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炫被淘汰,为何全网为他鸣不平?

好看影视 港台综艺 2025-05-24 14:55 1

摘要:2025年5月23日,《歌手2025》第二期竞演落幕,59岁的林志炫以两场综合排名垫底出局。

2025年5月23日,《歌手2025》第二期竞演落幕,59岁的林志炫以两场综合排名垫底出局。

首场他改编《悟空》融入京剧老生唱腔,却被嘲“用力过猛”;次场回归舒适区演唱《秋意浓》,又被批“缺乏新意”。

网友炸锅:#林志炫淘汰#冲上热搜榜首,评论区两极撕裂。

有人痛斥“节目组做局”,有人叹息“时代抛弃了老艺术家”。

连主持人何炅公布结果时都明显眼眶发红,有些结巴。

他却说:没事。

从优客李林时期的百万销量奇迹,到《歌手》舞台的“ONE take”神话,他的人生总在“极致追求”与“残酷现实”间反复横跳。

01

1983年,台湾基隆的印刷厂里,17岁的林志炫手指沾满油墨,偷藏音乐梦想。

父亲怒吼:“唱歌能当饭吃?”

他白天搬运纸张,夜晚溜去木船民歌餐厅驻唱,甚至用兰花指握话筒掩盖油墨痕迹。

1991年,他与李骥组成优客李林,首张专辑《认错》封面不敢露脸。

唱片公司怕他们的“工科男”长相吓跑粉丝。

谁料专辑狂卖百万,歌迷集体抗议:“我们要见真人!”

1995年,歌唱事业渐入正轨时,谁料命运却和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母亲突然病重,父亲又一直反对他唱歌,他只能匆匆解散组合,被迫接手家族印刷厂。

然而,9个月后一场大火烧光了厂房,价值千万的纸张化为灰烬。

当时“父亲的眼神像刀。”他在自传里写道。

废墟前,他咬牙承诺:“我会让印刷厂重生。”

谁也没想到,这场灾难反而成了转折点。

父亲看着儿子日夜不休地重建工厂,突然说:“去唱歌吧,别让厂子拖垮你。”

3年后,他以专辑《散了吧》复出,又连续推出《蒙娜丽莎的眼泪 》(1998年)、《单身情歌 》(1999年)等代表作。

其中《单身情歌》成为华语乐坛现象级歌曲,至今仍是“光棍节”标志性曲目 。

02

2000年,他成立独立音乐公司,主张回归音乐本质,追求极致创新。

之后推出全程模拟录音的《原声之旅 》,被发烧友奉为经典。

2010年首创“ONE take”理念,推出全现场录制专辑《ONE take 》,拒绝录音室拼接,坚持现场一遍过。

为此,他连续五年凌晨四点起床练声,甚至鼻窦炎手术分两次做,只为保住鼻腔共鸣。

2013年《我是歌手》舞台,47岁的林志炫用四次冠军、三次亚军,写下“大魔王”传说。

《没离开过 》直播现场,15秒连续升Key,最高音达到D5,弹幕疯狂刷屏:“人类声带奇迹!”

那夜,他的出场费从18万飙到55万 。

《Opera》无伴奏清唱横跨三个八度,观众席李健惊叹:“这是声乐教科书!”

更绝的是2021年《披荆斩棘的哥哥》,55岁的他带着腰伤完成空中倒立开嗓,彩排时从两米高台跌落仍坚持登台。

队友言承旭后怕:“他摔下来那声闷响,我以为出大事了……”

屏幕前的林志澄澈如泉,业内却流传着他的“魔鬼法则”。

彩排时他要求关掉空调:“湿度差2%会影响声带震动。”工作人员翻白眼:“这是综艺,不是实验室!”

因怕嗓子受凉,要求宿舍不开空调,被赵文卓粉丝骂上热搜。

事后他五次编辑微博解释,却被截图做成“矫情”表情包。

他坚持让舞蹈家李响纯跳舞,被批“打压后辈”。

真相是通宵教其发声技巧,最终舞台主动降Key配合;

出道30年零绯闻,却自曝“存款像过山车”,每张专辑收益全投入下一张制作,最穷时卡里只剩千元。

这种近乎病态的执着,让他成为流量时代的“异类”。

正如乐评人耳帝所言:“他像中世纪的工匠,非要用手工雕琢流水线时代的艺术品。”

03

《歌手2025》选曲会上,导演暗示:“唱《单身情歌 》稳赢。”

他摇头:“我想给《悟空》披上京剧铠甲。”

结果显而易见。

年轻人嫌“戏腔老土”,老一辈骂“糟蹋经典。

淘汰夜节目组数据显示,他的表演在25岁以上观众中好评率78%,但18-24岁群体仅29%。

编导苦笑:“大数据说‘怀旧情怀’今年不讨喜。”

更荒诞的是,《悟空》音源在海外爆红,Spotify评论超10万条,法国乐迷惊叹:“东方歌剧摇滚!”

淘汰背后的行业内幕,不由得让网友发问,这场比赛更重要的到底是艺术纯度还是流量。

而这也恰是音综困局的缩影。

林志炫首场改编《悟空 》时,将京剧唱腔与实验电子结合,甚至精确控制戏曲翎子的抖动频率以匹配编曲节奏 。

这种极致追求却因“用力过猛”“造型夸张”等评价遭年轻观众冷遇。

反观00后单依纯,凭借《珠玉 》中14秒哨音和每秒3.2次镜头切换的舞台特效,以“视听轰炸”收割76%的年轻票仓 。

这些数据印证了当下音综的生存法则,当技术流撞上短视频时代的“8秒注意力”,精细雕琢的艺术品往往敌不过瞬间刺激的“感官快餐”。

而且,节目“两场定生死+揭榜替换”机制,本质是流量博弈的数学游戏。

林志炫综合排名仅因0.3%的票差垫底,而踢馆成功的马嘉祺凭借粉丝控评和电子乐改编迅速吸睛 。

这种设计放大了“数据决定生死”的机制。

揭榜歌手马嘉祺击败白举纲,却让未直接对战的林志炫出局,网友质疑“淘汰机制黑箱”。

04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创作生态的崩塌。

林志炫曾试图用《悟空》推广传统文化,却因“曲高和寡”被批;而《天赐的声音6 》等节目靠改编《跳楼机 》等短视频神曲收割流量,被讽“五星大厨做辣条” 。

这种“向流量跪着挣钱”的妥协,暴露音综正从音乐品鉴会降格为数据搬运工。

2024年音综改编曲目中70%源自短视频热榜,艺术价值让位给传播效率 。

林志炫的淘汰绝非偶然,而是音综困局的缩影。

当“收视率=流量+话题”的公式主导创作,艺术纯度只能蜷缩在“情怀怀旧”的夹缝中。

好在,淘汰之后的林志炫坦然接受,称没事,休息一段时间后,会准备得更好。

对他来说,音乐是长跑,一直在路上。

从木船民歌餐厅到《歌手》舞台,他用了44年证明:真正的艺术家,从不在意是否站在C位。

就像他总说的:“奖杯会过期,但《离人》前奏响起时,那些红了眼眶的听众,才是我的终身成就奖。”

或许,这个被流量抛弃的夜晚,正是他音乐生命新的起点。

毕竟,匠人的战场,从来不在热搜榜。

来源:谈古论今俏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