过去了,画上的她,依然笑颜如花。

1985年初,当满大街“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我正一门心思地在家复习对付中考,况且家里也没有电视机,所以一开始,我对《射雕英雄传》这部内地首次引进的港剧知之甚少,生活也堪称平静而纯粹。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我怎么也没想到,为了看剧,外面的世界已经“疯”了。邻里街坊们家有电视机的并不多,于是一到播出时间,大家就拉帮结派呼朋唤友地聚集到有电视的人家里一起看,来不及吃完晚饭的,甚至端着碗就走。有些临街的人家,到了傍晚索性就大方地把电视机搬到屋外来,搁几把凳子,直接放在人行道上,把音量调到最响,供走过路过的人们一起看,而他们得到的回报,就是那些赶来看剧的人的千恩万谢。

我的老屋在上大路北海桥脚,后门临河,河对面是绍兴市酿酒总公司(今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厂房。这个时节正是春榨的关键时期,酿酒师傅们需要日夜轮流值班,开耙、煎酒、压榨……守着这一汪醇香馥郁的琥珀色诱惑。酒厂二楼的大会议室里安装有一台电视机,14寸、彩色,堪称是当年的顶配了。为了给夜班师傅们消磨时光,这台电视机就会对他们开放。我第一次看《射雕》就是在这里。

那天是周六,我正和家人在河埠头吃晚饭,小我一岁的邻居浩洋在河对岸看我还在慢条斯理地剥着虾,就着急忙慌地喊我:“快来快来”。等我赶到,浩洋神秘地一笑:“带你看个好看的”,说完就熟练地顺着路边摆放的酒缸往上爬。看得出来,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干这勾当了。厂里的酒缸太多,堆放不下,就堆到马路上来,沿着厂房倒置叠放着。那一口口蹾实的大瓷缸,口底浑圆,上粗下窄,高及大人的腰,缸身上的釉色幽幽地闪耀着迷人的光彩。这会儿,这些因“存储发酵糯米酒”而拥有无上尊贵的大缸,成了我们的垫脚石。

爬上两层酒缸,就可以够上会议室外阳台的护栏,稍一用力就“翻栏入室”了。推开门的时候,正赶上师傅们“哇”的一声惊叹——翁美玲饰演的黄蓉扑楞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憨郭靖的眼神甜得出蜜,两手有些慌乱地轻绞着发丝,羞涩的神情丝毫掩藏不住内心澎湃的跳动,然后轻启朱唇,娇娇地又羞羞地喊了一声:“靖哥哥”,笑靥生春,衣襟在风中轻轻飘动。

在那个没有美颜、没有滤镜的年代,翁美玲的美是那样的清新脱俗。她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明媚而温暖,能治愈一切伤痛。

我开始没有原则地追剧。为了能看剧,我吃饭总是囫囵吞枣,一边嚼着最后一口,一边就埋头于家庭作业;为了能看剧,我开始管住自己的嘴,却用少得可怜的零花钱给邻居家的女儿买糖吃,只因她家里就有一台电视机。“开始啰……”在企业家口若悬河地“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特点播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时,小姑娘总会站在门口卯足了劲地大喊一声,清脆的声音会穿墙过户地送到像我这样正翘首期待的每个人的耳朵里,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放下手中的活儿,齐刷刷地赶过去,腆着脸跟她家里人打着招呼,为的是能坐得离电视机近一点。来晚了的就没有凳子坐了,也不客气,像在自己家里一样直接脱了鞋就坐在床上,主人也不恼,总是笑嘻嘻温和地看着。实在没有座位了的就索性站着,可是没有一个人会有怨言。

当时是每天晚上播一集,次日中午重播。重播当然也是不肯错过的。上午到了11点,我们就开始坐立不安了,不断地明示暗示催促老师快点下课,坐在教室后排又“胆大心细脸皮厚”的同学,甚至趁老师转身写板书的刹那,一骨碌地从后门悄悄地溜了。而老师一般都会满足我们的要求,以致到了后来,提前几分钟下课几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现在想来,其实老师也巴不得我们提出要求,以便顺水推舟地结束课程回家看剧。

