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曾是“失败者”,却拍出了一代人的江湖。1986年香港电影圈没人看好的《英雄本色》。那时候的周润发,连着拍了20部电影都赔钱,别人喊他“票房毒药”。
他们曾是“失败者”,却拍出了一代人的江湖。1986年香港电影圈没人看好的《英雄本色》。那时候的周润发,连着拍了20部电影都赔钱,别人喊他“票房毒药”。
狄龙被公司裁员,坐在家里对着镜子看自己长出的白头发,觉得这辈子可能再也拍不了戏了。
张国荣想演这部电影,公司经纪人直接摔了剧本:“你跟着一群过气的人能拍出什么好东西?”
最惨的是导演吴宇森,三年前在泰国拍戏,因为用真枪导致演员腿部中弹,被剧组炒了鱿鱼,兜里没钱的时候连买包烟都要犹豫。
但徐克找到了吴宇森,说:“有个机会,没片酬,你干不干?”吴宇森蹲在街边抽完一根烟,想起自己被解雇那天,剧组的人看他的眼神,想起自己趴在桌子上写了无数遍的剧本,最后把烟头踩灭在脚下:“干。”
其实周润发接小马哥这个角色,是“捡来的”。原定的演员说没档期,其实就是看不上这个客串的小角色而已。
发哥刚拿到剧本的时候,手都有点抖。那时候他太需要一个机会了,哪怕只是露个脸。他跟吴宇森说:“导演,我不要钱,你让我演就行,档期你随便安排。”
拍的时候,他每天在片场琢磨小马哥的动作、眼神,连走路的姿势都练了几十遍。
有一场戏,他要瘸着腿走路,就真的在鞋里塞了块石头,拍了一整天,晚上脱鞋的时候,脚都磨出了血泡。
狄龙演宋子豪,就像在演自己。他对着镜子说“我没做大哥很久了”的时候,心里突然就酸了。
曾经他也是风光无限的武打明星,现在却只能在剧本里找当年的影子。有一场兄弟对峙的戏,他和张国荣站在码头,海风把两个人的衣服吹得猎猎响。
张国荣看着他,突然就忘了台词,因为他从狄龙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种说不出的难过,像是一个男人对青春的告别。
张国荣的公司一直反对他演这部戏,觉得会影响他的偶像形象。但他偷偷跟狄龙说:“我就是想试试,演一个不一样的角色。”
拍的时候,因为周润发演的的小马哥角色很出色,导致他的戏份被压缩了很多,有人替他感到不值,他却摆摆手:“没事,电影好看就行。”
收工后,他常和发哥、狄龙一起去吃路边摊,三个人喝着啤酒,聊各自的梦想,像普通的年轻人一样,没什么明星架子。
投资人麦嘉看完样片,直接说:“这片子不行,把底片烧了吧。”
吴宇森求了很久,才争取到一个午夜场试映的机会。
试映那天,他躲在影院最后一排,手心全是汗。电影放到一半,他听见旁边有个年轻人吸了吸鼻子,转头一看,那人眼里竟含着泪。
等到电影结束,全场的人都站起来鼓掌,掌声响了很久很久。吴宇森突然觉得,这几年吃的苦,好像都值了。
后来《英雄本色》拿了3465万票房,破了香港纪录。
周润发拿金像奖那天,穿着一件普通的衬衫就去了,他说:“这个奖不是给我的,是给所有坚持梦想的人。”
狄龙摸着金马奖奖杯,想起拍电影时那些熬通宵的日子,突然就哭了。张国荣在后台跟他们拥抱,说:“我们真的做到了。”
现在有时候路过录像厅旧址,我总会想起电影里的画面:小马哥咬着火柴笑,狄龙在码头抽烟,张国荣举着枪浑身发抖。
他们演的不是英雄,是一群在生活里摸爬滚打的普通人,用一股不服输的劲,拍出了一代人的江湖。
那时候的电影没有太多特效,没有华丽的包装,有的只是一群真心热爱电影的人,把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不甘心,都放进了镜头里。
或许我们喜欢的从来不是电影里的江湖,而是那个敢拼敢闯、不肯向生活低头的自己。
就像小马哥说的:“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机会从来不会从天而降,是他们用坚持,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来源:祎祎放映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