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谈张国荣去世真相,疑似投资人的许诺落空,哥哥失望加重抑郁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7-07 23:34 1

摘要:都知道张国荣是2003年4月1日,因罹患抑郁症失控,留下一纸遗书后,从香港文华酒店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关于他的死因,坊间流传着多个版本,甚至还有“下降头”之说。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丨tx

王晶自从开通一档名为“晶哥大讲堂”的视频账号之后,陆陆续续解密了许多香港娱乐圈的不解之谜。这一次,他讲了哥哥张国荣的坠楼之谜。

都知道张国荣是2003年4月1日,因罹患抑郁症失控,留下一纸遗书后,从香港文华酒店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关于他的死因,坊间流传着多个版本,甚至还有“下降头”之说。

但一直是众说纷纭,无人能说清当年哥哥内心遭受的折磨。近日,香港导演王晶,终于在个人视频号中,揭露了当年的真相。

我们都知道2003年4月1日,张国荣因为罹患抑郁症失控,在留下一纸遗书后,从香港文华酒店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关于他的死因,坊间流传着多个版本,甚至还有“下降头”之说。

王晶在自己的账号“晶哥大讲堂”里,将哥哥的死被归结为三宗罪。第一就是导演梦碎。他说哥哥曾搭上一位内地大佬,眼看要投资拍戏,结果大佬“进去”了。电影泡汤,哥哥觉得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怕人笑话。王晶的语气,仿佛一个过来人,在替一个爱面子的小孩惋惜。

王晶认为,这一变故对张国荣打击极大,他不仅失去了事业突破的机会,更因“无法向已邀约的明星交代”而陷入焦虑。

实际上,张国荣对导演事业极为执着,经纪人陈淑芬曾证实,他在2002年积极筹备自导电影,甚至亲自参与剧本创作和选角。姐姐张绿萍也提到,他“追求完美”,项目流产无疑加剧了他的无力感。

但是王晶却认为真正压垮他的并非单纯的梦想破灭,而是随之而来的尊严危机,他害怕被圈内人嘲笑,更担心媒体借此大做文章。

第二个就是抑郁症。这是公认的事实,毕竟当时的张国荣因为唐先生的事情,受到了不小的争议,让他饱受抑郁症的摧残,但王晶的话却是话里有话。

他用了两个“好像”,暗示哥哥自己不遵医嘱,没好好吃药,言下之意,就是张国荣可能自己当时已经有了轻生的想法,才会抗拒治疗自己的抑郁症。

而第三点就更有意思了。王晶把哥哥的才华贬了一通。说他早年“歌不行,戏也不行”,唱不过谭咏麟,演戏被周润发盖过风头。直到《金枝玉叶》才算真正“有料”。这个评价现在听来确实有种诋毁的意思,但却正是当初张国荣面临的困境。

1986年的金曲金钟奖,张国荣就因为顶替了没办法到场的谭咏麟,就被不少的媒体狂喷,直接害的张国荣选择了暂时离开歌坛,之后演戏也是处处被周润发压制,但很多人其实都忘了,张国荣能跟各行当时的第一比较,就已经证明了他的实力,完全不逊色任何人。

所以说王晶说的这三点,或许确实有一些这方面的原因,但却并非完全是因为这些,张国荣的离去,或许不是所谓的抑郁症,而是这个圈子不配他这个人。

导演梦碎

王晶口中的“面子”,听起来轻飘飘的,像是年轻人之间的意气之争。可对张国荣来说,那远不止于此。

《英雄本色》里,当周润发饰演的小马哥出场便赢得满堂彩时,张国荣饰演的宋子杰却常遭观众起哄,《霸王别姬》中“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让他拿到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却也让部分人将他与角色深度捆绑,即便他在《金枝玉叶》中用细腻演技证明了自己,仍有声音质疑他的专业能力。

所以当那位内地投资人的出现,想请张国荣当导演拍戏的时候,也让张国荣看到了“重新定义自己”的可能,他兴奋地向张曼玉、梁朝伟等圈内好友分享这个计划,甚至开始构思分镜脚本。


据知情人士透露,那段时间张国荣常常泡在片场,向王家卫等导演请教拍摄技巧,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可就在开机前一个月,投资人因经济问题突然“出事”,项目戛然而止,这对张国荣的打击可想而知。

至于抑郁症,王晶的说法就更显凉薄。把一个人的沉沦,轻巧地归结为“没按时吃药”,这本身就是对抑郁症最大的误解。这可不是感冒,不是吃几片药就能治好的小病。它像是一个黑洞,会吞噬人的意志、理性和求生的本能。

在那个对抑郁症还充满偏见的年代,身为巨星的张国荣,他的痛苦只能藏在华服之下。他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崩溃和求助,因为他是“哥哥”,是不能让大家失望的偶像。他的战役,是一场孤军奋战。

即便他真的抗拒药物,那也可能是疾病本身在作祟,或是无法忍受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将此归为他个人的“不配合”,无异于指责一个溺水的人,为何不自己游上岸。

王晶的偏见

王晶对张国荣才华的评价,尤其值得玩味,甚至可以说是带着偏见的。他说哥哥早期“歌不行,戏也不行”,这话说得实在太大胆。没有《风继续吹》的深情奠基,何来《Monica》的劲爆香江?

如果《英雄本色》里的宋子杰是“演技不行”,那《倩女幽魂》里那个纯良多情的宁采臣,又是谁演的?还有《阿飞正传》里那个迷茫颓靡的旭仔,至今仍是华语影史上的一个经典符号。

王晶似乎刻意忽略了这些,只挑出《金枝玉叶》作为转折点,仿佛哥哥的成功,全靠他后期的“开窍”。这背后,藏着一段旧日恩怨。王晶是香港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但他那些流水线作业、迎合市场的片子,恰恰是追求艺术高度的张国荣所不屑的。

哥哥曾公开拒绝出演王晶的电影,这份“不给面子”,对在香港影坛呼风唤雨的“晶哥”来说,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二十多年后,当事人已逝,无法辩驳。这番“揭秘”,夹杂着对哥哥早年才华的贬低,听起来,是不是更像一种隐晦的报复?借着“说真话”的名义,把自己当年没能得到的“面子”,从一个逝者身上找回来。

王晶的爆料,或许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好奇心,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一个生命的终结,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不是几个原因相加就能得出答案。导演梦的破碎是痛,抑郁症的折磨是苦,但这些都只是拼图的碎片,而非全貌。

张国荣的经纪人陈淑芬,在他坠楼后第一时间用衣服为他保住最后的尊严,这恰恰印证了他是一个多么看重“体面”的人。这份对尊严的极致追求,与王晶口中的“面子”问题,遥相呼应,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分量。

我们怀念他,是因为他的歌声里有故事,他的眼神里有灵魂。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风华绝代,什么叫人戏不分。他从不是王晶电影里那种插科打诨、游戏人间的角色。他太真,也太纯粹。

所以,当一个曾经被他“打脸”的导演,在二十年后跳出来,试图用几件“秘闻”来定义他的一生时,我们听听就好。风继续吹,吹不散人们的思念。有些真相,或许本就不该出自积怨之人的口中。

来源:一号游戏解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