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气垫底,潇洒封神:香港四大才子里,蔡澜活成了我们羡慕的样子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6-29 00:01 2

摘要:幸运的是,蔡澜的母亲洪芳娉极具才干(她开过橡胶园,后来成为当地有名的小学校长),因而不良少年蔡澜免于被开除;不幸的是,盛怒之下的洪芳娉,开启了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吵架模式:

芙蓉不及美人妆

1954年,新加坡,13岁的蔡澜在中学作文中写到,他长大后的理想是开一家妓院。

这一壮举,险些当场送走年过六旬的班主任。

幸运的是,蔡澜的母亲洪芳娉极具才干(她开过橡胶园,后来成为当地有名的小学校长),因而不良少年蔡澜免于被开除;不幸的是,盛怒之下的洪芳娉,开启了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吵架模式:

骂儿子,骂丈夫,骂父子俩的姓氏。

作为新加坡华人文学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的蔡文玄觉得斯文扫地,他苦口婆心地规劝儿子追寻一点高雅的理想。

蔡澜解释道,他想开一家“卖艺不卖身”的高雅妓院,女孩子专精琴棋书画技能,非精通格律者不得登堂入室。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这间妓院的地点暂定在:

澳门。

蔡文玄急眼了,说当年国破山河在,全家为躲避日寇从汕头下南洋,你小子就不能想点有益于国家与社会的事?

儿子鄙夷地说,就你那由景及人、抒发民族情怀的玩意,那是什么屁诗?可有郁叔叔“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真性情?

郁达夫的《钓鱼台壁》,明明是感叹时势、关怀国家命运的抒情诗,却写得情韵双绝、张狂不羁

蔡文玄只感到天旋地转,血压蹭蹭地往上涌——简直离了个大谱!不肖儿子直接把我与郁达夫相比?

这一刻,他无比后悔与郁达夫相识相交近20年。

事后,蔡文玄与洪芳娉一番密谋,认定逆子蔡澜如野马,没有一间学校关得住他,这辈子,且由他去吧。

没有人预料到,数十年后,这个叛逆前卫,玩世不恭的少年,会成为香港人口口相传的“香江四大才子”之一。

误落尘网中,一去四十年

14岁那年,蔡澜在新加坡的华文报纸上发表《疯人院》的影评,得到了人生中第一笔收入。

当时,他的父亲蔡文玄在邵氏兄弟创办的南洋影片公司任职,担任中文片发行经理和宣传经理。耳濡目染之下,蔡澜特别擅长从幕后人员(特别是以制片人角度)的角度解剖影片的得失。

每个周末,他都辗转于新加坡的6家影院,散场后与伙伴们在小巷吃潮州粥,在公园谈天说地,在第二天撰写影评。

蔡澜说,那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有电影,有唱片,有玩伴,有人间一切的美好。

很多年后,他还记得在公园木椅上倚着女孩入睡,远处传来隐约的歌声,那是约翰·施特劳斯谱曲、汉默斯顿填词的歌曲: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当我们年轻时的一天)。

注:该曲也是1939年第11届奥斯卡获奖影片《翠堤春晓》中的插曲

1959年,18岁的蔡澜高中毕业了,他想去巴黎学画,却遭到父母的反对。母亲说,法国人到处喝酒泡吧,你去了会变成酒鬼,还不如去日本留学,那里吃白米饭,修身养性。

洪芳娉始终没有明白,真正爱玩的人,到哪里都玩得很high。

蔡澜在日本半工半读,玩了6年。期间,邵氏集团驻日经理退休,学电影编导的蔡澜意外上位,负责帮邵氏采购日本电影版权,顺便做一些香港电影在日本的宣发工作。

这一选择改变了蔡澜的人生规划。

1963年,22岁的蔡澜前往香港,担任邵氏公司的制作经理。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拍摄一部电影只需要一个星期,拍什么都挣着钱。

