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不务正业”的吴彦祖,给所有香港明星开了个“坏头”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5-23 18:19 1

摘要:今年3月份,吴彦祖在各个平台开设“吴彦祖教英语”的账号,预示着曾经的银幕大佬开始步入教师行业。

文|花小梨和

编辑|黄毅来了

当吴彦祖放下影帝光环成为英语课主播,当曾志伟在直播间为网红站台卖货。

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港圈,坠落曲线令人唏嘘。

那个靠《英雄本色》《喜剧之王》撑起华语电影半壁江山的黄金时代,究竟如何走到了今天?

“你是彭于晏,我是吴彦祖。”

这两位明星凭借年轻时的帅气,至今已经演变成网友之间互夸的流行语。

但是从吴彦祖自降身份成卖课网红之后,兴许这句话以后也要消失了。

今年3月份,吴彦祖在各个平台开设“吴彦祖教英语”的账号,预示着曾经的银幕大佬开始步入教师行业。

吴彦祖售卖的课程价格为398元,共有84节课,每节课10分钟。

开直播卖课时,吴彦祖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10w+,大家纷纷观望和表示疑问。

“难道娱乐圈现在这么不景气了吗?

网上对他这种做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评价,认为他凭借观众对他曾经演绎角色的喜爱,公然割韭菜,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整个港星娱乐圈的不负责。

作为影视明星,他应该做的就是把戏拍好,把角色塑造好,把电影演好,而不是来卖课,给整个港娱带了个坏头。

古天乐曾经抱怨说现在的香港影视圈环境一塌糊涂。

即使是想拍电影也找不到投资方,即使拍了也很少有观众买单。

更不要提那些曾经出名的明星了,都因为收益不好慢慢选择其他行业了。

曾志伟,作为曾经的“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涉及编剧、导演、演员等各个职业,不仅来帮一个网红卖假月饼,还全程表现得就像一个“新兵蛋子”。

2024年9月初,曾志伟与“疯狂小杨哥”合作直播,共同推销“香港美诚月饼”,结果搞成了虚假宣传。

若行业内形成“弃主业从副业”的风气,港娱所面临的恐怕不仅是无片可拍的无奈,还有整个行业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更不要谈迎接行业的春天。

毕竟,电影行业的繁荣既要靠演员也要靠行业本身,双方齐发力才能让香港电影起死回生。

而港星集体转型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体选择的转变,更是整个行业生态的剧烈震荡。

当银幕巨星纷纷离场,我们想知道:

曾经辉煌的香港影视圈,究竟在哪些环节出了问题?

上世纪 80年代至90年代末,是公认的 “港片黄金时代”。

那时候的香港电影圈,繁荣体现在各个角落:

—年产量常年超200部,1993年更是达到232部的巅峰,几乎占据全亚洲电影产量的三分之一;

动作片、喜剧片、黑帮片、灵异片等类型百花齐放,成龙、周星驰等巨星频出。

要是说那时候的港片是华语电影的天花板,一点都不为过。

反观如今,2024年香港电影产量竟然锐减到27部!

差距如此之大,说明行业本身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其中之一便是以上所说的演员的问题,不过也并非所有的演员都像他们那样“忘本”,还有人仍然坚持在一线,用生命表达敬业。

比如吴耀汉身患严重的肾衰竭,每月要去医院洗4次肾,心脏还装着5个支架。

但82岁的他仍然带病坚持拍戏,而他拍戏是因为热爱,并非为了赚钱。

还有袁祥仁,如今正与肺水肿病痛抗争。

他拍戏的时候每走几步就呼吸困难,需要工作人员帮助才能够继续拍摄。

但即便如此,他仍没有退休的念头,还说要坚持拍到 100岁,这几年更是在内地剧组之间来回奔波。

对比之下,行业的分化更显残酷:

有人在流量中寻找出路,有人在困境中守护初心,而香港电影的未来,正取决于这种坚守能否重新成为行业的共识。

如果港娱能好好宣传这些榜样,让后起之星们看到,前方仍然还有老前辈在奋勇前行,那么他们兴许也会有更大的动力来为香港电影事业奋斗。

除此之外,电影内容创作固步自封也是港片发展的痛点。

香港电影以动作片、喜剧片、黑帮片等类型片闻名于世,比如周星驰的《功夫》,至今仍然是影片中的经典。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香港电影内容仍然是这样,甚至陷入了同质化、剧情老套、角色雷同,观众容易审美疲劳等一系列问题。

拿刘德华这些年的电影来说,演技自然是可以的,但是剧情上来说还是缺乏创新。

比如他的《暗潮汹涌》《追龙》《黑帮荣耀》都是“兄弟情义+黑帮火拼”的剧情。

包括他参演的警匪片,即使过程再怎么跌宕起伏,观众还是很容易能够猜到后续。

可以说香港电影已经陷入了创新的误区,依然以为自己还是21世纪前的自己,实际上它的竞争对手已经百家齐放了。

现在内地、东南亚、台湾、日韩等电影都开始崛起并且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再也不是曾经香港电影一枝独秀的时代。

显然创新是一门躲不开的课题,如果香港的电影创作一直故步自封,只喜欢拍那些固定类型,固定套路的影片,那被市场淘汰真的是理所当然。

香港电影的没落,是创作惯性、市场变迁、资本流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这样的结果只有靠演艺圈的众人,用更加重视的态度和更大程度的深耕,才能扭转乾坤,让香港电影焕发第二春。

结语:

虽然香港电影有些没落了,但是行业的火种从未熄灭。

它藏在老戏骨对镜头的敬畏里,埋在青年导演试图突破类型窠臼的尝试中。

如果能让资本回归创作本质,让演员重拾职业尊严,让故事重新触摸时代脉搏。

那个用镜头书写江湖恩怨、市井温情的香港电影,或许还能在流媒体时代的夹缝中,寻回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2.0”。

毕竟,观众从来不会拒绝好电影,只是在等待有人再次点燃银幕的星光。

部分资料:

来源:黄毅来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