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4月1日,愚人节的玩笑开得太过残忍,张国荣从文华东方酒店纵身一跃,带走无数人的青春与思念。
文:景向
编辑:八卦发电站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03年4月1日,愚人节的玩笑开得太过残忍,张国荣从文华东方酒店纵身一跃,带走无数人的青春与思念。
多年来关于他离世的原因众说纷纭,是情感纠葛,还是事业困境?
直到22年后,导演王晶的爆料如深水炸弹,称一切竟与内地大佬有关!
真相背后,究竟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2003年4月1日这一天,张国荣从香港文华酒店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仅46岁的生命。
那一日香港民众自发聚集在文华酒店楼下,举行烛光追悼活动,含泪合唱他的经典名曲,用歌声缅怀这位巨星。
他的专辑被粉丝抢购一空,网上歌曲链接被点爆,人们试图通过这些方式留住他曾经的声音与影像。
人们难以接受这样一位才华横溢、魅力无限的巨星就这样突然离去,更无法理解他为何会做出这样决绝的选择。
有人说他是为情所困,还有人认为他是遭人嫉妒,张国荣的成就太过耀眼,难免会招来他人的嫉妒与排挤。
亦有人猜测是事业上的压力让他不堪重负,虽然张国荣在演艺事业上已经达到了巅峰,但他对自己的要求极高,始终在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可能担心自己的状态无法满足观众的期待,也害怕自己的创造力逐渐枯竭。
新作品的筹备、演出的压力,以及对未来事业发展的迷茫,都可能让他感到焦虑和无助。
但这些都只是外界的猜测,真相究竟是什么,始终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
直到王晶说出那所谓的“实情”,又一次掀起了舆论的波澜,让人们对张国荣自杀的原因有了新的思考方向,王晶又爆出了哪些猛料?
张国荣一直以其卓越的歌唱与表演才华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在他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内心深处却悄然燃起了一团导演梦。
恰在此时一位来自内地的神秘大佬出现在他的世界里,他对张国荣的才华极为欣赏,一眼便洞悉了张国荣在导演领域的潜力。
他向张国荣伸出了橄榄枝,豪爽地承诺将为他的导演处女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帮助他实现这个梦寐以求的梦想。
这个消息对张国荣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中的那部电影正在徐徐展开。
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筹备工作中,还积极地与众多圈内好友沟通,邀请他们加入自己的电影项目,共同打造一部艺术佳作。
他对这个项目充满了期待,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那是一种对新事业的热情与执着。
就在张国荣满心欢喜地筹备着电影时,变故出现了。
那位曾信誓旦旦承诺支持他的内地大佬,因为触犯到了法律的底线被警方逮捕,随着大佬的入狱,原本承诺的拍摄资金化为泡影,电影项目也被迫无限期搁置。
这不仅仅意味着张国荣多年来的导演梦想瞬间破灭,更让他陷入了一种无比尴尬和痛苦的境地。
他已经向众多演员、工作人员许下了合作的承诺,大家都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电影开拍,如今却不得不面对项目泡汤的残酷现 。
以张国荣的性格,他极为看重承诺和信誉,更无法忍受自己失信于人,更害怕看到朋友们失望的眼神,每一次想到那些信任他的人,他的内心就充满了愧疚和自责。
这种心理负担如同沉重的枷锁,紧紧地束缚着他、让他喘不过气来,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痛苦之中,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事情,自己该如何向他人交代。
在张国荣最后的时刻,他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封绝笔信,张国荣在最后时刻到底说了些什么?他自己有没有透露什么信息?
张国荣留下了一封简短却饱含无尽痛苦与迷茫的绝笔信,成为了他与这个世界最后的对话。
“Depression(沮丧、抑郁),多谢各位朋友,多谢麦列菲菲教授。我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谢唐先生,多谢家人,多谢肥姐。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这封绝笔信的开头,张国荣用“Depression”这个单词,直白地宣告了抑郁症对他的折磨,那两个重重的感叹号,仿佛是他在黑暗深渊中发出的绝望呐喊。
他在信中感谢了许多人,有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朋友,有努力为他治疗的麦列菲菲教授,有给予他温暖与支持的唐鹤德,还有家人和好友肥姐沈殿霞。
这些感谢的话语看似平常,却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与不舍,就像是在与他们一一告别,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这些人的感激之情。
“我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这简短的话语,却蕴含着他难以承受的痛苦,抑郁症的折磨在他的身心上划下了一道道深深的伤口。
那种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精神上的煎熬,让他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却始终找不到解脱的出口 。
而“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这句充满困惑与无奈的质问,撞击着每一个读到这封信的人的心。
眼看着自己的梦想就要实现了,但因为投资人的原因,项目只能搁置,或许对张国荣来说,更难以接受可能是自己即将失信于人。
抑郁症的折磨可能张国荣一直生活在自我内耗中,或许这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源:斯文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