在东瀛“游学”的蔡澜有了一个明确的思路,就是把井喷的日本影视、漫画作品引进、翻拍,抢先赚它一个信息差。

蔡澜先后推出了《城市猎人》、《力王》、《龙兄虎弟》等经典系列影片,成为“叫好又叫座”的金牌监制。

他具有极其敏锐的头脑。上世纪90年代,香港九龙城寨拆迁,蔡澜调集了20部摄影机全方位拍摄,那些镜头最后用在成龙的《重案组》中,省下了大量的后期制作与特效的功夫。

刚到香港的时候,蔡澜与导演李翰祥结下深厚友谊,由此与众多艺人具有良好的社交关系。

他古道热肠,却又为人低调,从不炫耀往事与隐私,是圈内有名的“及时雨”。

1993年,Beyond乐队在日本演出前出现意外,主唱黄家驹辞世。蔡澜连夜坐“红颜航班”前往日本,操办其后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只轻描淡写地说:

和家驹相识是一个方面,但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我能讲日语,和富士电视台关系又好,(处理后事)自然我来最合适。

桀骜不驯的倪匡曾高度评价蔡澜:

在香港,这是少有的背后没人说他坏话的人。

上世纪80年代末,成龙受到香港黑社会威胁,蔡澜带成龙、洪金宝师兄弟去国外避祸,拍戏。

1997年,成龙主演贺岁片《一个好人》,指定由蔡澜出任幕后监制。这部影片不仅票房大卖,还荣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并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奖提名,是成龙演艺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蔡澜事业的一个巅峰。

但早在1968年,蔡澜就逐渐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那一年,他在日本看了库布里克导演的《2001太空漫游》,对于恢弘巨大的太空歌剧推崇备至。此后几乎每一年,他都要重看若干次该片,并谋划时机成熟后。拍摄一部类似的科幻巨作。

他已经厌倦了翻拍、改编日本流行文化,想做一些前卫的艺术电影。

在加入嘉禾前的一次庆功会酒上,蔡澜和邵逸夫闲聊,说我们一年拍四十部戏,四十部都赚钱,我们拍一部不赚钱的怎么样啊?

商人邵逸夫觉得这个主意不怎么样,他严肃地回答道:

第四十一部也赚钱更好。

蔡澜首次意识到他与老板之间的理念鸿沟。

此后,蔡澜在嘉禾做到公司副总裁。1998年,他的老搭档何冠昌病逝,57岁的蔡澜大彻大悟,电影行业首先是名利场,在这个规则下才允许才华闪耀。

人生短暂,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1998年,蔡澜监制完成了由罗礼贤执导的《B计划》,告别影视圈。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日长睡起无情思

2006年,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蔡澜说,这辈子做的最错的事就是用40年做电影,因为那始终是别人的事情。但他又认为:

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事情就是留在香港,因为这里有全世界最地道和丰盛的美食,只有吃喝,终究是自己的事情。

其实,在很小的时候,蔡澜就展示出吃货的伟大潜质。

我1941年出生在新加坡,潮州人过生日要吃红鸡蛋嘛,有一次过生日,忽然间‘咣’一声,一个炸弹炸在我们屋顶上。

我们全家慌张地躲进防空壕,这时我看到了那个鸡蛋的黄,赶忙抓起来丢进嘴里,差一点噎死!

蔡澜是很好(四声)吃、很会享受人生的人。

从小,他就享受潮汕美食,广式早茶、潮汕卤水、闽南炸物…来者不拒,他去日本留学,连味噌汤都能品出个中三味,及至香港,他对港式烧腊赞不绝口,还特意指出:

港式烧鹅最值得吃的是鹅颈,肉是少了些,可焦脆的鹅皮实在香气四溢。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蔡澜就开始为香港报刊杂志写美食小品文,一直写到他81岁、写不动为止。

蔡澜写美食评论几十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不卖弄食材的昂贵,二不灌输营养价值。他的食评,更像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

例如他说,大家的印象中,潮州人的卤鹅最有名。其实潮汕还有卤鸡,虽然比不上卤鹅的庄重,但较沪菜的醉鸡更有复杂的味道。

又例如说到香港,菜市场拥挤热络、锱铢必较,最有生活的痕迹;大排档里,店家用极猛的火翻炒食物,锅内也跟着起大火,吃过香港本地的龙虾,你都不想去吃波士顿龙虾。

还有早些年新界池塘里的淡水鱼,鱼头比肉身更有味道:

(吃鱼头时)先运动手指,吃鱼颊柔韧的肉,再吸头中软骨——用刀叉便失了灵魂。

蔡澜最不能接受的是“不吃猪油”的健康建议,他认为那是对味觉的羞辱,在“好吃”和“健康”之间,好吃是第一位的。他说:

舀一勺软嫩白玉般的猪油,点缀黄灿灿的油渣,浇到冒热气的米饭上……暴风吸入三大碗,猪油捞饭比身材更重要!

