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奕迅因新冠并发症去世”,评论区炸锅了——有人哭着说“青春结束了”,有人质疑“官方还没回应,周海媚去世当时也是这么说的”。吓得我赶紧去翻陈奕迅工作室微博,好家伙,人家明明在5月17日刚发声明,说只是确诊新冠暂停演出,还晒出了正在康复的照片。这让我想起两年前周
最近刷抖音看到条离谱消息:“陈奕迅因新冠并发症去世”,评论区炸锅了——有人哭着说“青春结束了”,有人质疑“官方还没回应,周海媚去世当时也是这么说的”。吓得我赶紧去翻陈奕迅工作室微博,好家伙,人家明明在5月17日刚发声明,说只是确诊新冠暂停演出,还晒出了正在康复的照片。这让我想起两年前周海媚去世时的荒诞戏码:2023年12月11日网上突然疯传她离世,知情人士紧急辟谣“还在抢救”,结果当天晚上工作室就官宣噩耗。这种“狼来了”的剧情,为啥总在娱乐圈上演?
一、谣言流水线:从捕风捉影到全民狂欢
咱先说说这“陈奕迅去世”的谣言是咋造出来的。5月15日陈奕迅刚官宣确诊新冠,隔天就有自媒体把“确诊”篡改成“去世”,还配上AI生成的黑白遗照,标题写得跟真事儿似的:“乐坛巨星陨落,享年50岁”。更绝的是,有个叫“娱乐圈梗姐”的账号,把陈奕迅2018年演唱会晕倒的旧视频翻出来,配上“最后一次舞台谢幕”的字幕,播放量直接破百万。这套路跟周海媚去世时如出一辙——2023年12月11日,某网友突然爆料“周海媚在家中去世”,虽然她工作室紧急辟谣“正在抢救”,但谣言还是像野火一样烧遍全网,连她宠物狗的抖音账号更新雪景视频,都被曲解成“家属在处理后事”。
为啥谣言总爱盯着明星?说白了,流量就是原罪。现在自媒体竞争多激烈啊,一条“明星去世”的假新闻,流量能顶普通内容的十倍。就像那个“娱乐圈梗姐”,平时发的八卦帖子点赞才几百,这次造谣陈奕迅去世,单条视频涨粉2万。更恶心的是,有些营销号故意制造“反转剧情”:先传“去世”,等热度起来了再发“辟谣”,两头吃流量。这种操作,跟周海媚去世时某些媒体“先报死讯再澄清”的套路一模一样。
二、人性放大镜:吃瓜群众的“集体癔症”
不过话说回来,谣言能传起来,咱们这些吃瓜群众也有责任。就拿这次陈奕迅事件来说,很多人根本没核实消息,看到“去世”标题就转发,还配上“一路走好”的蜡烛表情。更离谱的是,有个网友在评论区说“我朋友的表姐在医院当护士,亲眼看到陈奕迅抢救”,结果被扒出来是个刚注册三天的小号。这让我想起周海媚去世时,网上突然冒出一堆“知情人”:有人说她是因为“心脏病突发”,有人说是“长期抑郁自杀”,甚至还有人编造她“临终遗言”,最后全被证实是假的。
为啥大家这么爱传谣?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信息瀑布”——当看到很多人都在转发某个消息时,即使自己心里怀疑,也会跟着转发。就像这次陈奕迅事件,抖音上#陈奕迅去世#的话题,一天内播放量破亿,很多网友就是被这种“集体狂欢”裹挟着参与传谣。更讽刺的是,有些人为了显得自己“消息灵通”,故意添油加醋:“我听说陈奕迅去世前在写遗书”“他的遗产全捐给慈善机构了”,这些谣言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三、科技双刃剑:AI时代谣言插上翅膀
现在的谣言,早不是当年“口口相传”的原始形态了。AI技术的普及,让造谣变得跟玩游戏一样简单。就拿这次陈奕迅事件来说,造谣者用AI生成了一张“追悼会现场”的图片:陈奕迅的黑白照片被PS在花圈中间,背景是哭成一片的歌迷。更惊悚的是,还有人用AI合成了陈奕迅“临终视频”,视频里他脸色惨白地说:“谢谢大家,我要走了”。要不是陈奕迅工作室及时报警,估计很多人真会信以为真。
这种AI造谣,比传统谣言可怕十倍。2025年3月,上海有个退休教授“用阳台核电池供电”的谣言,就是AI生成的图文和视频,连《光明日报》都出来辟谣。更讽刺的是,有些骗子用AI生成“专家荐股”视频,忽悠股民买垃圾股,受害者最高被骗10万元。在这个“AI即正义”的时代,普通人辨别谣言的成本越来越高,而造谣者的门槛却越来越低。
四、破局之道:从“吃瓜”到“治瓜”
面对这些无孔不入的谣言,咱们普通人该咋办?我总结了三个“锦囊妙计”:
第一招:让子弹飞一会儿。看到“明星去世”这种爆炸性消息,别急着转发,先看看官方账号有没有回应。就像这次陈奕迅事件,他工作室微博在5月17日就发了康复照片,抖音官方也在话题页置顶了辟谣声明。周海媚去世时,她工作室虽然一开始没回应,但后来也通过微博和抖音同步了最新情况。
第二招:用工具验真伪。现在很多平台都有“谣言粉碎机”功能,比如抖音的“信息真实性核查”按钮,点一下就能看到官方辟谣信息。另外,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的官网和小程序,也能一键查询各类谣言。要是看到AI生成的图片或视频,注意观察细节:比如手指数量是否正常、光影是否自然,这些都是辨别AI造假的关键。
第三招:别让情绪冲昏头。谣言最擅长利用人的恐惧和同情心理。看到“巨星陨落”的消息,先深呼吸十秒,问问自己:“如果这是真的,主流媒体为啥没报道?”就像周海媚去世时,虽然一开始有很多自媒体传谣,但《光明日报》《星岛环球网》等权威媒体很快就跟进了准确信息。
五、结语:当谣言成为一门“生意”
从周海媚到陈奕迅,从“去世”到“绯闻”,娱乐圈的谣言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荒诞剧。这些谣言背后,既有自媒体为流量不择手段的丑恶嘴脸,也有普通人在信息洪流中的迷茫与盲从。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谣言不是玩笑,它可能摧毁一个人的名誉,甚至危及生命。周海媚去世后,她的病历被医院职工泄露到网上,导致家属陷入二次伤害;陈奕迅这次被造谣去世,他8岁的女儿在学校被同学嘲笑“没爸爸”,这些都是谣言带来的真实创伤。
作为普通网民,我们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手指:不轻易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不参与对明星的恶意揣测,遇到谣言及时举报。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才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尊重。
你遇到过最离谱的明星谣言是啥?你觉得该如何根治网络谣言?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铭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