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林志玲频繁亮相各种电影节,复出的意愿十分强烈,但是从舆论和市场的反馈来看,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林志玲戛纳电影节复出失败,没有国际导演关注她!
近期,林志玲频繁亮相各种电影节,复出的意愿十分强烈,但是从舆论和市场的反馈来看,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前几天,林志玲刚刚参加过北京电影节,本想着借助电影节的影响力复出,但是从效果却极其差劲。
林志玲本来就因为“黑泽志玲”的话题,被媒体揪住不放,现场更是被抓拍到灾难级的形象管理。
林志玲在北京电影节红毯上的“小碎步行走”和“频频鞠躬”被解读为模仿日本女性举止,与其早期自信大方的形象形成对比,引发“女神沦为女仆”的调侃。
婚后随夫姓“黑泽志玲”的传闻及跨国婚姻争议,使其“台湾第一美女”标签弱化,林志玲已经彻底失去了大陆影迷。
当2019年林志玲嫁给黑泽良平之后,她的的事业就开始一落千丈,倒霉事情更是接连不断。
大陆市场价值归零,负面新闻不断,在日本综艺被欺负等等。
林志玲综艺身价从单期200万暴跌至70万,代言费从千万级缩水至百万级,2025年连续6年未入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
央视中秋晚会、江苏卫视《百变达人》等合作因公众抵制流产,品牌方视其为“舆论风险”。
林志玲在北京电影节的亮相,本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复出试探”,没想到再次成为了林志玲的黑历史。
这次戛纳电影节,林志玲同样没有收获到预期的“市场反馈”。
在戛纳电影节走完红毯和参加了一场论坛后,林志玲就没再公开亮相。
在这种国际电影节,亚裔演员的影响力本来就有限,像林志玲这样几乎没有代表作的“花瓶演员”根本引起不了国际大导演的注意。
国际大导演用亚裔演员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看其在母国的市场价值。
现在林志玲无论在大陆、港澳台,甚至是日本其市场价值都极其有限。
大陆和港澳市场,林志玲现在基本上处于“民间封杀”的状态。
根本没有导演敢用林志玲,就连一些简单的代言商都不选择林志玲。
从市场定位来看,林志玲在华语圈的形象定位为“冻龄女神”或“优雅花瓶”,这与国际市场对中年女性角色的需求存在偏差。
国际电影中,中年女性角色多聚焦现实主义题材,如西班牙电影《中年女性》中底层劳动妇女的生存困境,或德国电影《耀眼女子》中Frauke的婚姻危机,这类角色需演员展现生活化的表演张力与情感深度,而非单纯形象管理。
林志玲这种“女神”定位和年龄的错位,让其很难找到合适了角色。
林志玲的复出之路,几乎已经全部被自己堵死。
大陆和港澳市场,林志玲的市场价值几乎为零,根本没有导演和商家敢用她。
台湾地区市场,林志玲的商业价值同样有限。
“台湾第一美女”的封号,大多数是大陆影迷对林志玲的“偏爱”,台湾本地影迷对其并不认可。
自从上次金马奖事件之后,台湾电影圈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加之激烈的竞争环境。
台湾导演也不会去用一个“50岁的冻龄女神”来演电影。
日本娱乐圈极其封闭,竞争更是激烈的难以想象。
明星在日本的地位并不高,并且基本上被大财团完全控制,根本没有自主发展的机会。
林志玲要想以独立的姿态挤入日本娱乐圈根本不可能。
日本企业倾向选择本土艺人代言,如资生堂启用本土模特取代林志玲,背后是“国货情怀”的商业逻辑。
日本娱乐圈由杰尼斯事务所、艾回唱片等巨头主导,通过“全约”绑定艺人,收入分成普遍为“公司9:艺人1”。
林志玲缺乏日本本土事务所支持,根本没有资源可用。
2023年林志玲宣布退出影视圈,表面是回归家庭,其实就是无戏可拍,没人用她。
林志玲最大的商业价值就是在大陆,可惜被她自己无情的抛弃了。
来源:早起看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