这一点,我完全赞同蔡澜先生。

上千年来,我家乡的饮食习惯均以猪油为主要的食用油,间或以少量的植物油(如山茶籽油),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其实,根据产出部位不同,猪油分为猪板油与猪花油。

猪板油产于大块肥膘软组织(如腰背等部位),呈洁白厚实的块状,所谓的“肤如凝脂”,就是板油。

而猪花油是由包裹在猪肠表面的网状脂肪精炼而成,这薄薄的一层油脂状似鸡冠,因而猪花油又称为鸡冠油。

毫无疑问,猪花油来源稀少、出油率低,又有淋巴残留的风险,历来是猪油中的“非主流”,经济价值较低,常用于低成本菜品。

然鹅,我的奶奶曾告诉我一些只有老饕才明白的真理。

例如完美品相的猪花油非常珍贵。它数量稀少,一团大肠上附着的油脂只能炼成几两,而且真正的好手在炼油前,必须耐心地处理掉淋巴、血污,然后放热水里飞水,用剪刀剪成小块,反复翻炒,小火低温久炼,避免高温熬制…这样加工出来的猪花油,口味醇厚,绝无板油的油腻感,用来“炒冷饭”是一绝。

所以我分外赞同蔡澜所说的:

煎荷包蛋也好,做炸蛋也好,如果不用花油,一定不香!

可惜,祖母已经仙去,家乡的记忆也已模糊。也许,再没有人在乎猪花油的炼制了。

蔡澜说:

人变老了,就会宽容一点,但同时也变成固执了一点。每个地方的特色美食,关键是人接受的文化熏陶,你不了解这样的文化,就不能接受那样的美食。

一勺猪油,自是心头之好

其实,关于蔡澜点评美食,社会上始终存在不同的声音。

例如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华美食是一个“入世”的过程,“喜欢吃”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大家,往往需要有精湛的学识,机敏的词令,以及亲自操刀的能力与爱好。

这一点,从李渔、袁枚到谭宗浚、唐鲁孙,再到王世襄、汪曾祺,都是一脉传承的。

相比之下,蔡澜远没有触及美食的至善之境。

而且,蔡澜的才情心性,也不适合作一个沉浸美食领域的鉴赏家。他推荐、参与的美食品牌,反响非常一般,而他对中国北方菜系了解不深,对涮羊肉、火锅带有严重的偏见与谬误。

说白了,他在美食小品文上的造诣,可能还比不过沈宏非。

但我比较认同的一点是,书写食物就跟做爱一样,缺乏主观的话就什么意思都没有了,就完蛋了。

事实上,无论是美食家还是普通人,对食物的感情永远是主观的,这种主观源于从小起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源于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源于个体的复杂感受与认同。

罗素说: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今夜不设防

高中毕业后,蔡澜就一直从事电影文化方面的工作。为了采购电影版权,他在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地,与众多作家、编剧、评论家产生交集,积累了深厚的人脉。

1989年秋天,倪匡常拉着蔡澜和黄霑,在去北角一家夜总会喝酒。蔡澜点评道,酒不是最好,女人不是最美,但消费倒是不少,还不如搞一个深夜访谈类节目,喝最烈的酒,聊最靓的女人。

这就是火爆东亚的《今夜不设防》。

坦率地说,这档节目的制作水准并不顶尖,但总能邀请到最火的艺人,谈论最肆无忌惮的内容啊。

在这里,明星们先和主持人喝一小时的酒,醉眼朦胧之际,大家开始说掏心窝子的真心话。

在这里,林青霞一身黑裙,斜倚在沙发上,说秦汉是“全世界最好的男人”,完全没想过日后的风风雨雨。

接过倪匡递来的雪茄,关之琳坦率地说起《她当情妇那些年》:

有结婚离婚有女朋友的男生都试过,我是想做就去做的,没考虑那么多东西…我会珍惜那段时间,但不会有期望。

还有大众情人张国荣醉酒点烟,但始终鼓不起勇气回忆当年的故事。还是黄霑突然站起来,唱起荒腔走板的《倩女幽魂》插曲,才使得张国荣深情款款地回忆在利兹大学时“写信写情书全不回,委屈到失眠”的初恋,以及日后重逢时“淫心起了”的复杂心情。

