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瓶”到影后,张曼玉的“开窍”到底有多难?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7-06 22:20 1

摘要: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个“花瓶”,后来成了华语影坛唯一一位戛纳影后?

文|局外人看电影

最近,导演王晶在短视频里聊起张曼玉,说了一句大实话——

“她刚出道时,就是个‘花瓶’,什么都不懂,只会卖可爱。”

这话听着刺耳,但确实是事实。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个“花瓶”,后来成了华语影坛唯一一位戛纳影后?

张曼玉的蜕变,不是一夜开挂,而是一场长达数年的“自我救赎”。

1984年,20岁的张曼玉参演王晶的《青蛙王子》,正式出道。

那时的她,长着一张娃娃脸,大眼睛扑闪扑闪,演技?谈不上。

王晶回忆:“她那时候就是‘漂亮木头’,导演让笑就笑,让哭就哭,完全没自己的想法。”

可市场就吃这套。

整个80年代,张曼玉演了不下十部商业片,清一色的“甜妹”“傻白甜”,票房不错,但没人把她当演员看。

就连她自己都说:“那时候我就像个会走路的道具。”

转机出现在1987年。

张艾嘉找到张曼玉,邀请她拍《黄色故事》。

这片子题材大胆,讲的是女性在婚姻和性意识上的觉醒,和张曼玉之前的戏路完全不同。

张艾嘉对她说:“你想转型,就得先‘死’一次。”

于是,张曼玉在台湾待了一年,每天跟着张艾嘉拉片、读剧本、体验生活,甚至被要求写人物小传。

王晶说:“那一年,张曼玉被‘打碎’了,再重新拼起来。”

可惜,《黄色故事》票房惨败。

张曼玉灰溜溜回了香港,继续接商业片。

所有人都觉得,她这次“转型”失败了。

03 王家卫的“最后一脚”

1988年,张曼玉接了一部小成本电影——《旺角卡门》。

导演是个新人,叫王家卫。

没人看好这片子,包括张曼玉自己。

可拍着拍着,她发现不对劲——

王家卫不按套路出牌,一场戏能拍20遍,每次都要她“换个方式演”。

有一场哭戏,王家卫对她说:“别‘演’伤心,去想一件真正让你难过的事。”

张曼玉愣在原地,突然想起自己那些年被叫“花瓶”的委屈,眼泪唰地下来了。

王晶后来评价:“《黄色故事》打通了她九成的‘任督二脉’,而王家卫,踹开了最后那扇门。”

《旺角卡门》上映后,所有人惊了——

那个只会瞪眼的“花瓶”,居然能演出这么复杂的情绪?

04 从“开窍”到“封神”

《旺角卡门》之后,张曼玉彻底变了。

她开始挑剧本,专接那些“不讨好”的角色——

《阮玲玉》里,她演一个自杀的民国影星,为了入戏,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老唱片,瘦到80斤;

《甜蜜蜜》里,她演一个大陆妹,一场认尸戏,她笑着哭,成了华语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

《花样年华》里,她穿23套旗袍没一句台词,光靠眼神就拿了戛纳影后。

王晶后来感慨:“她不是突然开窍的,是硬生生把自己‘磨’出来的。”

回头看现在的娱乐圈,满屏都是“张曼玉式”的困境——

杨超越选秀出道,被骂“划水女王”,现在默默拍戏,想撕掉标签;
迪丽热巴靠《克拉恋人》女二出圈,却困在“红毯美人”的人设里;
就连周也这样的新人,也被吐槽“五官乱飞”,急需一部《旺角卡门》来证明自己。

可问题是——

现在的市场,还会给“花瓶”十年时间成长吗?

资本要的是快钱,观众要的是“即刻惊艳”,连演技综艺都恨不得三个月培养一个“戏骨”。

张曼玉那个时代,允许演员“慢热”,现在的流量时代,行吗?

张曼玉的蜕变,其实是一场“幸存者偏差”——

她熬过了市场的浮躁,遇到了肯“折磨”她的导演,再加上自己够狠。

现在的年轻演员,未必没实力,只是没那个运气,也没那个时间。

所以,别怪“流量”没演技,要怪,就怪这个时代,连“开窍”都要抢跑。

来源:梦城娱乐

相关推荐