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5日,70岁的香港影帝任达华在社交媒体发布一组照片:他头戴草帽,蹲在山东济宁老家的玉米地里,配文写道“新秧已破黄金甲,更待满仓谢地恩”。他同时预告秋收时还会回来“掰棒子”。这已是他一个月内第二次返乡务农,6月初小麦成熟时,他同样回到这片土地收割麦
2025年7月5日,70岁的香港影帝任达华在社交媒体发布一组照片:他头戴草帽,蹲在山东济宁老家的玉米地里,配文写道“新秧已破黄金甲,更待满仓谢地恩”。他同时预告秋收时还会回来“掰棒子”。这已是他一个月内第二次返乡务农,6月初小麦成熟时,他同样回到这片土地收割麦子,并将一捧麦粒小心装进口袋:“带回去给女儿看看,这是爷爷家乡的麦子。”
任达华的田间身影并非孤例。近年来,数十位港台明星如候鸟归巢般迁居内地:陈小春应采儿定居上海,子女入读当地学校;谢霆锋在北京购置房产并开辟菜园;陈伟霆直言“定居北京没有理由,就是喜欢”;蔡少芬张晋夫妇、杨千嬅、张柏芝等均选择上海安家。更早一批如吴启华扎根中山,吕颂贤落户佛山,黄安2000年便移居北京。这股迁徙潮从零星个案发展为现象级趋势,仅上海一地就聚集了超过20位港台艺人家庭。
他们的生活选择折射出深刻转变。老一辈如任达华反复强调“只有站在这里,才明白什么是根的感觉”,他在麦田里回忆祖父托人从山东带面粉到香港的往事,坦言家族面食做法至今保留山东风味。年轻一代则更务实:Twins成员钟欣潼主动缴纳上海社保筹划购房;陈伟霆的手机壳印着“我爱北京”;张晋带孩子体验弄堂生活,学习包饺子、写春联。这些细节共同拼凑出跨越代际的归属图景——无论是对故土的仪式性回归,还是对新家园的深度融入,都指向血脉认同的实质性觉醒。
港台明星“北上”的选择,深层动力源于祖国大陆综合实力的全面跃升。经济磁力首当其冲:内地娱乐市场规模远超港台,TVB演员佘诗曼来内地后片酬从每集3万港元跃至1500万人民币;直播带货、综艺通告等新业态为过气艺人提供“第二春”,早在多年前万梓良就在长沙靠商演重获生计,已经不幸离世的周海媚生前也曾经在北京转型美食博主经营餐厅。对比香港的生存压力,张智霖夫妇长期租房居住,普通TVB艺人月薪仅数千港元,在内地购房安家的可能性成为现实选择。
文化认同的强化同步推进。河南、福建等地政府系统构建“寻根工程”:河南省总工会依托黄帝故里、殷墟等文化地标,五年接待170余位港澳台职工参与拜祖大典、姓氏寻根活动,促成数百名台湾同胞认祖归宗。福建南安市创新“三网一号”寻根机制,村级侨联工作者纳入基层网格,两年助200多位海外侨胞找到家族血缘。这类官方主导的文化纽带建设,将个体乡愁转化为制度化民族认同。当任达华在山东族谱上触摸祖父姓名,当台胞通过泉金码头“族谱对接服务器”确认宗族源流,抽象的血脉意识便落地为可触可感的身份确证。
社会环境的包容性同样关键。上海开设港澳台居民社保通道,解决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后顾之忧;广东保留粤语环境与广式早茶,消解文化隔阂。这种“既保留乡愁印记,又提供现代便利”的生态,使港台同胞无需在“怀旧”与“发展”间二选一,得以完整安放情感与现实需求。
明星归乡潮的本质,是近代离散史终结的缩影。历史伤痕的弥合在代际更替中加速:老一代如任达华承载着祖父“对着地图上山东发呆”的遗憾,通过务农仪式性补偿家族记忆断层;新生代则摆脱历史包袱,陈伟霆等艺人视北京为“理想之城”,直言定居源于纯粹喜爱。这种代际差异恰恰印证:当经济基础与文化纽带夯实后,血脉认同便从悲情叙事转向主动拥抱。
国家认同的重塑在政策与民间的互动中深化。河南“豫港澳台职工厨艺交流赛”以美食为媒介,让四地厨师同台烹饪、分享创新菜式;南安郑成功文化节、凤山文化旅游节持续举办,台胞游客占比超三成。这些活动剥离政治符号,用舌尖滋味、宗庙祭拜等最朴素的华夏文明符号,唤醒共同的文化基因。正如台胞参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后的感言:“香火缭绕中听到相同的祭文吟诵,突然懂得何为‘炎黄子孙’”。
全球化时代的身份重构也在推动港澳台同胞的选择。当疫情暴露跨国流动脆弱性,当逆全球化浪潮冲击港台这类外向型经济体,内地提供的不仅是市场机会,更是文化安全感。这解释了为何刘嘉玲疫情期间长居上海,周海媚淡出演艺圈后仍留守北京,祖国已经成为全球化风险中的稳定锚点。
港台明星的归乡故事,正在裂变为更广泛的社会运动。南安市将侨厝古建改造为书院、茶咖,让乡愁记忆转化为文旅资源;上海虹桥设立“港澳台居民一站式服务中心”,简化定居流程。经济层面,“乡愁经济”模式初显成效:2025年南安侨商投资大会签约62亿元项目,依托海外侨胞建立的2万个销售网点助推“南安好货”走向全球。
更深远的变革正在年轻群体中酝酿。港台艺人子女在内地学校接受教育,陈小春儿子能熟练使用微信支付,张柏芝带孩子体验豫园灯会。当这些“移二代”自然将“回上海过年”“去山东收麦”视为生活常态,两岸四地的心理疆界便真正消融。正如任达华女儿摩挲着父亲带回的山东麦粒,新一代的乡土认知早已超越地理阻隔,在血脉深处扎根抽芽。
这场跨越海峡的归乡叙事,始于个体对生命根源的本能追寻,成于国家发展提供的现实可能,最终在文化血脉的共振中完成闭环。当明星们在祠堂前以古礼祭祖,在田埂间挥汗如雨,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一个真理:所有枝叶的繁茂生长,终将回归滋养它的土壤。
来源:照理说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