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又双叒来了!一周内死亡31人,香港出现新毒株,陈奕迅已确诊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5-17 09:59 3

摘要:5月13日凌晨,陈奕迅因确诊新冠宣布澳门演唱会延期,消息一出,微博热搜直接“爆”了。粉丝们一边刷着偶像躺在病床上比耶的自拍,一边哭笑不得:“病毒是懂KPI的,专挑开演前三天精准打击!”

“家人们谁懂啊!Eason演唱会门票我蹲了三个月,结果他先‘阳’为敬!”


5月13日凌晨,陈奕迅因确诊新冠宣布澳门演唱会延期,消息一出,微博热搜直接“爆”了。粉丝们一边刷着偶像躺在病床上比耶的自拍,一边哭笑不得:“病毒是懂KPI的,专挑开演前三天精准打击!”

粉丝破防实录

抢票党:“抢票时手速180,抢抗原试剂盒时网速5G,终究是错付了!”回忆杀党:“翻出2019年《浮夸》现场视频,Eason蹦得比病毒还欢脱,现在却躺平说‘正好休息’……”玄学派:“Eason属兔,今年犯太岁实锤!求求病毒放过本命年歌手!”

但陈奕迅的“佛系”态度意外圈粉。他在社交平台发文:“中招比演唱会准时,但我会养胖点回来唱《孤勇者》!”配图是抗原试剂盒上的“两道杠”,被网友P成“年度最佳单曲封面”。

连锁反应
澳门演唱会场馆连夜消杀,工作人员全员核酸;同期其他艺人的行程也遭“池鱼之殃”,某顶流女歌手被曝临时取消粉丝见面会,团队回应“因艺人接触过密接者”——网友辣评:“这波疫情专挑娱乐圈‘开刀’啊!”

如果说陈奕迅确诊是“娱乐圈地震”,那香港的疫情数据堪称“医学界海啸”。
香港卫生署通报:5月6日至12日,新增确诊超5万例,死亡31人,死因多为基础病合并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此次流行的病毒株是“升级版”——JN.1.16和KP.2。

网友灵魂拷问

“刚打完第四针疫苗,病毒就变种?这病毒是开了‘外挂’吗?”“新毒株会‘隐身术’吧?身边朋友一个个‘二阳’,症状比感冒还轻,但抗原愣是测不出!”

专家解读

传染力MAX:新毒株像“病毒界交际花”,R0值(基本传染数)高达18(原始毒株为2-3),戴口罩、勤洗手仍是刚需;免疫逃逸能力强:部分打过疫苗或曾感染者仍会中招,但重症率下降;“挑人”攻击:对年轻人像“大号流感”,但对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仍有5%-10%的重症风险。

澳门防疫难上加难
作为“弹丸之地”,澳门人口密度是香港的1.5倍,日均游客量超10万。当地疾控中心主任无奈表示:“防疫难度堪比‘在针尖上跳舞’,只能靠‘精准防控+全民配合’。”

港澳疫情告急,内地网友瑟瑟发抖:“这波会‘杀’到大陆吗?”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近期全国新冠阳性率小幅上升,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发热门诊量增加10%-15%,但暂未出现医疗挤兑。

专家喊话“别慌”

抗体“保质期”到了:大部分人体内疫苗或感染产生的抗体已下降,但免疫记忆仍在,重症风险低于2022年底;流感“背锅侠”:春季流感高发,部分患者症状与新冠相似,导致“虚惊一场”;病毒“变温柔”了:新毒株虽传染力强,但致病性减弱,类似“大号流感”。

但高危人群需警惕

国家卫健委要求:社区医院增设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储备重症监护资源;真实案例:香港一名65岁糖尿病患者未接种疫苗,感染后血氧骤降,送医时已出现“白肺”。口罩党:必戴场景:地铁、医院、超市等密闭空间;可摘场景:户外公园、人少通风的办公室。洗手狂魔:随身带酒精湿巾,摸完电梯按钮、手机、外卖包装后狂搓手;饭前便后“七步洗手法”重出江湖!社交距离:聚餐选通风包间,避免“贴面礼”“拼桌吃火锅”;演唱会、音乐节?先等等Eason的“转阴通知”吧!高危人群:尽快接种加强针,家里备好血氧仪(血氧<95%立即就医);慢性病患者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陈奕迅粉丝最关心:演唱会何时重启?
澳门卫生局回应:“至少等艺人转阴后7天,且现场全员核酸阴性。”网友调侃:“Eason这是用‘阳’换假期啊!”

“新冠是不是要像流感一样,每年定时返场?”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教授

大概率是:新冠已进入“地方性流行”阶段,未来可能像流感一样,在冬春季高发;别恐慌:人类已从“被动挨打”转向“精准反击”,疫苗、特效药、重症监护体系已成熟;但需警惕:若病毒持续变异(如KP.2在欧美成主流),可能引发新一波疫情。

网友神总结

“新冠:我可能不是人,但你们是真的‘狗’——每年都来薅我流量!”“建议把新冠列入‘年度十大劳模’,KPI完成度100%!”

回顾三年抗疫,大众心理从“恐慌抢购”到“理性应对”:

2020年:双黄连被抢空,连花清瘟“一盒难求”;2022年:布洛芬、体温计全网断货;2024年:00后网友淡定表示:“囤药不如囤免疫力,早睡早起比什么都强!”

但高危人群仍需重视

香港65岁患者案例:未接种疫苗,感染后发展为重症,家属含泪呼吁:“别拿长辈的健康赌概率!”医生忠告:慢性病患者、老人务必接种疫苗,家中常备血氧仪、急救药。疫情从未远去,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我们不再手忙脚乱:从抢购连花清瘟到科学佩戴口罩,从“谈疫色变”到理性看待,这是属于每个人的成长;但别放松警惕:高危人群仍是“重灾区”,免疫力是最后的“护城河”。

来源:整点娱乐我在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