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内地动辄斥巨资,远赴九寨沟、张家界取景,力求还原壮美河山的豪华武侠剧;另一边,则是八九十年代香港TVB在狭小摄影棚里,用塑料布当瀑布,用泡沫当雪花拍出的“廉价”金庸剧。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一边是内地动辄斥巨资,远赴九寨沟、张家界取景,力求还原壮美河山的豪华武侠剧;另一边,则是八九十年代香港TVB在狭小摄影棚里,用塑料布当瀑布,用泡沫当雪花拍出的“廉价”金庸剧。
可奇怪的是,每当提起《射雕英雄传》,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大概率还是翁美玲的俏黄蓉、黄日华的憨郭靖;说起《神雕侠侣》,挥之不去的,依然是古天乐的“平平无奇脸”和李若彤不食人间烟火的姑姑。
这究竟是为什么?明明是假山假水,为何TVB的“江湖味”,反而比真山真水更让我们信服和沉迷?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和钱、和景关系不大,而是藏在三个更深层次的地方。
首先,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我们必须明白,金庸的武侠世界,是一个在香港诞生、在香港成长的文化符号。金庸先生在香港创办《明报》,他的小说最早就连载于此,陪伴了一代香港人的成长。
所以,当TVB的创作人去拍金庸剧时,他们不是在改编一部远方的文学名著,而是在诠释属于自己城市的文化记忆和集体情怀。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唱起童年的歌谣,那种熟悉感和亲切感是与生俱来的。
这种“先发优势”带来的“初恋滤镜”一旦形成,后来者想要颠覆,其难度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TVB的创作者们,精准地抓住了金庸武侠的灵魂——“江湖气”。这股“气”,不是简单的飞檐走壁、行侠仗义,而是混合了市井烟火、人性挣扎和时代风云的复杂味道。
比如,金庸先生创作《笑傲江湖》时,正值内地特殊历史时期,小说中对权力倾轧、人性异化的影射,对于身处当时独特历史环境下的香港人来说,有着更为切身的体会。他们能拍出令狐冲那种身不由己、却又拼命向往自由的洒脱与愤懑,而不仅仅是一个会耍独孤九剑的工具人。
他们拍的不是小说的说明书,而是植根于本土文化理解的“江湖再创作”。当然,这并非百发百中,公认改编失败的港版《连城诀》,就是因为没能抓住原著那种极致的黑暗与绝望,这恰恰反证了,抓住那股“气”,才是成功的命门。
其次,是为“戏剧”服务的创作智慧。
很多内地金庸剧在宣传时,总爱标榜“忠于原著”,恨不得把小说里的每一个字都拍出来。然而,这恰恰可能是一个陷阱。小说和电视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语言。
TVB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创作理念的胜利。他们更懂电视观众需要什么:强烈的戏剧冲突、明快的故事节奏和清晰的人物成长线。
为此,他们敢于大刀阔斧地“改编”。比如,将原著里功能相似的几个配角合并成一个,让剧情更紧凑;或者增加一些原创桥段,来强化主角之间的情感羁绊,让观众每周都有追下去的欲望。
这种改编,核心是“为人物服务”。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让一个角色的成长弧光更完整、更动人。就拿95版《神雕侠侣》来说,它对杨过和小龙女之间那种既痛苦又甜蜜的感情,进行了大量细腻的视觉化处理,让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问世间情为何物”的痴缠。
相比之下,一些版本虽然场景宏大、服饰考究,却因为过于拘泥原著的细枝末节,导致剧情拖沓,人物的情感被淹没在庞杂的信息里,反而失去了光彩。TVB的编剧们,是在用“电视的语法”重讲金庸的故事,而不是在把小说拍成一部有声PPT。
最后,是那个黄金时代难以复制的工业“软实力”。
如果说文化和理念是魂,那么TVB黄金时代的工业化体系,就是支撑这些经典诞生的强大肉身。这种软实力,真不是单纯靠砸钱就能在短期内超越的。
一个是成熟的“造星”体系。当年的TVB艺员训练班,被誉为“明星界的黄埔军校”。演员们大多是从跑龙套开始,一步步磨炼演技,最终与角色融为一体。他们不是带着流量光环空降的“明星”,而是与角色一同成长的“演员”。所以我们才会觉得,黄日华就是郭靖,古天乐就是杨过,他们让你相信,他们就是那个人。
再一个是顶尖的武术指导。香港武侠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彻、胡金铨开创先河,再到袁和平、成龙等人发扬光光大,积累了全世界最顶尖的武指人才和经验。TVB的武打场面,即便在狭小的棚内,也能通过精妙的镜头调度、快慢结合的节奏和充满设计感的招式,营造出刀光剑影、拳拳到肉的紧张感。它追求的是“打得好看”,而非“看起来真”,这是一种独特的暴力美学,远比慢动作特写和电脑特效更能调动人心。
那份独一无二的“江湖气”,就藏在演员的一个眼神里,藏在武指的一个巧思中,藏在编剧的一次神来之笔间。它证明了,一部作品的生命力,最终不取决于它的外壳有多华丽,而在于它的内核是否能真正触动人心。
对于你来说,哪一部金庸剧是你心中的白月光?又是哪个角色让你至今难以忘怀?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集忧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