1992年,倪匡离开香港,远赴美国,《今夜不设防》停办,但收视率超过70%、BBC前来取经、豆瓣评分超过9.6分的评价,依然铸就了一段传奇。在某种程度上,从此访谈无真人。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惟有真性情永不过时。

自左至右,倪匡、王祖贤、蔡澜、黄霑

那段时间,“香港四大才子”高调出圈。

在90年代的跑马地烧鹅铺,倪匡拍桌大笑震落烟灰,黄霑用筷子敲击碗沿行起酒令,金庸抿着花雕微笑不语。只有蔡澜,低调地铺开菜单代大家点菜,并细细地加以辅注:

叉烧需梅头肉七分瘦,烧鹅配酸梅酱解腻。

只是从那以后,四人离多聚少。尤其是蔡澜,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组建吃喝玩乐团,曾发生过为吃龙虾包机南非的豪举。

当然,除了吃喝,蔡澜对互联网也抱有浓厚的兴趣。他在社交媒体上异常活跃,喜欢与年轻人讨论问题,并慢慢成为互联网上年轻人“反内卷、反牛马”的偶像。

例如蔡澜认为,名气能带来好处,但带来不便之处也很多,比方说不能常去九龙塘爱情酒店走私。

例如他说,香港人信奉“手停口停”,认为只有拼搏才能维持正常的生计,这是不对的。为利奔波难以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土壤,人生在世的最后结果,往往反映在三个直白的问题上:

能吃多少?能喝多少?能用多少?

他不但这样说,也是这样干的。

2022年,蔡澜的太太在家跌倒后去世,蔡澜本人也受伤入院。他卖掉房产和藏品,入住尖沙咀顶级酒店海景套房,每天看海、写字、听音乐。陪伴他的只有存了十几年的茶饼,以及一枚倪匡初识时赠送的印章,上面刻着:

少年子弟江湖老。

曾许人间第一流

综观蔡澜的一生,他是一个相对平庸,但被天意与大众偏爱的人。

人们戏言,四大天王往往有五个,但有些时候,四大天王也可能只有三个。

例如在“香港四大才子”里,金庸是话本文学的继承者,以武侠小说闻名,号称“有华人处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黄霑是古诗词的继承者,以流行音乐填词著称,听过《沧海一声笑》歌曲的人,可能比看过《笑傲江湖》小说的人还多。

倪匡的科幻小说虽然被人诟病,但他还写了一百多个热门影视剧本(包括《独臂刀》、《精武门》等),一举奠定了香港动作片的基本套路。他其实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继承者。

而且倪匡是出了名的快,他一小时能写4500字的文章,巅峰时期曾同时为12家报纸供稿,这不是才气是什么?

倒是蔡澜,他是香港知名的编剧与制片人,但影响力赶不上胡金铨与午马专业人士;他主持过知名的访谈类节目,但没有留下历史的痕迹;他在美食上颇有盛名,但与汪曾祺之类的大家相差甚远。

就算是在美食小品文的赛道上,蔡澜也没有达到开宗立派的基本条件。

他多方面都有涉猎,但各方面都不拔尖。

以至于有人戏谑称,蔡澜的最大成就是:

名列“香港四大才子”。

但蔡澜不在乎这个。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所谓的才子,不忘叮嘱年轻人“就是要每天活得快乐,今天要活得比昨天好,希望明天活得比今天更精彩一点,总之要把这一生好好地度过”。

他是香港四大才子中最平庸的一个,但却是活得最洒脱、最真性情的一个,他活成了很多人不敢活的样子,所以就冒犯了许多人凑合的人生。

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唯有自由而又市井的香港,才会为蔡澜汪洋恣肆的生长提供难得的土壤。

打个比方,他就好比把《清明上河图》的意像煮进一锅粥里,并将这锅滚烫热辣的市井浪漫,连同香港文化的风流,尽数封存于时光的琥珀当中,然后又输送到内地,引领那个通俗文化的璀璨时代。

2025年6月27日,蔡澜的社交媒体账号发文称,蔡澜去世,且遗体已火化。

至此,“香港四大才子”均已作古。其中,黄霑、金庸、倪匡分别于2004年、2018年、2022年去世。

来源:将军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