出了校门,我们大多是狂奔着去最近的同学家。一打开门,这群风一样的少年就分工有序地各司其职:开电视的开电视,上厕所的上厕所,搬凳子的搬凳子,然后气喘吁吁地坐下来,甜蜜地看蓉儿如何帮助靖哥哥闯过一层又一层的难关,看她如何古灵精怪地对洪七公耍心眼,看她如何心思缜密地把欧阳风弄得晕头转向,看她因为吃醋愤怒地摔碎玉佩,看她蹲在街边啃着烧鸡满嘴油光……她把虚幻的江湖活生生地带进了现实,也给原著里的精灵喂了五谷杂粮。

干胶贴画适时地出现了,我也不知道那些摊主是哪里弄来的这么多胶贴画,几乎是每天常换常新,而翁美玲是当仁不让的女主角。我隔三差五地和那些被黄日华、苗侨伟弄得五迷三道的女孩子一样,埋首在干胶贴摊头,寻找她的倩影。她的相片,古装的现代的黑白的彩色的,只需一眼,就可以知道我的“收藏”里有没有。我出手大方,每次去都会收获满满,以至于后来,有些小店的老板看我过去,老远就会热情地叫嚷:“又来翁美玲”了,既是调侃又是招呼,然后相视一笑,心有默契。

1985年暑期,我顺利地考入了树人中学,家里也添置了第一台电视机。虽然它是黑白的,虽然它只有14吋,虽然60多集的电视剧此时已播至尾声,但丝毫没有影响翁美玲带给我的阳光般的温暖。她以特有的娇俏、天真和灵动,把“黄蓉”的冰雪聪明和刁蛮任性尽数发挥,一颦一笑,一娇一嗔,都令人心潮澎湃。

那个暑假都是属于她的。睁开眼就开电视,一顿换台,就为了看哪个台在播《射雕》,然后喜滋滋地看她的飞檐走壁,看她的快乐与淘气,也看她的聪慧与脾气。她用她的角色,教会了我做梦,教会了我记住花的香、叶的绿,以及生活的希望。在那个思想萌动与青春撞击的年代,这个懵懂的少年被深深感染了,每天埋首在暑期作业里的枯燥乏味,居然也有了一丝甜蜜的希冀和动力。

对于我们这群70后来说,《射雕英雄传》无疑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道重要的精神食粮,它早已从一部单纯意义的武侠剧,延伸成一个涵盖了心动、青春、热血、爱国、浪漫等多味组合的记忆,甚至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择偶观。

此后,《射雕》被多次翻拍,屏幕上也前赴后继地出现过很多“黄蓉”,我都固执地拒绝观看,因为我固执地相信,站上过珠穆朗玛峰,别的风景就绝对不可能再有心为之一动的惊艳和颤动。

万人空巷的《射雕英雄传》之后,翁美玲主演的《十三妹》《楚留香》和《决战玄武门》等又一次掀起了收视高潮。平心而论,这些角色她几乎是一如既往地延续了《射雕》的风骨,刁蛮而任性,乖张又俏皮,充其量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背景里的“蓉儿”。可是于我而言,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能看见她,足矣!

在她的“陪伴”下,我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步入了青春的匆匆那年。

在那个资讯并不发达的年月,我疯狂地迷恋着她,情窦初开。但我并不知道,其实那个时候她已经香消玉殒魂归天国了——1985年5月14日,也就是差不多《射雕》播得正如火如荼的时候,翁美玲因感情问题自杀,享年26岁。

生于五月,带着淡淡的春阳而来,又逝于五月,不带走一丝夏日的风。命中注定的吧,就像黄蓉,热烈张扬却又内敛含蓄。

我始终弄不明白,这样一个青春逼人、享受万千宠爱的女孩子,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原来这世界上,许多看似柔弱的女子,内心却有着无与伦比的冷静与坚强。她就是这样的,心似莲花,即使只是那一剪薄弱的光,也要捧出辉煌的骄傲。

多少前缘成了过往,其实抓不住的是潺潺流淌的时光。人世蹉跎,流年转换,让人记住的实在不多。但是当年迷恋翁美玲的我,今天依然没有改变,只是偶尔翻到她的照片,那些一去不复返的纯真岁月便随之变得鲜活和真实。那些有她一起走过的日子,正是我火热青春最灼热最激情的篇章,那是我的80年代,也是我生命中最闪亮的日子。

又是人间五月天。姹紫嫣红的花开,每一朵都是她,是她在莞尔微笑,是她在多情歌唱。当年那个把她珍藏在自己梦里的少年已经两鬓染霜,而她依然鲜活,还是那一袭素净白衣,还是那一脸娇羞嗔笑,看人间芳菲,看时光老去。

来源:小舜江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