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明星绝对是娱乐圈的顶流。刘德华、张学友、梅艳芳、林青霞这些名字,简直就是那个年代的代名词。他们的歌、电影、电视剧,承包了大陆观众的娱乐生活。那时候的粉丝,主要通过买唱片、录像带、海报来支持偶像,能去趟签名会或者演唱会,简直是天大的幸福。
港台明星时代:崇拜是大主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明星绝对是娱乐圈的顶流。刘德华、张学友、梅艳芳、林青霞这些名字,简直就是那个年代的代名词。他们的歌、电影、电视剧,承包了大陆观众的娱乐生活。那时候的粉丝,主要通过买唱片、录像带、海报来支持偶像,能去趟签名会或者演唱会,简直是天大的幸福。
粉丝的口味那会儿很简单,就是崇拜。偶像唱得好听、演得好看、有魅力,就够了。比如刘德华的《忘情水》,一首歌能火遍大街小巷,大家都觉得他帅得不行,声音又苏。粉丝对偶像的了解基本靠电视、杂志、报纸,信息来源少得可怜,想知道偶像私底下啥样,几乎不可能。所以那时候的追星,更多是单向的仰望,偶像是高高在上,粉丝在下面默默喜欢。
这种崇拜还有个特点,就是跟作品强绑定。偶像出了新歌、新电影,粉丝就赶紧去支持,买票、买专辑,实打实花钱出力。那时候也没啥互联网,粉丝之间串联起来不容易,能做的就是自己攒钱买东西,或者跟朋友聊聊偶像有多牛。总体来说,粉丝口味挺单纯,才华和颜值是硬通货。
选秀明星时代:草根逆袭戳心窝
到了2000年代,选秀节目突然火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这些节目,彻底改变了娱乐圈的玩法。普通人也能上台唱歌、表演,运气好点还能一夜成名。李宇春、周笔畅、张杰、陈楚生,这些选秀出身的明星,成了新一代粉丝的心头好。
这时候粉丝口味变了,不光看才华,还开始在意偶像的故事和个性。比如李宇春,2005年《超女》冠军,她中性风的打扮和酷酷的性格,直接圈了一大波粉。粉丝喜欢她,不只是因为她唱得好,更因为她是从普通女孩一步步走到舞台中央的真实感。选秀节目给了粉丝参与感,你能投短信、打电话支持选手,感觉自己也能决定谁红谁不红。
比起港台明星的遥不可及,选秀明星更接地气。粉丝觉得他们跟自己差不多,出身普通,有梦想、有挣扎,看着他们逆袭成功,心里特有共鸣。而且网络开始普及,贴吧、论坛成了粉丝聚集地,大家一起讨论比赛、分享偶像动态,还会组织应援活动。这时候的粉丝文化,开始从单向崇拜变成了一种社区互动。
粉丝口味的另一个变化,是对“真实”的追求。选秀节目里,选手哭了、笑了、紧张了,粉丝都能看见,觉得偶像不再是完美无瑕的光环人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这种认同感,让粉丝对偶像的感情更深了。
再往后,养成系偶像成了主流。TFBOYS、火箭少女101、THE9这些团队,彻底把粉丝文化推到了新高度。跟港台明星和选秀明星不同,养成系偶像的特别之处在于,粉丝能从他们还是练习生的时候就认识他们,看着他们一步步成长、出道。
比如TFBOYS,2013年出道时仨小男孩都才十多岁,粉丝一路看着他们从青涩到成熟。这种陪伴感,是以前粉丝体验不到的。养成系偶像的粉丝,不光是喜欢他们的作品,更像是把偶像当成了自己的弟弟、朋友,甚至“养崽”一样的情感投入。火箭少女101的杨超越,从《创造101》里哭着说“我真的很努力了”,到后来成了团宠,粉丝就觉得是自己陪她熬出来的。
这时候的粉丝口味,变得更注重互动和共创。你不光是看偶像表演,还能参与到他们的成长里。比如投票、打榜、买专辑冲销量,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帮偶像宣传,粉丝觉得自己是偶像成功的一部分。像《青春有你》、《偶像练习生》这些节目,粉丝还能直接pick自己喜欢的小哥哥小姐姐,感觉自己有“造星”的权力。
而且养成系偶像的粉丝组织化特别强。微博、抖音、快手这些平台上,粉丝会组团打call、做数据、刷热度,应援活动一场接一场,花样还特别多。比如买几十万的专辑只为送偶像上榜,或者包场电影院支持偶像的新片,这种“氪金”追星方式,在港台和选秀时代是没法比的。
粉丝口味变迁的三大阶段
从港台明星到选秀明星,再到养成系偶像,粉丝口味的变化其实挺明显的,咱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看
那会儿粉丝最看重偶像的才华和魅力。唱得好、演得好、长得帅,就是王道。偶像是高高在上的存在,粉丝更多是仰望和支持,互动几乎没有。
到了选秀时代,粉丝开始喜欢草根逆袭的故事,偶像的个性、真实感成了加分项。投票和网络互动拉近了距离,粉丝觉得自己能帮偶像实现梦想。
现在粉丝最在乎的是陪伴和参与感。偶像的成长过程是大家一起见证的,粉丝不光是消费者,还觉得自己是“生产者”,跟偶像一起努力。
这三个阶段,粉丝对偶像的期待越来越高,从单纯喜欢作品,到想要了解人,再到直接参与人生,感情投入也越来越深。
技术咋推动了粉丝口味变化?
粉丝口味变迁,技术进步绝对功不可没。港台时代,信息靠电视和纸媒,粉丝想知道点啥都难。选秀时代,互联网起来了,论坛、贴吧让粉丝能聊到一块儿,还能第一时间知道偶像的消息。到养成系时代,社交媒体彻底爆发,微博、微信、抖音、B站,粉丝随时随地能跟偶像互动。
比如现在,你刷个抖音就能看到偶像的日常vlog,或者在微博上跟偶像互关留言,这种近距离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技术还让粉丝的应援更高效,像超话打榜、数据组刷量,都是靠网络工具实现的。粉丝不光能消费偶像,还能反过来影响偶像的曝光量,这在以前完全不可想象。
娱乐圈的赚钱方式,也随着粉丝口味变化翻天覆地。港台时代,公司靠卖唱片、电影票、演唱会门票,粉丝花钱买作品就行。选秀时代,投票成了大头,节目组还靠广告和赞助赚得盆满钵满。
养成系时代,粉丝经济彻底成了主流。专辑、周边、见面会门票,甚至是数字专辑、会员独家内容,都是钱。像TFBOYS十周年演唱会,门票几秒钟卖光,周边产品随便卖几十万件,粉丝的消费力直接拉满。公司也不光卖作品了,更多是卖“体验”——让你觉得花钱就是在帮偶像圆梦。
粉丝口味变了,带来的不光是好事,也有不少问题。比如过度商业化,有些公司把粉丝当“韭菜”割,一张专辑卖几十个版本,逼着粉丝氪金。还有偶像崇拜过头,有些粉丝为了偶像不惜跟人撕架,甚至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未来,粉丝文化要想健康发展,娱乐圈得想办法引导。别老想着怎么掏空粉丝钱包,多给点正能量,让粉丝追星的同时也能过好自己的日子。
来源: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